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于地產行業來說,或許是最具挑戰的一年。
由于疫情對行業的沖擊,除了在抗疫戰線上沖鋒支援,房企還轉戰線上,開啟直播賣房。"三道紅線"的出臺,以及增速漸緩的房價,都讓房企們開始跨界尋求新的突破,比如萬科養豬,碧桂園造機器人。
據天眼查App顯示,近日,碧桂園成立廣東美房智高機器人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智能機器人研發;智能機器人銷售;工業機器人安裝、上門維修;工業機器人銷售等。
實際上,這并不是碧桂園第一次跨界機器人領域,為圓一個"智能夢",如今碧桂園像個搏擊斗士,頻頻向資本市場和競爭對手們秀出肌肉,能否經得起摔打,還要看碧桂園的功力幾何。
智能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機器人承載著怎樣的價值?
眾所周知,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告別"黃金時代",而在這場大變局中,傳統房企紛紛開始轉型跨界,尋找新的競爭力。
2020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和科技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這項政策的出臺,也讓房企老大碧桂園錨定一個順應大勢且前景廣闊的賽道——機器人。
房企進軍機器人,聽起來似乎很不可思議。然而,如果從碧桂園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或許也能夠窺見一些入局機器人的緣由。
碧桂園作為我國房地產開發商的龍頭老大,每年開發的建筑面積數以億計,而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僅在2018年,碧桂園就發生了至少3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累計造成7死19傷。這讓碧桂園的項目進度及聲譽都受到了嚴重影響,然而同樣的事在生產中并沒有得到杜絕,2020年5月16日,碧桂園再次發生一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事故直接導致6人死亡。
這些事故或許也促使碧桂園加快了制造機器人的腳步,用機器人完成房屋建造,既避免了人員傷亡,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造效率,節省人力成本。
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原因,來自于機器人的市場前景。正如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說:"你們做的事要能產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
作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效益。根據《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2018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535.9億元,同比增長14.4%;2019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588.7億元,同比增長9.8%。預計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13億元,未來五年(2021-2025)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5.80%,2025年將達到1,463億元。足以看出中國機器人存在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同時,房地產行業的負債額正處于高位,到2019年底,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負債總額高達76萬億元,占GDP比重高達76.7%;負債率為80.4%,遠高于58.6%的工業資產負債率。隨著房地產行業黃金時代的結束,碧桂園也意識到了行業繼續壯大缺乏足夠的空間,這也使得碧桂園去探尋新的賽道。
花重金引入"智能人才",但碧桂園的機器人故事并不好說
早在2019年,楊國強思考碧桂園轉型的出路時,就為碧桂園錨定了高科技的航向,將碧桂園定位于"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今年以來,碧桂園通過建筑機器人在地面整平、樓層清潔、通用物流、室內噴涂等建房方面,已分別在順德和陽江等地項目上使用,施工質量得到甲方、總包方、監理方共同驗收認可。
與此同時,碧桂園餐飲機器人也在快馬加鞭進軍全國市場。2019年5月,碧桂園旗下千璽機器人集團成立,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實現了研發制造、系統搭建、整體運營從0到1的快速推進。據資料顯示,千璽集團已成功打造涵蓋中餐、火鍋、快餐、煲仔飯、粉面及單機設備為組合的"5+1"全新智慧餐飲業態,在佛山、廣州、江門等地成功運營18家機器人餐廳。
對于碧桂園來說,研發的機器人是圍繞建筑和餐飲領域開展的,與公司主營業務的契合度高。同時經營狀況良好,業績持續增長,雄厚的資金也為碧桂園造機器人提供了支持。數據顯示,2019年碧桂園全年研發費用約為19.7億元,并成立5大研究院,累計遞交專利申請1843項,獲授權327項,該研發投入力度堪比大型科技上市企業。
然而,碧桂園造機器人這件事看似順利,實則背后充滿荊棘坎坷。
任何企業向科技轉型的后方,都要有技術壓陣。然而業內有觀點認為,碧桂園站在了技術的對立面,是資本逐利的一方。雖然前期投入了800億元,引進10000名機器人專家,打造全球機器人產業聚集區,但是,由于欠缺智能制造技術,碧桂園在建筑機器人方面的思想理念并未成型,甚至基本的設計流程都還未完善,卻被一味地以現有消費市場來定位產品設計理念,出現外行管內行的毛病。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表示碧桂園對外宣稱要向機器人投資1500億,然而實際上卻只有20多億,其中還有大量的貸款。據碧桂園中報顯示,2019年全年,機器人業務的研發費用約為19.7億元。在極高研發費用的加持下,碧桂園如何平衡這一費用,或許是其該思考的問題。
對比同樣跨界造車的房企恒大,為了造車,恒大汽車在全國成立了多達七家子公司。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同樣困擾著碧桂園,就是研發不代表就能量產。在專業人士看來,自動化設備最忌諱的就是粉塵與污垢,而在建筑工地的復雜條件下運行,首先定位校正系統會失效,對于建筑機器人這樣的超大體型工件而言無疑是具有一定挑戰性。
業內也有觀點稱,建筑機器人現階段在中國的工地應用不太現實,個別場景或許能使用,但是大部分工地的現場條件惡劣,導致機器不適用。而這些,或許都是碧桂園成為"全球最強機器人公司"之前要克服的困難。
紛紛瞄準機器人,為何傳統企業都開始熱衷"跨界"?
說起傳統制造業跨界造機器人,碧桂園不是第一個。2019年,飲料產業巨頭娃哈哈就成立機器人公司,走出舒適圈,向機器人轉型。在娃哈哈看來,在新風口謀求布局,將智能技術與產業結合已經成為發展趨勢。由于傳統制造業需要的人力多,而如今體力勞動甚至危險、危害健康的工作已經無人愿意做,所以機器人的應用空間還是較為巨大的。
放眼市場,與娃哈哈操作相似的,還有很多。
2018年下半年,TCL實行重大資產重組,聚焦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集團。
2019年,格力電器聯合三大領軍企業打造并推出中國首個"智能制造全產業鏈應用解決方案合作創新平臺",2020年12月,格力電器公開專利"機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裝置、咖啡機器人",老牌企業富士康目前也在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力求做到與傳統制造業的進一步融合。
無論是飲料、家電、房企等傳統行業跨界造機器人,還是恒大跨界造車, 都側面反映了老牌企業正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核心業務市場飽和,以及創新能力的減退,各家在主戰場上逐漸失去相應紅利。而數字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大數據和制造業生產線的融合,不但能促使生產工藝更加精準,在傳統制造業企業擁抱互聯網求自保的同時,也不失為一條發展良策。
然而從傳統制造業到互聯網,戰場環境并非完全相同,技術變革、商業模式都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欠缺適應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卻是傳統制造業普遍面臨的桎梏。想讓傳統企業接受工業互聯網,或許還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來轉變。
責任編輯:xj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90瀏覽量
206956 -
自動化
+關注
關注
29文章
5564瀏覽量
7924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