今年的“雙11”似乎來得比以往更早一些,“購物狂”們對“有人熬夜掙錢,有人熬夜花錢”的段子“心有戚戚”。10月伊始,各大電商的“雙11”購物狂歡節已經紛紛開啟,連帶著快遞量急劇飆升。
據公開報道,10月18日,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第600億件快件正式誕生,距離第500億件僅過去38天。照這個勢頭,下一個100億件因為“雙11”“正劇”的加持,用時之短很可能更加出人意料。疊加疫情影響之下的線上購物量激增,中國快遞業前三季度增速創3年新高,且呈現加速增長勢頭。
快遞業巨大活力和潛力的背后,是各電商平臺這些年來的巨大進步。以品牌社交電商頭部企業蜜源為例,成立3年來,從三個初創用戶發展到現在2400萬以上的用戶,2019年年度GMV269億,這樣爆發式的增長也使蜜源成為行業領頭羊。
傳統電商是“高度中心化”,它的極致莫過于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和拼多多有什么區別?淘寶、京東、拼多多不都是“賣貨”么?它們究竟有什么不同?店寶寶電商研究院負責人張總告訴我們:PC時代,阿里電商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全網營銷,淘寶成交”。淘寶很重要一點在于它在信用滯后的時代,通過支付寶等建立了信用體系,有螞蟻雄兵,以聚沙成塔的方式,構建起淘寶的流量支撐。
淘寶通過阿里媽媽、淘寶聯盟的形式,建立起一個市場化、社會化的“流量眾包”體系。這是一個B2B2C的信息分發結構。京東的信息分發更多是B2C,京東自主的廣告采買,當然京東也有類似的“流量眾包”形式,但跟阿里相比較,京東的購買規模和利潤空間有限。
第一家意識到社交重要性的是小米。小米的商業創新,是“讓利”,低價策略,讓利給消費者,形成口碑,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一步擴大流量和品牌勢能。但小米不僅“控貨”,還要控制造,雖然它也是電商,但它的定位是品牌,并不是電商平臺。拼多多在流量方面,在信息的組織方式上,比淘寶、小米更進一步。如果說,淘寶客是B2B2C的形式,拼多多則是點對點的形式,拼多多通過制度設計,把消費者變成了它的流量制造者。
拼多多跟小米的區別是:小米的“便宜”是橫向的同類商品比較,這是個相對模糊的,需要感知的“便宜”;拼多多的“便宜”是直觀的降價,拼多多利用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和游戲里做任務的形式,強化了“便宜”的獲得感。
電商的信息組織方式,從B2C到B2B2C再到社交,一方面是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則是信息的顆粒度更小了。這就好像是,京東在電視臺打廣告告訴大家京東買東西更快,淘寶借淘寶客去告訴不同的人,淘寶上什么都有,拼多多則是讓顧客告訴朋友,拼多多上香蕉便宜。這種組織方式的差異,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傳統電商,購物是流量的終點;社交電商,購物是流量的起點。
這也是去年開始,幾大電商平臺的策略調整的原因所在,也是幾大平臺白熱化競爭所在。這幾家平臺都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參考,也就有了電商持久之戰。
拼多多的崛起,有它的幸運之處:比如,2015年開始微信支付崛起,互聯網下沉;比如京東與阿里的競爭在那期間競爭太過激烈,忽略了它;比如阿里上市后,淘寶的升級,淘汰了不少賣家,以及聚劃算在2016年與天貓融合,留下市場裂縫;又比如,京東模式與微信“去中心化”的格格不入,京東與騰訊的戰略分歧,等等。
但這些幸運之外,其實也有某種必然,這也是互聯網進化的某種必然。因為互聯網既是信息媒介的革命,也是生產關系的重構。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也沒有一招鮮吃遍天下的方法。
fqj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58瀏覽量
103351 -
電商
+關注
關注
1文章
466瀏覽量
286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