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技工貿”與“貿工技”是個大話題,華為與聯想曾被視作兩條路徑的代表。但隨著PC式衰、智能手機興起,華為與小米手機時常被放在了“技、工、貿”的討論層面。
當前,在一個超級大國不斷升級打壓華為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發生了劇烈變化。而兩個中國手機品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華為大跌,小米暴漲。
根據IDC發布的2020年Q3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其中華為出貨5190萬臺,同比跌幅達22%。雖然仍位居第二,但距離三星有約3000萬臺差距,“世界第一”夢已遙不可及。
同期,小米手機的全球出貨量為4650萬臺,同比暴增42%。從前五大智能手機品牌整體數據來看,小米手機“風景獨好”,而且距離華為僅“一步之遙”,差距只有500多萬臺。
分區域來看,小米在西歐的勢頭最猛。2020年Q3,小米在西歐出貨量達370萬部,同比大增107.3%。這使小米首次成為西歐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市場份額增至12.8%。
與此同時,在中國市場,華為與小米手機也在上演此起彼伏的“戲劇”。而這一幕似乎與一年前正好相反:華為暴漲,小米大跌。
根據IDC的數據,2020年Q3華為在中國市場出貨3510萬臺,首次同比大跌15.5%。而小米依然“一枝獨秀”,同期出貨1100萬臺,并取得唯一的13.4%正增長。
2020年Q3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
有趣的是,在國內外市場畸變下,華為、小米最新的旗艦機發布時間,相較往年都發生了變化:一個后推,一個前移。
其中緣由是,在美國政府扼制下,華為的芯片等零部件供應出現緊缺,于是比去年推遲了一個月發布新旗艦,而且一上來就是Mate40 “Pro”。
眼看華為供貨接不上氣,小米似乎嗅到了“肉”的氣息,于2020年12月28日就發布了小米11。而這比去年發布小米10提前了一個半月。
顯然,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博弈無法脫離外部政治影響。而在華為向下、小米向上背后,是有國際政治力量推著中國企業走“貿工技”,而不要走“技工貿”。
但當歷史議題又走到眼前,如果要重新認知的話,中國企業到底又該如何選擇?國人又該支持哪條路子?
01
財務解碼
在華為與小米集團的業務架構中,智能手機都是最大的收入來源。而伴隨著手機出貨量劇烈變化,兩家公司的營收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根據華為發布的財報,2020年Q3公司實現營收2173億元,同比增加3.7%。此外,2020年前三季度,華為總營收6713億元,同比增長9.9%,凈利潤率8.0%。
在此次報告中,華為并沒有公開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等核心業務的收入情況。但根據半年報,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已超出運營商業務約1000億元,占總營收56%以上。
而更重要的是,從財務數字上看,2020年前三季度,華為的收入增速與凈利率均有所下滑:相比去年同期分別降低了14.5%和0.7%;相比半年報分別降低了3.2%和1.2%。
其中緣由是,外部環境影響較大。比如在運營商業務上,美國號召各國抵制華為的網絡設備;在消費者業務上,美國又讓臺積電“斷供”華為手機芯片。可謂“雙管齊下”,正中要害。
對此,華為在三季報中表示,在全球疫情的嚴峻挑戰下,華為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同時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給生產、運營帶來不少的困難。
“但華為會盡最大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努力生存和向前發展,致力履行與客戶和供應商的義務。”
但臺積電“斷供”,對華為造成的沖擊或許比以往都大。于是,為了生存與發展,華為無奈對榮耀“忍痛割愛”。而這意味華為的年營收,將會減少數百甚至上千億。
后來,在榮耀送別會上,任正非強調,“美國某些政客不是為了糾正我們,而是要打死我們。” 現在首先盡快地恢復渠道的供應,全力擁抱全球化產業資源,與國內外企業合作。
