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不少國家在美國的脅迫和忽悠之下,對中國科技企業在當地的經營實施了歧視性限制,但最近歐洲科技行業發現,他們被美國騙了。一些歐企高管和外交官指責美國政府一面高喊盟友應該團結合作、共同抵制中國企業;一面對美國公司提供赦免優惠,繼續和被制裁的中國企業做生意賺錢。歐洲國家和科技企業被美國賣了,還幫美國數錢……
特朗普政府自執政以來,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瘋狂打壓,不僅在本國為中國企業經營設置層層障礙,而且還打著維護國家安全和共同價值觀的旗號游說歐洲盟友抵制中國企業。歐洲不少國家在美國的脅迫和忽悠之下,對中國科技企業在當地的經營實施了歧視性限制。
但最近歐洲科技行業發現,他們被美國騙了。
一些歐企高管和外交官指責美國政府的“兩面派”行為,:一面高喊盟友應該團結合作、共同抵制中國企業;一面對美國公司提供赦免優惠,繼續和被制裁的中國企業做生意賺錢。而歐洲國家和科技企業則被美國賣了,還幫美國數錢。
美國企業有赦免,我們呢?
英國《金融時報》12月23日的報道稱,“美國借制裁將歐企擋在中國市場之外”。
特朗普政府上任之后,在最近的幾年中對中國科技企業巨擘華為等其它一些中國企業實施了嚴厲制裁措施,禁止它們購買大部分美國的先進技術。
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商務部又將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列入了制裁的實體名單。不過,美國國會兩名共和黨籍議員魯比奧參議員和麥考爾眾議員隨后聯名致信商務部長羅斯,批評對中芯國際的制裁不夠嚴厲,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留下了“危險的漏洞”。
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歐洲高管對《金融時報》表示,美國的制裁措施造就了“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為美國公司提供了豁免優惠,而其它國家的同類企業則被阻擋在中國市場之外。
這位高管表示說,“目前美國公司已獲得了為華為供貨的許可證,而歐洲的供應商則無法獲得。”
據稱,歐洲的許多生產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的企業,都受到了美國制裁措施的影響,因為這些歐洲企業依靠美國的知識產權。
另一位歐洲科技高管表示,由于懷疑中國的采購商可能用于軍事目的,他們的公司曾一度被要求停止向中國買家供應零部件。但是這位高管說,這些零部件的市場很快被美國供應商通過中間商銷售占領。
這些歐洲科技高管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和“美國優先”的戰略,給歐盟的高科技公司帶來嚴重的打擊——美國企業可以光明正大的同中國企業做生意,但歐洲不行。
歐洲半導體企業現身說法
這種“背后捅刀子”的行為,也無疑讓歐洲多家龍頭企業在利益受損之余都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據報道,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總部位于瑞士的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本月早些時候將年度收入目標推遲了一年,原因就是美國制裁了其一位重要客戶華為。
意法半導體的首席執行官讓-馬克·奇瑞(Jean-Marc Chery)對投資者說,其股市“在過去兩年里沒有任何大幅增長”,并且稱中美貿易戰是原因之一。
歐洲芯片商向中企供貨占比在2020年下跌,《金融時報》援引德意志銀行數據
今年早些時候,德國芯片制造商英飛凌(Infineon)的負責人曾經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上表示,中美兩國的緊張關系是“一大擔憂”。
英飛凌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我們必須小心翼翼,以免歐洲成為中美爭奪全球技術領導地位的犧牲品。”
荷蘭芯片制造設備公司阿斯麥(ASML),被禁止向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出售其最新一代的生產設備。該公司預計,中國市場今年可能只能完成其銷售額的四分之一。
歐洲科技企業醒悟得還不算晚,如果再跟在美國后面亦步亦趨,將再被美國耍得團團轉,必須獨立,必須自救。歐洲的一些外交官也表示,盡管他們對美國防止芯片技術助長中國軍事建設的目標表示同情,但是科技公司和歐盟各國政府對于單邊制裁越來越感到沮喪,并希望減少使用美國的知識產權技術。
歐盟內部半導體產業合縱抗美
本月初,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愛沙尼亞、希臘、克羅地亞、馬耳他、荷蘭、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芬蘭、羅馬尼亞、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塞浦路斯在內的17個歐盟成員國通過歐盟委員會宣布了一項“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歐洲倡議”。倡議提出,未來兩到三年內,歐洲復蘇和彈性基金(The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的五分之一(1450億歐元)將用于“數字化轉型”項目,并倡導在半導體研究方面的投資。
