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70%的數字化轉型,敗在這6個原因上!
每年,全球投入上萬億美元向數字化轉型。這其中,大部分打了水漂。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過去20年,數字化轉型經歷了不同階段。
從內部子系統建設,到政企上云,再到智能升級……人們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創新業務,提升企業競爭力。
尤其是,隨著5G、云、AI、IoT等技術的發展,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加速遷移,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一道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
要么轉型,要么死亡。
然而,面對這樣一道必答題,現實中的答案并不理想,甚至有點慘烈!
來自埃森哲等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全球70%以上的數字化轉型,都以失敗告終。
2019年,全球在數字化轉型上投入1.3萬億美元,其中9000億美元打了水漂。轉型失敗者中,不乏通用電氣、寶潔、福特這樣的業界巨擘。
上云成本高、新舊系統不兼容、安全沒保障……諸如此類的痛點,讓政企用戶對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畏首畏尾。
更要命的是,很多企業尤其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成績斐然的企業,從內心拒絕改變,他們不相信數字化轉型之勢不可擋。
2011年,通用電氣(GE)曾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向數字化轉型。
但GE規模太大,公司的管理層又太心急,試圖在短期內打一場攻堅戰,同時對幾乎所有的業務部門“動手術”。
最終,在投入數十億美元、動員了數千名員工之后,GE的數字化轉型以失敗告終。
事后,時任CEO約翰·弗蘭納里總結道:“我們仍將致力于數字化轉型,但希望有一個更專注的戰略。”
轉型是一件極具破壞性的事情,比創新更難,因為它要克服組織的瓶頸和慣性。但很多企業跟GE一樣,低估了它的難度和艱巨性。
因為對數字化轉型不了解,它們一開始盲目跟風,貪多求全,把轉型理解為對舊系統的全部推倒重來。一旦決定之后,又操之過急。
但數字化并非互聯網式的顛覆創新,它既不是沸騰的海洋,更不是全速重構。相反,它需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
最重要的,它的本質是提高效率,而非技術。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話來講,“多打糧食,增加土地肥力”。
十幾年前,華為曾因為研發效率低,頭痛不已。后來,通過重新梳理內部流程,建立起高效的研發體系——集成產品開發(IPD)。
舊的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
隨著華為的業務拓展至全球,公司遍及全球的研發機構,依舊停留在過去的單打獨斗,每天疲于奔命。
后來,通過研發上云,8萬多名研發人員,實現了全球協同,作業時間縮短50%。
在這種不斷迭代、積小勝為大勝的思路下,華為先后成功改造了自己的財務、銷售、交付、物流等子系統。
那些曾經花在磨刀上的功夫,最后都變成了成長的加速器。
數字化轉型,非一朝一夕之功。許多政企用戶經過數十年發展,積累了相當的IT資產。
如何處理這些舊的IT資產,是擺在所有政企用戶面前的頭號難題之一。流行的觀點是,一切推倒重來。
問題是,我們永遠不可能讓業務停下來,去做數字化。推倒重來,看似高效、快捷,實則不但投入高,還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更現實的思路是,立新不破舊。
過去30年,ERP系統支撐了華為1000億美金的業務。將如此規模的業務系統遷移至云端,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華為沒有另起爐灶,而是開著飛機換引擎,在將它遷移到云端時,一定時期內不動它,但會把它沉到后臺去,作為應用主干使用。
這種雙模驅動,使得舊的IT資產,不再是轉型升級的包袱,而成為邁向未來的新動能。
北京宣武醫院以神經內科著稱于世,每年接診290萬人次。
為了讓更多患者得到醫治,宣武醫院打算將診療服務搬到網上。但醫療數據屬個人隱私,如何在上云的同時,保證這些數據的安全呢?