顯而易見,受外部勢力干預影響,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時有“海水與火焰并存”。而這一次,相對華為營收增速收縮的窘境,小米的財務增長整體都十分靚眼。
根據小米發布的財報,2020年Q3小米總營收72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4.5%。經調整凈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18.9%。總營收和凈利潤都創單季新高。
其中,小米智能手機收入476億元,同比增長47.5%;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181億元,同比增長16.1%;互聯網服務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8.7%;廣告收入33億元,同比增長13.7%。
可以看出,小米三季報“飄紅”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機出貨量大漲。而時隔6年,小米手機市場占有率重回全球前三,雷軍專門發布微博慶賀,稱小米是“主流手機品牌中唯一逆勢大漲的廠商”。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若按地理區域劃分,小米在境外市場收獲滿滿。小米表示,其在全球主要市場包括歐洲、拉美、中東、非洲及印度市場均保持增長。
整體上,2020年Q3小米境外市場收入達39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2.1%,境外市場收入及對總收入的貢獻占比(55.1%)均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由于海外用戶快速增長,小米境外互聯網收入同比增長75.6%,達到7億元;境外loT收入的增速也達到56.2%。同樣均創出新高。
綜合來看,不難發現,在美國不斷升級對華為制裁下,不少國內外消費者正拋下華為的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開始更多選擇了小米手機。
而這背后也透露出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在美國一些政客眼里,中國可以有走“貿工技”路線的小米,但不要有走“技工貿”路線的華為。
于是,走哪條路線,不免再次成為中國相關科技企業的靈魂拷問:是保當前的生意紅火,還是保未來的發展根基?
02
旗艦對弈
一定程度上,走“貿工技”路線,也確實讓小米手機在處理器、屏幕和攝像頭傳感器(CMOS)等關鍵元器件上,極容易獲得高配置。
12月28日晚,小米在北京發布了小米11系列新品。
根據發布會介紹,小米11在全球首發5nm工藝的高通驍龍888,CPU性能和能效均提升了25%、GPU性能提升35%、AI算力提升超70%。
小米11屏幕則采用6.81英寸四曲面的AMOLED屏,配置2K+120Hz高刷新率,在全球頂級屏幕測試機構DisplayMate評測中打破13項新記錄,獲得A+評級。
此外,小米11后置攝像頭采用三攝方案,分別是一億像素的主攝、500萬像素50mm長焦微距鏡頭和1300萬像素123°超廣角鏡頭。前置攝像頭為2000萬像素。
在“888三件套+最貴屏幕+三攝”等重磅配件加持下,小米集團信心滿滿,并在官網介紹小米11是 “全新高端之作”。
可有別于以往,小米9、小米10都是在當年2月中旬發布,但是小米11這次卻把時間提前了一個半月發布。這意味著小米11將與華為Mate40系列手機直面競爭。
此前,10月22日,華為在上海發布了Mate40系列產品,其中包括Mate40、Mate40 Pro、Mate40 Pro+以及Mate40 RS保時捷設計。
以華為首發主打的Mate40 Pro為例,據官方介紹,該機搭載的麒麟9000處理器,是全球第一顆、也是唯一一顆采用5nm工藝制造的5G SoC,集成達153億個晶體管,比蘋果A14多30%。
在屏幕上,華為Mate40 Pro配備了6.76英寸OLED顯示屏,具有FHD+1344×2772分辨率,90 Hz刷新率及240Hz觸控采樣率。
此外,華為Mate40 Pro搭載了5000萬像素RYYB陣列主攝,2000萬像素超廣角電影鏡頭,1200萬像素長焦鏡頭,支持7倍光學變焦。
但是,Mate40系列手機發布后,渠道銷售卻像曾經的小米多款旗艦機一樣——缺貨。