事實上,這一聲明并不是第一次對外披露,只是“攻守聯盟”范圍進一步擴大了。早在12月8日,路透社就披露了相關內容,但是當時的報道,德國,法國,西班牙等13個歐盟國家已經聯手投資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這是互聯網連接設備和數據處理的關鍵,以趕超美國和亞洲。此舉除了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爭奪更多話語權,也保證了歐洲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性,歐盟內部半導體產業合縱抗美的舉措也開始逐步落地。
可見,歐洲苦半導體禁令久矣。
當今半導體產業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半導體歷史上的兩次產業轉移。第一次轉移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美國本土向日本轉移,成就了東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轉移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由美國、日本向韓國以及臺灣轉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臺積電、日月光等大型廠商。
半導體產業每一次轉移的過程都帶動了當地科技與經濟飛速的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產業兩次轉移都指向了東亞地區,當地政府強力支持在半導體這種高資本長周期的產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歐洲由于沒有強力政策支持,一直沒有搶到歷史性的機遇。
即便如此,過去30多年來里,歐洲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歐洲半導體企業在全球市場份額僅占10%,再不爭取,恐怕這10%也要被美國吃掉。比如今年9月,英偉達宣布將對英國芯片公司Arm進行收購,這也令歐洲諸如意法半導體這樣的企業感到岌岌可危。
專家分析
歐盟數字業務主管Thierry Breton在一份聲明中說:“集體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利用現有優勢,把握新機遇,因為先進處理器芯片對歐洲的工業戰略和數字主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同時也指出,歐洲擁有多樣化和減少關鍵依存關系的一切能力,同時保持開放狀態。因此,我們需要制定雄心勃勃的計劃,從芯片設計到向2nm節點發展的先進制造,以區分和領先我們最重要的價值鏈。
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歐洲駐中國外交官表示,盡管這需要很長時間,但這份17國的聲明表明了歐洲各國政府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美國的制裁加快了這一進程。中國對于歐洲公司而言是個巨大的市場,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服務于中國市場的方法。”
歐盟外長何塞普·博雷爾(Josep Borrell)今年早些時候也提到了與美國或中國結盟的壓力,改而倡導“辛納特拉主義”(Sinatra Doctrine),并在一篇博文中這樣寫道:“作為歐洲人,我們必須按自己的方式行事。說到中國,盡管美國關心安全問題,但歐洲還關心市場準入、標準制定等。”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歐洲不想卷入雙邊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在兩者即中國和美國之間進行選擇。”面臨最大挑戰的是歐洲汽車業,該行業的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依賴美國的技術,但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制造和銷售市場都在中國。
Wuttke表示:“他們現正在考慮如何在沒有美國半導體的情況下在中國制造生產,預料美國會停止向中國出口某些類型的芯片。”
美國方面沒有公開哪些公司已經獲得許可證,向被制裁的中國公司銷售產品或設備。《金融時報》早些時候曾經報道說,高通、AMD和英特爾等美國公司,以及韓國的三星和日本的索尼,已獲得批準向中國的華為供應部分零部件。
責任編輯:lq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474瀏覽量
219597 -
芯片設計
+關注
關注
15文章
1023瀏覽量
54928 -
供應商
+關注
關注
0文章
329瀏覽量
20094
原文標題:中美科技戰,歐洲半導體公司卻遭了秧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