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的員工在脈脈上匿名發帖,曝光同事被救護車拉走,事后第二天該員工被上級領導找到,迅速開除。
某個實習生在脈脈上尋求實習建議,一名B站員工匿名留言:“(選)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
拼多多和B站這兩件大事,把脈脈推上了輿論漩渦。
這家2013年成立的公司因為“職場匿名”正在逐漸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內幕中心”,有人將之成為樹洞,也有人將之稱為“互聯網茶水間”,但同時,脈脈也引起了越老越多的互聯網大廠的不滿。
法律訴訟不斷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脈脈的主體公司“北京淘友天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有62條司法風險,其中法律訴訟34起。
獵云網通過整理發現,在34起法律訴訟中不乏百度、新浪、蘇寧、餓了么、車好多、B站、Boss直聘等互聯網大廠,并多以名譽權糾紛和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脈脈,且多以脈脈敗訴告終。
2017年8月間,百度發現“今日頭條”客戶端的脈脈廣告內容以百度大廈的外觀圖片為背景,圖片上方有文字:“聽說我司文化從‘簡單可依賴’被改為‘簡單可以賴’了?”點擊該廣告內容進入脈脈的新注冊用戶頁面,新用戶可根據提示下載脈脈App。
對此,百度以名譽權糾紛為由,將脈脈、字節跳動訴至法院,要求脈脈和字節跳動停止侵權,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500萬元。最終,百度勝訴。
新浪微博曾以涉嫌不正當競爭訴脈脈抓取其用戶數據提起訴訟,海淀法院一審認定脈脈非法抓取、使用微博用戶信息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被告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等220余萬元。
B站則正是因為名為“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在脈脈上發表評論稱“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B站認為,該評論損害寬娛公司的商業信譽和企業形象,構成商業詆毀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法院最終判決脈脈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萬元及合理費用10萬元,并發布相關聲明以消除影響。該案判決書于今年1月5日曝光。
但1月15日,脈脈官方發布聲明稱,一審判決后,脈脈提起上訴,經法院調解后達成和解,最終脈脈向法院提交了涉案發布者信息,并賠償B站8萬元。
這段聲明讓脈脈再度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暴眼。
信任危機
脈脈創始人林凡曾在朋友圈透露,“這么多年來,為了保護員工平等發聲的權利,我們拒絕了無數投資人和CEO的刪貼/查信息的請求,也因此接了無數的官司,就是為了讓大家放心、安全地發言,我們不會泄露發言者的信息。”
近日因為拼多多事件,脈脈也再次官方聲明:“不會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職言區發帖用戶信息,且對于個人信息進行極為嚴密和完備的安全保障。”
但事實上,脈脈真的安全嗎?
縱觀脈脈以往的官司糾紛會發現,和B站的不正當競爭案并不是第一起脈脈妥協并交出涉事用戶信息的案件。
2020年4月,因一脈脈用戶匿名辱罵BOSS直聘及其CEO趙鵬,BOSS直聘以網絡侵權的名義起訴了脈脈,并要求脈脈提供涉事用戶的詳細身份信息和聯系方式、消除影響并作出賠償。最后,法院判定脈脈需向BOSS直聘方面提供涉事用戶的真實信息。
安理律師事務所律師胡娟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法律保護個人的隱私,但并非是沒有限制的保護。對于用戶的違法行為,脈脈公司有義務提供其相關信息。
在回應B站一案的官方聲明中脈脈也強調,對于謠言誹謗、惡意中傷個人、企業和行業的言論,會依法配合執法部門進行調查。
在不只一場敗訴的官司中,脈脈不得不按照法院要求提供了爆料人信息,而當爆料人個人信息不得到保護,發聲者實際“裸奔”時,用戶和脈脈之間的信任也被徹底打破。許多用戶也對脈脈最終提供了匿名者信息這一行為表達了失望。
與此同時,除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大廠對脈脈不滿,一些老用戶也因為脈脈上充斥著負面吐槽消息而“逃離脈脈”。