目前,雖然新機已發布近兩個半月,但華為官方每次放出部分Mate40 Pro出售,都是瞬間被“一掃而空”。而由于市面上緊缺,部分商家便在網上加價1000元左右銷售。
眾所周知,華為Mate系列已成為國內最成功的高端手機。而由于Mate40系列供應緊缺,市場便產生極大“缺口”。于是,小米找準了機會并“大步前來”。
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貿工技”與“技工貿”的對弈。
如果拆解小米11,會發現處理器是美國高通的,屏幕是韓國三星的,攝像頭CMOS是韓國三星和美國豪威科技的。
相比之下,華為Mate40的處理器是自有的,屏幕由三星、LG和京東方三方提供,攝像頭CMOS是與索尼深度合作的方案。
可以發現,小米的關鍵元器件全部來自“組裝”,華為則已較大程度實現“自研”。而在這背后,得益于華為在供應鏈上有更清醒的認知,以及更積極的實踐。
在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后,華為加大推動Mate30系列手機零部件的國產替代戰略。到去年3月發布P40系列手機時,華為消費者CEO余承東表示,華為手機已經可以完全不用美國零部件。
基于此,華為又將長江存儲的64層閃存納入了Mate40系列手機的供應鏈。與此同時,華為Mate40系列手機的零部件國產化比例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小米也有意推動制造國產化以及培養國產供應鏈,但進程和力度似乎總“不痛不癢”。這次在小米11零部件中,僅有中框和屏下指紋是國產化亮點,分別由比亞迪和匯頂科技制造及研發。
于是,在不少國人眼里,小米手機仍屬于“貿工技”。
可對消費者來說,通常只會選擇最質優價廉的產品。因此,攜高通、三星等國際供應鏈的小米正氣勢如虹,而攜京東方、長江存儲等國產供應鏈的華為則極大受阻。
然而,在“貿工技”與“技工貿”中支持哪條路線,在次一級的國貨與優一級的“舶來品”面前如何選擇,也將成為國內消費者的靈魂拷問。
03
技之所長
有句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華為與小米的技術實踐與突破上。
以往,注重務實的華為很少宣傳,但許多國人確信它是高科技公司。而小米經常強調“以技術為本”、“重視創新”、“是科技公司”,可卻難讓不少人信服。
在技術問題上,小米在壯大過程中爭議不斷,經常“開炮”或“自夸”的小米高管不時成為眾矢之的。但所幸的是,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形象較為良好,并擅長為小米“公關”及游說。
比如2020年11月18日,在亞布力論壇開幕式上,雷軍發表演講時又“勤勤懇懇”的表示,外界對小米有三大誤解:中低端、代工和沒技術。
接著他補充,小米通過6999元的小米10至尊紀念版等產品,證明了小米在高端市場也能立足。另外,小米處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領域,沒有立足之本根本活不下去。
殊不知,在技術之外,雷軍本人就是小米的一大“立足之本”。比如,2020年11月,雷軍就獲得了兩大時尚雜志《GQ》、《時尚先生》青睞,當選年度人物并登上封面。
誠然,近年來為推動集團轉型及“品牌向上”,小米正在極力撕掉“中低端”、“沒技術”等標簽,并為此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和各種資源。
首先,在資本投入上。2015年至2019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從15.12億增長到75億元,復合增速49%,所占營收比例從1.94%升至3.64%。而2020年,小米預計2020年的研發投入為100億元。
其次,在人力投入上。2018年Q1至2020年Q3,小米研發人員從5515人提升到10480人,研發人員占總員工數比例從38%提升到50%。
此外,小米預計今年將繼續擴招5000名工程師,研發投入將超過120億元,重點投入到相機影像、屏幕、快速充電/無線充電、5G技術、音頻和智能制造等領域。
基于研發投入加大及及集團架構戰略調整等支持,小米手機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競爭力持續增強。
目前,小米11已經使用2K AMOLED屏、50W無線快充、1億像素等技術。而小米已經發布的80W無線快充、第三代屏下相機等技術,也有望在下一代更高端的旗艦產品上量產。
但盡管如此,與華為相比,小米的研發投入力度和技術儲備仍是“小巫見大巫”。
