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你站在云端卻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
對于很多人來講,切身體驗到云計算、數字化帶來生活生產改變的第一步,大概是從2020年的新冠疫情開始的。
這件事情說來也奇怪,盡管當下云計算已經稱得上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已經運用在各行各業。大家應該也已經習以為常,但最開始的十年間云計算經過了很多輪的考驗。
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把云計算當做一門信任生意。而如今十年過去,企業最終對云計算的感受得以改觀并形成依賴,離不開早期國內云服務企業的大力推動:從最初自己的狗糧自己吃,到與客戶共建合作方案,逐漸開放賦能,并輸出自己的方法論。
引用一個說法,“云計算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的計算資源池能夠讓用戶按需購買。”那橫向來看,中國的產業經濟,已經通過公有云平臺形成一套“連接器”,無論是端側還是應用側,上云的優勢明顯體現在可以提升自身的生產和管理效率,并同時讓客戶有機會了解平臺上連接的其他軟件和服務,提升使用體驗。
當然,你大可不必親自了解這些IT技術的底層邏輯是什么、是怎樣設計的,但或許你更應該意識到,當我們多數人已經習慣通過手機、電腦、智能手環等物聯網設備完成與這個世界的各類交易和互動時,在現實世界的另一頭——商業、生產和城市,正因云與智能帶來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能力,對你我產生更重要的影響。
1
講兩個新故事
讓傻大黑粗、又聾又啞的設備“智能”
如果放在過去,中國的鋼鐵行業還是外界眼中“傻、大、黑、粗”的形象,質量不高、規模大、粗放式發展。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由中央主導和推動的供給側改革初顯成效,鋼鐵行業的這種舊形象已幾乎很少見。
但新的命題產生了:如何推動鋼鐵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據觀察,各地鋼鐵企業技術儲備、信息化程度、互聯網人才的吸引都存在極大差異,如很多鋼鐵企業的數字化只是將業務數據用數字化方式呈現,距離智能化生產、分析等還有很大差距。
攀鋼集團的“鋼鐵人”正面臨這樣的難題。
西昌鋼釩冶煉作業區鋼鐵轉爐爐長朱小舟舉了個例子。在他的日常工作中都會用到熔煉作業指導書,這是一份通常用來記錄為使鐵水品質滿足產品要求,保證熔化操作工的正確有序的操作的特定文件。
朱小舟說,“過去,我們必須用計算器對合金添加的成分的手動計算,有時也會忘記添加某個成分。有時算完后還要急急忙忙地出去看出鋼過程,一轉眼這些數據可能也就沒了。十分浪費時間。”
2018年5月攀鋼集團、積微物聯與阿里云宣布合作,以阿里云為技術載體,以積微物聯為平臺,以攀鋼集團為場景,引入工業大腦對煉鋼全流程進行工藝優化,打造鋼鐵大腦。
如今,我們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設備可以通過大量傳感器實現感知、數字化,然后再與計算機連接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讓過去傻大笨粗、又聾又啞的系統和設備變得越來越智能,具備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和學習提升的能力。這也或許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自動化。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紅綠燈到交通監控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卻是紅綠燈和交通監控攝像頭之間的距離。它們都在一根桿子上,卻從來沒有被連接過。”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曾對城市交通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這個問題最早在阿里本部杭州市進行了改造,并通過構建杭州市城市大腦,將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實現數字化,進一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輔助城市治理。
如今,更多城市正踴躍做下一個敢于站出來的城市。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也只是構建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的其中一道難題。
海南海口市政府與阿里云的合作始于2018年。
海口市人口密度大,城市開發一直處于飛速增長,在城市信息化層面缺口明顯,由于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很多信息系統建設小而散。
在交通方面,海口市的路面上智能攝像頭和信號燈少,也缺乏對擁堵情況、排隊時長、平均速度、車輛數量等的定量化統計。
智能交通信號燈在海甸島的應用,最終解決了每個路口紅綠燈的智能放行和等待時長,以及發現一些異常事件如異常停車、擁堵、逆行、交通事故等,以提升交通部門的工作效率,并進一步對交通組織進行優化。
不過,這只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其中一個縮影。對于更多城市來講,多年以來各地正通過TOCC建設,提升交通運輸信息化的能力。而對于成都市來說,其正式掛牌成立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是在2019年4月。這也是阿里云進軍TOCC的首個城市。
新一代的TOCC,已經能夠把整個城市交通運輸信息網格化、實時化,并將數據開放給社會;同時后端的系統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分析,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城市運營。
2
數字驅動的世界
我們今天在談的數字化,已經不是過去流程自動化的升級版。過去幾年在談的ERP,是根據ERP做數倉、做報表分析,然后再反過來再造流程。
一個事實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是源自云和智能技術驅動的。如企業的財務、供應鏈管理、倉儲等系統,輔助以平臺工具進行管理和提煉,最終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上述列舉的兩則故事也佐證了這一點。從攀鋼、海口、成都TOCC的落地,我們能看到,客戶對數字化的理解不再是完成上云這一動作,而是對上云之后的數字化、智能化有所期待。
這與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息息相關。
一方面,數字化意味著將面向全產業鏈,不是封閉在企業墻內,基于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進行對接,將能力開放出來;另一方面,智能化則需要先將經營管理所涉及的業務場景進行流程標準化、數字化。
來自中國信通院《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的分析顯示,各行業用云量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政務領域是云計算應用的“排頭兵”,金融、工業領域上云已形成規模化體系,視頻、游戲、交通、能源、農業等行業也在加速上云。
各行業包括傳統企業在內,對數字化、智能化的訴求日益凸顯,因其需求和場景更為復雜、IT規模也更為龐大,對服務商的要求也隨之徒增,包括有無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技術儲備、能否提供全棧式的服務等等。
事實上,基于自研的飛天云計算操作系統、神龍云服務器架構、盤古存儲系統、云原生數據庫PolarDB、飛天大數據平臺MaxCompute、含光800芯片,以及在此基礎之上搭建的工業大腦、交通大腦、IoT等云服務體系,阿里云的實力有目共睹。
3
從“云”到“數字”的中國未來
就像美食中國一樣,“數字中國”將是又一張在云計算時代鍛造而出的新名片。全民上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云計算上半場——云基建已邁入增長曲線的長尾階段,云計算下半場——數字化賦能才展開新的篇章。
如果說“云上的中國”是中國的企業、政府及各級組織開始了對互聯網信息化的重新思考,那么“數字中國”將是對上云思考之后的落地探索。上云將中國的信息化放在了新的平臺之上,在這個新平臺上數字化引擎的驅動則需要動員最具創新力的技術與組織。
對云計算2.0時代云原生技術的持續投入,在數字化時代將具備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圍繞著生存/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客戶訴求的催化下展現真正的創新。
這時,數字化帶來的最大價值不僅僅是業務的創新、場景的創新,其內涵是把傳統IT業務放在更先進的IT工藝里,完成了如同手工制造到機械制造的變革。企業、組織、個人通過All in cloud,提升了整個社會每一個組成單位的效能,IT的重要目的是提升物理世界的效率,而云與數字化要同時提高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效率。
只不過,我們看到的客觀結果,一定是促進了企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甚至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中國大地的另一頭,“云上工程”在繼續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40瀏覽量
137546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81瀏覽量
61910
原文標題:中國大地的另一頭,“云上工程”在繼續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