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有個意大利小鎮聞名歐洲,那就是以陶瓷制作工藝聞名的Faenza法恩莎。當時人們開始將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作為素材,創作出馬略卡陶器,風靡歐洲數百年。創作者將藝術追求融入到日常的器物中,使家居空間與藝術創作漸漸密不可分。這也成為了FAENZA法恩莎的靈感起源。“一半藝術,一半生活”,這不僅僅是一種品牌主張,也蘊含一種生活態度:人有權利去追求藝術的生活。
近年來,FAENZA法恩莎以其特有的品牌文化和對高品質藝術生活的探索,成為藝術家居品牌的典范。尤其是在當代新中產人群對家居品質提升的需求下,FAENZA法恩莎的產品得到了廣泛認可,始終站在締造藝術家居的前方。成立21年來,FAENZA法恩莎一直傳承著意大利藝術基因,堅持與國際高端設計師緊密合作,組建深諳創新之道的國際研發設計團隊,為全球消費者營造優雅、純粹、精致的藝術生活。
#藝術何以可能?以設計的智慧
畢加索說,藝術的使命在于洗刷我們靈魂中的灰塵。但在忙碌的日常,藝術何以可能?在FAENZA法恩莎的理念中,藝術并非懸掛半空中,而是可以用產品作為介質,使之融入生活,與居于其間的人,相互浸染。誠如哲人尼采所言,“藝術是凌駕于現實生活最為崇高的產物,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將屬于星空的東西帶回地面。”
靈魂若棲息于充滿藝術的空間,還有什么灰塵是不可洗刷的?以優雅的動向、舒適的設定、極致的功能體驗,營造出空間的優雅意境,將藝術,確鑿無疑地,帶到日常生活中。在藝術的聚光燈下,FAENZA 法恩莎與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一起不斷探索藝術和現代制造的無限可能。目前,FAENZA法恩莎已與意大利、新加坡等國際一線設計團隊建立合作關系,潛心設計研發出各類新品。從設計、選材到制作,將藝術之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讓更加出色的產品到達更多的用戶手中,演繹品質與藝術至上的新中產家居生活。
其中,blakk首席設計師 Jaren Goh為法恩莎設計的高端產品系列——Cirkle Series系列,堪稱衛浴產品的藝術之花。優秀的藝術作品終能獲得國際的掌聲。自品牌創立以來,FAENZA法恩莎多次奪得國內外設計大獎。已斬獲包括德國IF產品設計大獎、德國紅點獎、日本G-MRAK設計獎、紅棉中國·產品設計至尊獎、沸騰杯金獎等等諸多國內外重要獎項。
#生活不在別處,在日常的空間里
詩與遠方,始終是別處的人生。眼前的生活,更值得雕琢。生活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隱現在一切可觸可感的事物中:一餐一飯、一磚一瓦、一花一葉、一坐一臥。如果生活是一個十二面體,那么每樣事物都是它的不同立面,都值得精雕細琢,直至把它變得晶瑩剔透,熠熠發光。這些年,人們從對生活的實用性和功能性需求,逐漸上升為對品質、美學的追求。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生活美學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藝術開始融入生活,為家居空間注入靈魂,在平淡的現實照出絢麗的色彩。FAENZA 法恩莎將這份對生活的洞察,灌注在每一份產品設計中,讓產品有了靈魂,讓生活有了美。為了淋漓盡致地展現藝術質感與追求,FAENZA 法恩莎與國內外設計大咖楊明潔、Leonid Krykhtin、Emiliano Onesti 、Kelvin Goh推出四個藝術美學聯名空間,以精妙的設計語言,結合FAENZA法恩莎出色的系列產品,為人們呈現藝術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典范。
電影大師黑澤明說:凡是想用人的,必須先培養人。要想建造好的房屋,必須先種柏樹、杉樹。設計師,對于FAENZA法恩莎來說,是打磨出好產品的唯一核心,也是將法恩莎產品理念推向大眾的重要渠道。多年來,FAENZA法恩莎高度重視與設計師的合作關系,也一直關注設計師的成長。為培養更多引領新商業潮流的精英設計師,FAENZA法恩莎推出設計師成長計劃,與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開展戰略合作,以實際行動支持設計教育,共同夯實中國設計大廈的根基。
2020年12月19-21日,十堂課第十季將回到中國設計的發軔之地——深圳,課程內容也回歸基本功,傳授實戰真功夫。燈光大師鄭見偉、軟裝設計領軍人物葛亞曦、文化學者紅塵、色彩權威專家戴昆,4位實力師者,3天深度講解,助力設計師增進實力,持續推出好作品!FAENZA法恩莎衛浴事業部總經理霍偉潮先生說:做好一件事情一個人也能行。成就一件偉大的事業,一個人并不足夠。
FAENZA法恩莎攜手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廣邀名師巨匠,意欲成就的偉大事業,就是要培養更多具有世界視野的高端設計師,整體提高中國設計水平,并通過建筑、家具、衛浴等產品,將藝術與美導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從創建到發展為全球具影響力的高端藝術生活品牌,FAENZA法恩莎只用了21年時間。未來它將繼續秉承“一半藝術,一半生活”的理念,以國際設計,引領高端產品,載著人類對藝術生活的信仰,繼續探索,繼續創造。
fqj
-
家居
+關注
關注
0文章
35瀏覽量
15383 -
藝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7瀏覽量
559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