“現在的脈脈,很多內容都是抱怨、吐槽和謠言,這些信息看多了,容易讓人感覺到失落和不公,影響工作甚至生活。”一位互聯網大廠員工說,自己很久不去脈脈了,“上面的內容,現在太消極了。”
并且在業內人士看來,脈脈對內容上審核、篩查和管理的漏洞,有著隨時爆炸的風險。
去年年底,脈脈有一位認證為大疆員工的用戶,自述PUA女下屬事跡的帖子引起廣泛熱議。
不久之后,大疆的公關總監發微博稱,“脈脈通過工牌名片等非權威依據認證職務,并非企業內部論壇,其賬號內容等數據也不為所認證的企業掌握”,以暗示發帖人有可能并非大疆員工。
大疆公關總監的聲明,揭示了脈脈實名認證制度的脆弱性,也讓脈脈的信任危機再次浮出水面。
2019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林凡在演講中說:“為每位職場人的才能建立信用背書,從而令個人與企業獲得更加高效且持續的發展。”
但顯然,脈脈自身的公信力正在隨著用戶信任危機而削減。
何去何從
2017年,創始人林凡說:已經有50%的BAT員工注冊使用脈脈;不久前,林凡在一次講話中刷新了這個數據:現在所有的頭部互聯網公司,有80%的員工都活躍在脈脈。
根據官方數據表示,截至2020年6月底,脈脈實名注冊用戶1.1億。而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脈脈月活超過800萬。
雖然注冊用戶跨過了億人門檻,為脈脈打造職場人脈打下基礎,但在業務層面,脈脈并沒有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林凡曾表示,脈脈目前的主要營收,分為廣告、to C的會員收費、to B的招聘這三大塊,比例大概在40%、40%以及20%。
在商業化變現上,脈脈探索過不少方式。
2018年1月,脈脈曾上線主打職場教育的“脈課堂”,探索知識付費的可能性。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曾經嘗試過的大咖職播,最終也不了了之。
在招聘業務方面,雖然脈脈推出了“企業號2.0”、“可以聊”等功能,但目前只占脈脈整個營收的20%,同時招聘行業競爭激烈。加上在脈脈上的公司負面多,多數企業并不會將脈脈當做主要招聘渠道。這也直接影響到脈脈的B端會員的拓展。
如今在商業化上,廣告是脈脈重要的營收來源,甚至消息欄中也會出現廣告。
但對比同樣聚焦職場交友的產品領英LinkedIn,此前的財報數據顯示,領英主營業務構成中,人才解決方案占比接近40%,雇用占比35%,這意味著招聘才是領英的收入主要來源。而廣告和會員訂閱收費占比共計20%。
對于脈脈而言,廣告天花板不高,而新增長點在哪里并不明確。這也或多或少影響了脈脈的上市進程。
017年在完成7500萬美元C輪融資時,林凡曾表示將計劃于2019年IPO,目標市值為100億美元。但2018年D輪融資之后,脈脈幾乎再無資本動作。
2019年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林凡回復,“脈脈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但是現在并不是最好的時機,目前仍在觀察。”
脈脈曾對外透露,公司已于2016年12月31日實現盈虧平衡。但林凡在2019年10月表示,“公司接近盈利”。
可見,脈脈在商業化變現上仍存在壓力。而脈脈在產品定位上也不清晰。
脈脈誕生之初,林凡想做的是垂直社交。“先在互聯網人群形成中心效應,然后用PGC帶動UGC,去打破互聯網圈層,滲透到金融、地產、傳媒等其他領域,最終實現全行業的覆蓋。”
林凡也表示:“匿名社交只是一種產品形態,匿名除了腹黑吐槽,還可以是積極正向的內容,調性的把控不完全由產品決定,而是由運營的人來決定。”
但讓脈脈真正出圈的卻都往往是充斥著“吐槽”、“負面”意味的信息,用戶將脈脈當做一個“互聯網的茶水間”和一個“職場八卦”平臺。
當職場功能里,C端社交有微信,B端社交有釘釘;細分領域里,匿名社交有陌陌,職場招聘有BOSS直聘,脈脈想要在任何一個領域突出重圍都并不容易。
在2019年美國上市計劃落空后,2019年下半年以來,脈脈又經歷了一系列高層人事動蕩:人力資源副總裁凌雋、政府合作負責人李臻兒、聯合創始人兼商務副總裁張偉、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市場官胡琛、首席技術官姚金毅、聯合創始人原CTO蔣又新、內容廣告高級總監崔堯等先后離開。
法律訴訟不斷、遭遇用戶信任危機、核心業務疲軟、高管人事動蕩……這一切后,脈脈該何去何從?
責編AJX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70瀏覽量
103500 -
APP
+關注
關注
33文章
1575瀏覽量
72583 -
廣告
+關注
關注
0文章
59瀏覽量
148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