2015年至2019年,華為研發投入分別為596億、606億、897億、1015億和1317億元,所占營收比例均在15%左右。五年時間內累計投入4431億元,是小米總計201億元的22倍以上。
另外,據華為《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曾披露,截至2019年底,其全球員工總數達到創新高的19.4萬人,其中研發員工占比49%,約9.6萬人。這是小米的9倍以上。
任正非為5G極化碼之父Erdal Arikan教授頒發特別獎項
值得一提,華為的研發隊伍還包括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以及15000個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
而在國際局勢變化以及行業競爭加劇情況下,華為為扭轉發展困境,對全新的Mate系列手機投入更是"大手筆"。
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曾表示,Mate40系列手機在歷代產品中,無論人力還是資金投入都是最高的,達到了5.6億美金(約37.5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海思的研發投入。
基于此,Mate40系列手機“黑科技”滿滿。其中包括海思自研的SFS1.0閃存芯片,88度超曲環幕屏,20M超廣角鏡頭,3D結構光,66瓦快充以及AI隔空操作等等。
當然,華為也有擅長營銷的“大佬”。比如余承東一句:麒麟9000可能是華為高端芯片的絕版。這便加劇了消費者對Mate40系列手機的“念念不忘”。
整體對比來看,在技術踐行這條路上,華為顯然投入更大、決心更強,小米則部分顯得“心口不一”。而這也是正式華為能攻堅核心技術,并受到更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
04
中國制造
在智能手機制造上,代工是一種重要的模式。在雷軍看來,代工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模型,為什么大家對小米的代工有誤解?這讓他挺“郁悶”的。
但讓消費者郁悶的是,因為是代工,以往小米旗艦機一發布后幾乎都會例行“公事”——缺貨。而為了不“郁悶”,華為在智能手機制造上很大程度親力而為。
具體上,目前華為高端的P系列、Mate系列智能手機,均由旗下自有工廠制造。
此前,華為的智能手機工廠在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基地。但后來,由于生產成本增高等原因,華為將手機工廠搬離深圳,在東莞松山湖建立了新生產基地。
華為手機東莞松山湖工廠一線作業現場
而對于相對低端的手機以及非海思方案的產品,華為大多交給代工廠商制造,其中包括偉創力、富士康、比亞迪、東莞長城開發等。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P系列手機早期曾交給偉創力代工。但近年來,隨著研發和制造能力不斷提升,華為高端手機已經完全實現自產自研,而且零部件國產化比例越來越高。
當然,這背后也與代工廠的“叛逆”有關。2019年5月,在美國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后,偉創力反應迅速,通知其全球代工廠馬上停止生產華為所有的設備,且不允許已生產的華為產品發貨。
在迅速“戰隊”倒戈以及拒不歸還華為設備與物料情況下,偉創力被華為剔除出供應鏈體系。此后,華為大量的手機訂單就交給了比亞迪。
多年來,在自有工廠和代工廠的雙重生產保障,以及充分供應的市場策略下,華為手機歷來很少缺貨。而這次Mate40系列手機的缺貨,卻是首次因芯片供應不足造成。
華為手機東莞松山湖工廠無接觸式單板生產線
相比之下,小米11這次供貨似乎充足不少。但待小米待解的一大問題仍是,在國內沒有工廠,產品主要都靠英華達、富士康、聞泰和比亞迪等代工廠制造。
“輕資產”化操作及與供應商溝通銜接不足,便是小米旗艦手機此前屢次“缺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為解決手機制造問題,小米也在進行優化和戰略調整。
2020年11月21日,在首屆世界5G大會上,雷軍表示小米在北京的“未來工廠”即將建成。這座智能工廠主要是研發和生產小米的旗艦手機,預計去年12月底正式投產,一期設計年產能是100萬臺手機。
“這座工廠會大規模使用自動化產線、5G網絡、機器人、大數據、云服務平臺等技術,所以效率會很高,預計每分鐘出產高端智能手機60臺,比傳統工廠提升60%以上。”
