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指出,5g和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將替代人工成本優勢,帶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顛覆,并決定未來百年誰能成為世界工廠。
華為是祖國的驕傲,引領著世界5G的發展,公司業務全球遍地開花。
然而就在國人對華為寄予希望的時候,美國窮盡卑鄙手段對其進行瘋狂絞殺,今年更是要求世界各大芯片供應商不準給華為供貨。
其實,華為的芯片設計能力世界領先,但是他們設計出來的東西,在國內沒有工廠能生產出來。
面對美國的高懸的利刃,人們把希望放在了世界最大的芯片供應商臺積電身上,畢竟都是“一家人”,而且這家企業已經和華為合作了20多年,不可能見死不救吧。
不過事實殘酷,很快臺積電宣布響應了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并接受了在美國建廠的邀請,準備投資120億美元。
如此,華為的救星只剩下了中國自己的芯片企業—中芯國際。
雖然中芯國際已經是排在臺積電、臺聯電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芯片生產企業,但是其生產技術還是趕不上三星、臺積電等頂尖工廠,只能生產一些中低端芯片。
而且,美國持續對中芯國際施壓,意欲把華為徹底趕盡殺絕。
不過,中芯國際還是頂住了壓力,拼命給華為“續命”。
前幾天,中國芯片再傳好消息,在為華為成功生產出純國產芯片麒麟710A之后,目前中芯的第二代FinEFT工藝已經進入了試產階段,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生產出更先進的芯片。
談到中芯國際,不得不提這家企業的創始人,也就是被譽為中國芯片之父的張汝京。
80年代,中國已經意識到中國半導體技術與國外差距越來越大,為此國家痛下決心把芯片產業搞上去。
然而,技術攻關談何容易,簡直比登天還難。
而且,當時美歐日等國家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嚴格限制向中國等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科技產品。
就在中國芯片發展愁眉不展,裹步不前的時候,迎來了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張汝京。
張汝京畢業于臺灣大學,29歲的他加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一干就是20年。
期間,他做了8年技術研發,還協助德州儀器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完成了10座半導體工廠的建設、運營,是業內有名的建廠專家,被譽為華人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第三號人物”。
就在他事業風生水起的時候,父親的一句話讓他陷入沉思,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那時,心系祖國大陸的父親問他:“你在世界各地建廠,為什么不回大陸建廠?”
1997年,張汝京從得州儀器提前辦了退休。
當時,無錫華晶上華和臺灣世大半導體,都邀請他過去。
張汝京從中牽線,使兩個公司握手合作,并著資金和一個臺灣團隊駐扎到了華晶上華。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世大半導體決定與華晶上華“分手”,張汝京也被迫離開無錫。
離開前,張汝京團隊開發的0.5微米半導體項目,已經是大陸最先進的。
回到臺灣后,在張汝京的帶領下,世大半導體發展急速,僅用3年就成為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
2000年,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買下世大,并把張汝京招致麾下。
而張汝京只提了一個要求:希望收購完成后,臺積電可以到大陸投資建廠。
被拒絕后的第二天,張汝京果斷辭職,帶著200多名舊部趕往上海。
2000年8月24日,中芯國際在浦東張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樁。
13個月后,上海第一座8英寸廠正式建成投產,創造了當時全球最快的芯片廠建廠紀錄。
很快,上海的1座工廠變3座;在北京,兩座12英寸芯片廠破土動工;在天津收購摩托羅拉的8英寸芯片廠……在紐約、香港兩地上市。
可以說,張汝京以一己之力,締造了中國芯片發展的奇跡。
然而,臺積電看到發展迅猛的中芯國際紅了眼,多次打著“技術”的幌子,別有用心地在美國起訴控告。
2006年,中芯國際不得不分4年向臺積電賠償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臺積電支付8%股權,外加授出2%的認股權。
接著,臺積電更是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是:張汝京必須離開中芯國際,并且從2010年起,三年之內,不得再從事芯片相關工作。
最終,為了祖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張汝京含淚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
從被迫離開中芯國際至今,張汝京并沒有選擇抱怨和難過,而是繼續為中國芯片事業奔波忙碌。
2018年,70歲的張汝京轉戰青島,創立了國內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導體公司芯恩半導體。
我們衷心祝愿,這個憂國憂民的老人能夠重新揚帆遠航,帶領這家企業再次創造中國芯片發展的奇跡。
責任編輯:ha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36瀏覽量
424674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402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6瀏覽量
252114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6瀏覽量
56476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