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院空間工程公司完成了,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的研制、生產及安裝工作,正式轉入現場試運行階段。現在,就跟隨小天來了解這背后的故事。
從單件小批量手工生產到高度自動化生產,這條生產線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蛻變,十余道工序,關鍵工藝環節全部由機器來替代,生產效率提高40%以上,這背后離不開空間工程公司“智造之星”黨員突擊隊的智慧與汗水。
429天,從生產線設計到試運行,疑難問題層出不窮,又遇新冠疫情,但敢為人先的二院人以“航天速度”又一次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從無到有,迎難而上
衛星不同于其他產品,涉及工序多、工藝流程復雜。
批生產工藝流程規劃是突擊隊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即如何將以手工為主的傳統衛星裝配方式轉化為精益化、自動化、協同化的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
隊員們首先要吃透傳統裝配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和工藝流程,然后通過查找資料、調研、討論將工序進行優化,再把這一道道優化后的工序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工藝流程。有的時候隊員們卡在一道工序幾天都沒有進展,或者好不容易想出的方案因為技術上無法完美實現只能推翻重來,就這樣靠著孜孜不倦的精神,突擊隊終于規劃出了新型批產工藝流程。
規劃出的工藝流程如何達到產能目標,怎樣進行進一步優化,提高生產線產能是突擊隊要解決的第二個難題。首先需要對現有工藝流程進行產能分析,這要通過仿真的方式進行,仿真時還需考慮多種因素,再根據分析結果對生產線布局等進行優化。就這樣,經過多輪方案迭代,突擊隊最終實現了設計產能。
衛星也能“私人定制”
如何提高生產線的智能化程度是新一輪的技術難題,部總裝環節是其中最硬的一塊“骨頭”,突擊隊又是怎樣啃下來的呢?
部裝、總裝工位存在自動感知能力欠缺的問題,于是隊員們提出了新的方式,確保安裝過程中不會發生擠壓風險,還可以通過圖像比對提前發現碰撞風險。這個方法采用相機作為工位的“眼睛”,通過視覺補償可以有效提高機器人裝配的定位精度和裝配精度。隊員們精雕細琢,最終極大的提升了部總裝系統智能化程度。
衛星生產線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實現“私人定制”。不同型號、不同規格衛星的構型、尺寸、重量均存在較大差異,如何讓“硬邦邦”的設備對衛星“來者不拒”呢?
隊員們借助精密運動機構,給設備裝上了“雙腳”和“雙手”,工位尺寸的動態可調,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柔性夾持和高精度裝配也不在話下。生產過程中,設備會根據條碼確定衛星類型和工藝要求,自主調用控制程序,數據分析及執行結果也會實時反饋至生產線管控終端,衛星生產過程實現了由人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讓衛星的批量定制化生產的理想照進了現實。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這是我國首條衛星批產智能生產線,缺少成熟經驗,因此突擊隊從零開始。建設初期,隊員們對系統功能、指標和實現方案進行反復論證、權衡對比,并與多方聯動,依托國內最優勢技術條件完善設計方案。生產線分系統間交互頻繁、接口繁雜,隊員們詳細規定了各系統數據交互與機械接口要求,為生產線建設奠定了基礎。
疫情期間,多家工廠無法開工生產,設備投產進度受到嚴重影響。為了追趕齊套進度,突擊隊制定了細化到天的工作計劃,每天通過手機視頻會議的方式與外協廠家逐項核實,對于可能影響生產進度的問題提前發現提前解決。在追趕進度的同時,隊員們加強質量管控,設備生產過程每個技術難題,都必須經過嚴格把關,直到完全滿足技術要求再繼續生產。
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也面臨著周期緊任務重的難題,但是時間就是效率,投產就是命令。為了確保任務節點,設備安裝調試與車間施工同步進行。設備安裝前期,現場土建施工作業頻繁,現場復雜的環境并沒有影響隊員們的工作熱情,他們統籌協調各系統設備安裝,及時發現并解決調試過程中的各項技術難題,為生產線順利試運行保駕護航。
成功試運行是生產線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新年新征程的起點,突擊隊將繼續發揚航天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衛星生產線試運行工作中去,早日形成衛星規模化智能生產能力,為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原文標題: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試運行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微波射頻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17瀏覽量
67131
原文標題: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試運行
文章出處:【微信號:mwrfnet,微信公眾號:微波射頻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