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這一行業,但除了傳統的物聯網外,還有智能家居、手機、互聯網、通信等企業。據Markets and Markets的一份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到2021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或將從2016年的1570.5億美元增長到6617.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3.3%。
而在這一龐大的市場之下,則是眾多物聯網企業之間的刀光劍影,其中手機企業成為物聯網產業中最大的受益者。
為了更好的推動自己在物聯網產業中的發展,華為提出了“1+8+N”、小米則提出“AI+IoT+5G”、OPPO的“3+N+X”等物聯網戰略規劃,而在這些規劃中不難看到手機企業在物聯網產業中的決心。
而據TrendForce最新統計及預測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產量將會回升至13.6億臺,與此同時變化的還有手機銷量排行:華為從全球第三跌落到第七,而小米、OPPO、vivo等企業則穩步上升。
華為真的不行了嗎?誰又會是物聯網產業的最終贏家?
華為:以鴻蒙OS為核心的“1+8”
如果沒有美國的打壓,華為將面臨一個問題:緩慢。
在美國的打壓之下,華為一改往日的“懶惰”,開始全面、全力的奔跑,而在物聯網產業的布局也同樣如此:2018年提出“1+8+N”的戰略,卻在2019-2020年期間才全面發力,并完善了鴻蒙OS生態,在2021年,鴻蒙OS系統將全面應用在華為手機。
而在“1+8+N”的物聯網戰略布局中,華為的重心依然放在“1+8”的建設中——對于華為來說,“1+8”是其能掌控的部分,同時也是核心部分。至于“N”如何發展,華為方面給予的更多是“口頭約定”。
但在這一塊市場,也不乏“神秘”玩家:海雀作為全力以赴支持華為物聯網戰略的攝像機玩家,其從芯片、系統方面均采用華為系統,而原因之一則是其背后投資人具有華為背景。
此外,華為尚未有多余精力投入到“N”的發展——華為當務之急是把鴻蒙OS系統完善,并應用在“8”大領域之中,如果鴻蒙OS的護城河沒有完善,那么華為未來將面臨著更嚴峻的市場。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國的打壓,海思無法繼續生產高端芯片,而“1”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如果沒有“1”的支撐,“8”和“N”都會受到致命打擊。為了節省芯片,榮耀也脫離華為,其最新V40的芯片也改為天璣1000+,但實際體驗效果并不佳。
小米:“1+1《2”的轉變
對于小米來說,其在2014年開始針對物聯網市場進行布局,為了實現快速布局市場,小米采用了所謂的“強強聯合”,在這一模式之下,小米與美的、蘇泊爾、九陽等家電巨頭達成戰略合作。
但“強強聯合”并未取得最佳的效果——對于傳統家電企業而言,小米只是一個銷售平臺,與電商平臺相似;而所謂“智能化控制”方面,傳統家電并不希望把這些數據交給小米。
在此合作模式之下,小米與傳統家電企業并未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反而因為各自需求及要求不同,導致合作形同虛設。
為此,小米開始了另一條路——既然無法達成“1+1>2”,那么就自己做!小米開始投資其他小型或初創企業,在此刻,小米踏上了“生態產業鏈”的環節。
在2014年年中,以智米,華米,紫米等生態鏈公司成為首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的生態鏈企業,以小米的標準和模式,一切從零開始,打造出極具性價比和優美外形的產品,并接入到小米模塊。
對于小米而言,他們是在孵化企業,而對于生態鏈企業而言,他們深知一點,一旦離開小米,那么他們將面臨解散,為此他們必須打造出能影響市場的爆款。為了更好的讓這些企業發展,小米生態鏈企業可以直接使用小米多年來在供應鏈、工業設計、品牌和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實現快速成長。
在小米的背書和營銷模式下,小米生態鏈企業不斷推出爆款單品,不僅推動了小米品牌的發展,生態鏈企業也得到高速發展,甚至部分企業順利上市。
然而,小米對他們的控制并非是全面控制,而是實行雙品牌策略:自我品牌和小米品牌。
在這種策略之下,生態鏈企業自身必須根據市場發展調整自身策略,同時還得符合小米的標準及要求。
在這一要求之下,小米成為當前最為成功的物聯網企業之一,據最小米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為156億元,同比增長44.4%。
OV:摸索前進
OV是OPPO和vivo兩家手機企業的合稱,他們作為“同宗”的企業,在IoT方面卻讓人哭笑不得: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
在vivo方面,其在2018年7月就召開IoT開放聯盟成員大會,宣布與美的、OPPO、TCL、大華樂橙、科沃斯、陽光照明和極米科技等多家手機、家電企業成立了全新的IoT生態開放聯盟;2018年9月6日,vivo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首次對外發布了vivo的IoT戰略,并正式推出了vivo的IoT產品——Jovi物聯。
對于vivo來說,隨著IoT產業的發展,未來IoT會走向兩個層面:一是以公共服務為基礎的布局,另一個是以家居物聯為核心的布局。簡單來說,IoT服務是以G端及C端為最終用戶的市場,而vivo只能選擇C端。
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C端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有較大的發展,但參與C端的企業并非同心協力——不同的企業針對自身及周邊技術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及標準,導致各類IoT設備呈現碎片化發展。
正是由于IoT市場上的這種碎片化現象,讓vivo認識到建立IoT開放生態聯盟迫在眉睫。IoT開放生態聯盟的建立能將消費者和開發者的需求化繁為簡,消費者可以使用一個APP控制多款設備,開發者也只需要開發一次便可適配多個控制端。
對于vivo來說,雖然市面上早已有小米、華為等企業布局,但在他們的布局中,并未做到完全開放——vivo認為,只有做到真正完全開放的IoT生態開放聯盟,才能實現大規模的增長。
而在11月19日,vivo更是在深圳提交了自己在物聯網產業中的計劃:升級全新Jovi InLife和Jovi InCar品牌,并稱之為“IoT戰略布局與落地的一次重要進化”。
簡單點來說,就是圍繞智能手機這一核心,延伸到智能手表、耳機穿戴、AR眼鏡,并著力打造智能家居+車聯網兩大生態合作。
與其他物聯網企業玩家不同的是,vivo認為其IoT終端戰略的布局非常“聚焦”,甚至可以說是“極簡”——這種“極簡”是簡化一切過程,讓用戶通過vivo即可實現對各類智能終端的全面控制。
而在OPPO方面,其也發布了其“3+N+X”戰略,OPPO表示:“3”指硬件、軟件和服務的基礎技術;“N”是OPPO長期構建的能力中心,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隱私、多媒體、互聯互通等;“X”則指OPPO差異化的技術,包含影像、閃充、新形態、AR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OPPO的這一布局中,明確的只有“3”,而在“N”和“X”這兩者的“等”字,卻間接說明了,OPPO并未完全確定自己的定位及內容。
物聯網:“馬太效應”下的發展
如果對眾多物聯網企業進行查詢,不難發現他們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一直良好,如從事視頻監控的海康威視,即使是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上,其股價還達到歷史新高。
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多個問題,從而導致其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奔波——某物聯網初創企業總經理坦言:“2019年我們銷售額近300萬,而2020年只達到100萬,扣除成本,盈利并不理想。”
而部分中小型企業更是過上了“吃老本”的道路,如何維持生存成為他們當前最為重要的目的。但對于物聯網巨頭企業來說,如何加快部署,并占據市場,才是首要目的。
“馬太效應”下,誰又能成為物聯網產業的最后贏家?
責任編輯:xj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17瀏覽量
251531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78瀏覽量
372866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04瀏覽量
19670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