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聯網是誰在推動前行,這確實是個龐大且復雜的議題。本文主要化繁就簡,主要從2個方面出發闡述國內物聯網在信息化時代下發展推手:
物聯網初期的供需特質;
物聯網背后推手的轉變。
1. 物聯網發展初期的供需特質
早在1999年,“物聯網”的概念被提及,當時的定義是利用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和互聯網對所有設備進行連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從這個上世紀末提出的最早的物聯網的概念發展至今,物聯網的概念隨著全球數字化的不斷進步也不斷更新,物聯網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前景也更加清晰。即便如此,至今物聯網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但是,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這一點始終是不可否定的。這里常常會有一個疏忽,就是當我們真正去研究物聯網的趨勢的時候,似乎很少將互聯網作為一個參考對象。筆者認為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同樣是連接,同樣是解決需求,只不過物聯網更加強調物與物的鏈接,其實兩者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沒了互聯網,物聯網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的巨頭,幾乎沒有不涉足物聯網領域。
物聯網現在仍然處于初期。對比互聯網發展初期,我們得到一個很直觀的感受就是,互聯網的早期發展路線十分明確且集中,騰訊做社交、阿里巴巴做電商、百度做搜索、搜狐和網易做門戶等等這些基本都處于需求清晰空白領域,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騰訊、百度這些巨頭更多的也是將國外的項目復制到國內,解決的國內C端消費者的需求。同時,這也就決定了互聯網只要圍繞這些消費者的衣食住行方面,發現一個藍海市場,完全可以進場,收場自然也是胸有成竹。
從供需角度來看,互聯網解決C端用戶需求更多的是用戶來找產品方、工具方。但是物聯網的供需卻顯得更為復雜,這里筆者認為有三個因素:
第一,高成本制約,因為涉及到更多現實世界的物物連接,相比于互聯網會將產業鏈拉長。比如說上游核心材料、芯片、傳感器等等,國內外品質差異導致國內企業不得不花高價國外進口或者授權生產。
第二,第二點與第三點與物聯網本身特質有關系,一方面由于是物物連接,就會產生不同物品物聯網產品的適用性差異,以及同種物品不同所有者通用性差異。對于定制化的要求更高,這也就大大限制了大規模量產的能力,成本自然也就增加不少。
第三點,物聯網可以說是碎片化特征十分明顯,據統計,物聯網應用已經覆蓋工業、商用、消費三大領域的20個行業、163個應用場景。由于應用的分散,需要對項目有更為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分析,在技術和產品真正得以應用之前,所消耗的人力和財力也是不小的。
2. 推動物聯網發展的究竟是誰?是否有機可循?
從2011年、2012年物聯網先后被納入“十二五”規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始,國內物聯網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在政策推動下,產業年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2012年的資料顯示國內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6%。
包括在2020年各省市推出的幾十萬億新基建計劃中,涉及物聯網建設的項目更多。
筆者在調研眾多物聯網企業時發現,在消防、安防、農業等領域眾多企業此前基本是處于一個政府部門為主要客戶的狀態,政府買單占大多數。
但是,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內的眾多專家認為,從2016年后,由政府主導的模式正在向市場驅動轉變,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工業物聯網應用的崛起,企業投資逐漸加深。
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尤其是巨頭開始進入物聯網也起到了市場帶頭作用,比如阿里巴巴的智慧大腦、百度的車聯網、華為的5G等等,這些也已經印證了國內物聯網由政府向市場過渡的階段,政府的作用更多地向行業規范制定和維護者轉變。
但是,很多中小企業仍然是依賴政策和財政補貼才勉強活下來,一旦轉變為市場主導,新基建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這些物聯網企業對于整個市場項目的把握底氣又在哪呢?是否感覺很迷茫?
在關于企業市場拓展渠道上,我們調研的企業大多數都提到過通過參加會展對品牌進行宣傳,拓展自身的市場份額,在展會上獲取更多優質的長期客戶。
不可否認,在疫情重創之下,所有企業都希望有一個能絕地反擊,獲得先發優勢地位。
責編AJX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49瀏覽量
103246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78瀏覽量
372880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72瀏覽量
5535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