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鮑勃·曼斯菲爾德(Doug Field)去年12月份再次退休,蘋果汽車項目團隊劃歸負責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高級副總裁約翰·詹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領導后,蘋果汽車項目團隊又出現了高管變動的消息。
蘋果汽車項目團隊最新的高管變動,發生在傳感器團隊,這一團隊的負責人本杰明·里昂(Benjamin Lyon),已從蘋果離職,加盟了航天方面的初創公司Astra,擔任總工程師。
從外媒的報道來看,本杰明·里昂是蘋果汽車項目團隊的元老,他從2014年開始就一直在這一團隊,外界也認為蘋果代號“泰坦”的汽車項目,在2014年也就已經啟動,這也就意味著從蘋果自動駕駛項目啟動以來,他就一直在這一團隊。
蘋果汽車項目團隊,人員曾經歷多次變化,領導層也曾有過調整,但在歷次調整中,本杰明·里昂并未離開,直到此次跳槽至Astra公司。
不過,外媒在報道中表示,本杰明·里昂并不是在汽車項目啟動之后才加入蘋果的,他之前就已在蘋果工作,曾參與iPhone、輸入設備和傳感器硬件的研發,汽車是他在蘋果的最后一個項目。
在第十一屆新能源汽車大會上,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對于智能電動汽車談道:“智能電動汽車是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之后,全球最大結構性的機會,它是幾十萬億甚至更大的賽道,任何有野心的,有科技實力的公司,都不應該被問為什么要進入這個領域,反而應該問,為什么不該進入這個領域?”
在智能手機市場稱霸的蘋果公司,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全球最大的結構性機會,其一直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進行布局。
2014年,蘋果以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為目標,啟動了“泰坦計劃”,但內部關于重點開發電動汽車還是自動駕駛座艙出現了分歧,由此還流失了一批汽車領域人才。
直到2016年12月,蘋果公司發給美國交通部的信件內容顯示,“泰坦計劃”不會像特斯拉一樣造一輛完整的自動駕駛汽車,而是專注于自動駕駛軟件技術的研發,汽車的硬件部分很有可能與已有車廠合作。
不過,從當前進度來看,蘋果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儲備,并不具備優勢地位。
早在2017年,蘋果就獲得了自動駕駛路測資格,但從美國加州車管局(DMV)公布的58家自動駕駛公司(其中有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公司有56家)在2019年度的自動駕駛路測數據顯示,蘋果與谷歌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2019年,蘋果路測車輛70臺,路測總里程達到7544英里(約合1.2萬公里),MPD(Miles Per Disengagement,衡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駕駛水平”的指標)為117.88英里(約合189.7公里)。
同年,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路測總里程約145萬英里(約合233萬公里),路測車輛共148臺,MPD為13219.43英里(約合2.12萬公里)。
在最關鍵的MPD數據上,谷歌Waymo的成績遠超蘋果,而在自動駕駛數據收集上,蘋果收集數據的能力也遠趕不上特斯拉。
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統內擁有一個“影子模式”,即使Autopilot功能不開啟,也可以在后臺運行并收集真實路況環境下的實時運行數據,從而反饋給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神經網絡進行學習。
簡而言之,只要所有使用Autopilot功能的特斯拉車主,都在幫助特斯拉收集自動駕駛數據,這也意味著其他玩家與特斯拉存在指數級差距。
不過,蘋果產品線向來注重軟件部署與硬件實力同步進行。雖然當前在自動駕駛技術上落后其他廠商,但在專用芯片上,其具備顯著優勢。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綜合報道,內容參考自蘋果、IT之家,轉載請注明以上來源。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397瀏覽量
198572 -
特斯拉
+關注
關注
66文章
6311瀏覽量
1265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