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年來,美國“制裁大棒”敲向華為等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中國企業,為了看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家晶圓廠都不給華為提供產品”的結果,美國正不惜擾亂全球供應鏈,以限制芯片供應商對華供貨。
1.美國舉動下,芯片制造商被迫“二選一”
參考消息網援引《新海峽時報》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全球經貿高度一體化的背景下,半導體行業是一項“全球性事務”——在正式交付給客戶前,一塊芯片的部件可能要途徑40000多公里,跨越70多次國界。
但芯片的“環球旅行”在美國的搗亂下,芯片制造商不得不在華為與美國之間做出“二選一”。
以半導體應用材料巨頭Applied Materials Inc.和Lam Research Corp為例,報道指出,這些企業在建立成熟的芯片制造工業往往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但由于缺乏供應鏈上重要的一環(中國買家),這些半導體公司無可避免的面臨著損失。
此前日本半導體企業也陷入了相似的窘境。據日經中文網報道,每年日本企業向華為供應將近1.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96億元)的零部件,一旦停止供貨,日企的利潤將遭到不少打擊。據悉,在華為的供應鏈企業中,將近30%的供應商來自日本。無奈之下,日本企業正試圖尋找代替買家,以降低損失。
基于此,有分析指出,美政府的舉動不僅為該國的芯片出口造成痛苦,同時還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損害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和美國盟友的國家利益。長期以往,美國在國際上的信譽將被“敗光”。
2.加速“去美化”,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迎大爆發
就在美國把華為列入限制名單之時,中國企業走上半導體國產化的道路也正在加快。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份,今年我國新增了6萬家芯片相關企業,同比增長近22.4%;而與芯片相關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24.4萬家。
可以說,芯片企業的加速入局,不僅為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也有利于推動國產芯片的布局。以個別為例,僅從2020年12月來說,中國半導體企業已有了多個重要突破。
2020年12月19日,歐菲光集團宣布已成功研發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而這種引線框架,是芯片最為關鍵的一種封裝載體,長期以來被日韓兩國主導。歐菲光在這一技術上的突破,無疑也為國產化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在芯片制造業方面,日前士蘭微電子公司宣布,該公司斥資170億元人民幣投建的12吋芯片生產線,已于當天正式啟動生產。據悉,該項目主要是規劃建設兩條12吋特色工藝功率半導體芯片生產線,生產產品以功率半導體芯片、MEMS傳感器芯片為主。
總的來看,隨著中企技術的不斷突破,未來我國芯片產業的國產化也有望進一步加速。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29瀏覽量
423182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298瀏覽量
218130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92瀏覽量
127936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17瀏覽量
25151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