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主要國家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共同簽署了一個協議,表示要聯合起來發展歐洲的半導體產業,在聲明中特別提到了歐洲需要加強在芯片設計和生產領域的能力,提升歐洲在國際半導體市場的地位。這也是首次有國家明確提出要在具體的半導體產業鏈環節做出改變,眾所周知,芯片是具有戰略地位的產品和技術,以往只要在整體產值上領先就可以稱之為芯片強國,不過如今游戲規則已經改變,光是產值已經沒有用,在每一個環節都有擁有優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具體來說,衡量一個國家半導體產業的強弱,需要從四個方面來加以判斷,包括設計,材料,芯片制造設備和生產。不同于其它產品,芯片的這四個環節在重要性方面日趨均等,也就是說,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設計處于產業鏈的最頂端,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且這也是美國最擅長的領域;材料方面,最近的例子就是日本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凸顯了材料的戰略價值;芯片制造設備更是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成為國際產業,技術制衡的工具;在生產方面,自從臺積電將制程工藝的進化演繹得爐火純青后,這種生產能力一時間變得炙手可熱,成為地緣戰略家爭奪的戰略資源。
不過正是由于半導體產業四大環節的存在,國際芯片生產已經形成了合理的分工體系,沒有一個國家能在以上四個領域均占得領先優勢。即使是美國也不例外。美國的芯片設計在全球獨占鰲頭,這一領域排名前三的企業均來自美國,它們是博通,高通和英偉達,此外AMD,賽靈思包括蘋果也有極具競爭力。美國的半導體設備產業在全球同樣處于壟斷地位,擁有除***以外幾乎所有的設備生產能力。美國唯一的短板是材料,目前大部分的材料企業尤其是硅晶圓制造商都已經遷移到亞洲,包括英特爾在內,美國企業主要依賴日本信越化學,勝高以及德國世創的供應。
在歐洲,在芯片制造設備領域有阿斯麥(ASML)和ASM(先晶半導體),在材料領域有世創,林德氣體,巴斯夫等。在芯片制造領域,歐洲企業盡管不乏英飛凌這樣的芯片巨頭,不過主要業務都集中在汽車領域,而在處理器設計,生產領域,歐洲乏善可陳。日本作為芯片大國之一,在材料和半導體設備領域兩大環節擁有優勢。在材料領域,日本企業占據了硅晶圓市場的半壁江山;在半導體設備領域,日本企業與歐美企家業分庭抗禮,全球前15大設備供應商,來自日本的就有7家之多。日本坐擁兩大優勢,不過在生產和設計環節就比較弱。
韓國同樣是芯片大國,不過在四大環節中能占優的卻只有一個,就是生產環節,除了存儲芯片強勢外,三星電子在晶圓代工領域僅次于臺積電。其它設計,材料和設備相對來說,都比較弱。因此在與日本的半導體之爭中,盡管韓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芯片企業之一,一樣避免不了受制于人。
出乎意料的是,中國臺灣省在四大環節中,比較強勢的竟然有三項,與美國處于同一水平,這三大領域分別是制造,設計和材料。制造方面有臺積電坐鎮,就不多說了;設計方面,聯發科是全球第四大芯片設計企業,實力僅次于美國三強博通,高通和英偉達;在材料方面,環球晶圓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硅晶圓制造商,通過一連串的收購,包括最近與德國世創達成收購協議,環球晶圓已經一躍成為僅次于日本信越化學的第二大供應商。臺灣地區唯一的弱項是半導體設備,因而也避免不了要用到美國企業的技術。
那么中國的情況如何?雖然中國芯片的發展經常被“卡脖子”,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的芯片設計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代表性的企業包括華為海思,中興微電子,紫光展銳等。在制造方面,目前國內已經具備一定的水平,處于技術突破的邊緣,中芯國際如果順利實現新一代工藝的量產,無疑將會使國內芯片制造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由于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不可避免的要走向全面發展的路線,即在生產,設計,材料和設備四大領域齊頭并進,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國外的壟斷。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50瀏覽量
424755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15瀏覽量
219811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931瀏覽量
1281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