對此,宣武醫院與云廠商合作,將互聯網醫院應用放在公有云上;數據庫,則部署在院內機房的私有云上。
然后,通過一套安全解決方案,攔截互聯網攻擊。
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業務的創新和彈性冗余,又兼顧了數據安全與合規要求。
不僅宣武醫院,幾乎所有想要上云的政企用戶,都有同樣的擔心。
相比C端用戶,政企用戶對數據安全更加保守。畢竟,這里的任何安全隱患,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他們來說,數據最好是像放在家里的錢財一樣,只有自己才能做主。
這就要求云廠商在安全上不能含糊,同時,還要守好商業邊界,不越界獲取用戶的數據,或者強迫數據交換。
不但數據自己做主,業務也要自己做主。
這些年,許多云廠商構平臺、筑生態,建立新秩序。但強行二選一,使得政企用戶剛走出舊系統的“煙囪”,又被新的互聯網“圍墻”困住。
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代互聯網霸主——美國在線(AOL),憑借其強大的內容服務,形成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每年從中攫取48億美元收入。
但好景不長,隨著其他網站迅速崛起,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紛紛逃離這座“圍墻”。AOL也隨之土崩瓦解。
這表明,一個封閉的生態,注定走不長遠,哪怕它的城墻和壁壘筑得再高。
開放、不設限的生態,對政企用戶尤其重要。畢竟,數字化轉型不是綁定一個生態、一家企業,它的本質是提高效率、創新業務。
2007年,谷歌聚合100多家廠商,打造了一個以Android系統為核心的開放生態系統,并在其后成為蘋果的勁敵。
受此壓力,一直堅持封閉的蘋果,也在2013年以后,逐漸將部分應用,開放給了三星、亞馬遜等廠商,以及第三方開發者。
對此,蘋果CEO蒂姆·庫克表示:“你們將在未來看到一個更加開放的蘋果。”
同樣堅持開放生態的華為,也將自己的理念總結為一句話: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只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1999年,Salesforce第一次將CRM軟件,搬到互聯網上,開啟了企業上云的時代。
隨后,以亞馬遜為首的云服務商,將更多注意力放在C端用戶。消費互聯網,成為云1.0時代的主要特征。
直到最近幾年,隨著云、5G、AI等技術的發展,大型政企紛紛觸網,加速業務創新,拉開了云2.0時代。
在云1.0時代,整個社會還處在單點智能的階段。
到了云2.0時代,隨著企業、城市、政府加速云化和智能升級,以及物聯網(IoT)的普及,全社會迎來全局智能時代。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整體邁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意義堪比第四次工業革命。
也因此,各國都制定了規模龐大的投資計劃,企業也在積極擁抱數字化。中國政府在2020年披露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六次提到了數字化。
數字化已上升到國家的重大戰略。
一方面是科技進步,另一方面是國家戰略,天時、地利都在推動政企數字化轉型,并向全局智能時代邁進。
從這個大趨勢出發,華為提出共建全場景智慧,讓智慧觸及身邊的世界。
與云1.0時代的單點智能不同,云2.0時代的全場景智慧,不但需要云廠商有互聯網基因,更要具備從硬件到軟件、從芯片到操作系統的全棧全場景能力。
只有這樣,才能通過5G、云、AI等技術,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產生裂變,最終實現從行業、企業到城鄉、居民的全場景智慧。
這樣一個全場景智慧時代,對企業來講,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機會在于,它提升了效率,并給企業帶來無限可能。以格力為例,這家傳統制造業企業,過去一直依賴線下渠道。如今,它開始嘗試線上,甚至直播帶貨。
經過智能化改造的格力無人工廠,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掌控生產線上的每個細節,還實現了柔性化、定制化生產。
類似的場景,正在全中國更多的企業和行業上演。
華為最近就拍了一部“大片”:
并且向外界展示了100個行業案例。這些視頻和案例凝聚了華為云對于數字化轉型的理解。
挑戰在于,它正在顛覆過去的商業邏輯,并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管理實戰專家陳春花看來,數字化帶給我們的最大挑戰,不是變化帶來的沖擊,而是變化的速度帶來的沖擊。
在工業時代,時間就是金錢。到了數字化時代,所有行業的迭代速度都在加快,連保護競爭優勢的時間也在變短。
在這樣的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原文標題:剛剛,華為拍了一部大片,戳中全球七成企業的淚點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11瀏覽量
251515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397瀏覽量
198568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10瀏覽量
61730 -
5G
+關注
關注
1354文章
48436瀏覽量
563974
原文標題:剛剛,華為拍了一部大片,戳中全球七成企業的淚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