至于為什么要建工廠?雷軍說,一是小米要做一個全自動化工廠;二是對小米來說,這本質上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實驗室;三是幫助小米研發足夠多的設備。
可見,雖然小米曾經在旗艦機供貨問題上與消費者迂回“博弈”多次,而如今對建工廠的目標卻只字不提“保障供貨”。
此外,即便在國內曾沒有工廠,但小米堅信自身對中國制造意義非凡。
2019年初,雷軍在哈佛北京校友會上演講時表示,“小米成立九年時間,一步步滲透,推動了整個產業的進步,對整個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和改變其實已經產生。”
誠然,在山寨機橫行的時代,小米的出現推動了智能手機行業的洗牌和升級。另外,小米的“互聯網+制造”模式,也催生了制造新業態,并引來眾多對手模仿。
由此,不可否認小米對于中國產業鏈的推動作用。但在當前,真正完成核心技術突破及攜手國內自主產業鏈,大力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和進一步升級,是小米需要升華的新時代“主題”。
05
尾聲
拆解來看,雖然都是推動中國制造產業鏈發展,但小米更多是“貿工技”型,華為更多是“技工貿”型。
如果對這兩個詞匯加以注解,或許對兩家企業的底色會有更直觀理解。
所謂“貿工技”,是指貿易、工廠、技術研究導向。簡單說,就是市場流行或需求什么,就生產、整合什么。技術研發的方向以市場需求來驅動,市場第一。
另外,“技工貿”是以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成果,來推動生產和貿易發展。其中,工廠的生產環節和貿易的市場環節都是為了推廣技術研發成果,技術第一。
早在華為成立初期,便是以“貿工技”起家。其當時的戰略是“引進產品,國內推廣”,但發現難以為繼,于是逼迫自己從事技術研發。此后,華為堅持不懈的走上了“技工貿”路線。
但小米成立十年來,喊了無數次“以技術為本”,但常給人的印象是在研發攻堅上不是很走心。否則不至于在2019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占比仍然只有3.64%。
或許小米也是有“理想”的,比如曾聲勢浩大的研發“澎湃”芯片。但由于投入力度和恒心不足,以及“輕資產”經營模式等,這個項目最終沒有成功。
由此,小米只有完成破繭,實現核心技術、經營模式、發展理念和制度等方面的破局、優化及升級,才能真正代表現階段“中國制造”。而這條路,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
可即便小米未來成功與否,“貿工技”與“技工貿”都是中國需要的,都會在中國長期并存。因為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提下,中國很多行業、企業仍需要賴以“貿工技”發展。
此外,在概念上來說,也沒有絕對的“貿工技”與“技工貿”企業。不過,發展導向及實踐非常重要。
如果國內企業的發展思路和理念主要還停留在“貿工技”溫床里,那中國的一些技術就會永遠受人扼制或卡脖子。
目前,伴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以及國內產業升級,“技工貿”正變成中國的時代“強音”,并推動者諸多領域的技術進步。而這必然會沖擊西方構建的高價值產業鏈體系。
于是,霸權主義自然也自會來打壓中國技術。毫無疑問,科技尤其尖端科技背后也是政治,并且將是一場長期的國際尤其中美之間的博弈。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貿工技”大熱、“技工貿”趨冷,大抵正是西方世界希望看到并極力促成的。但經過幾十年的教訓,這本不應該再在中國發生。
那么,在小米暴漲和華為大跌背后,部分國內企業及消費者或應保持清醒的認知與理智,以及重新校正發展模式與方向。
有時未雨綢繆、掌握“硬核”技術,才是企業長遠發展,以及在將來或許出現的極端環境下存活或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華為在路上,那小米呢?
原文標題:華為與小米手機的“貿、工、技”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31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84瀏覽量
144697
原文標題:華為與小米手機的“貿、工、技”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