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一年一度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在上海如期舉行。本屆大會現場,來自全球的各大通訊企業與移動設備廠商紛紛展示自家的最新產品與技術成果。作為全球領先的視覺智能技術提供商,虹軟科技向來不會缺席MWC盛會。高清拍攝、多攝變焦、瘦身美顏、AR交互這些虹軟計算攝影技術已是全球各大廠商安卓手機的標配。雖然平常用戶在擺弄手機拍攝各種功能時,不知也不需要知道背后算法是誰,但當下安卓手機拍攝效果已反超蘋果卻成事實。
據了解,此次虹軟在MWC上設置的是閉門定邀會議,面向客戶與合作伙伴發布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除了軟件上有全新的針對照片與視頻的影像增強解決方案、全新的多攝解決方案,還帶來了全新的ArcSoft? dToF\iToF、AR解決方案以及軟硬一體化ArcSoft?屏下相關光電解決方案。
近年來,虹軟在軟件與硬件的結合上逐步加大投入。過去幾年中,虹軟將自身的iToF的解決方案搭載在一線手機廠商的頂配機型上共同出貨。如今,虹軟也正在與幾家主要的長距離iToF/dToF傳感器和硬件解決方案供應商合作,以開發最前沿和最吸引人的AR/VR相關應用。而在屏下相關光電解決方案上,虹軟在本次展會上也帶來了最新的、性能更好的解決方案,如緊湊鏡頭式屏下光學指紋和超薄鏡頭式解決方案屏下光學指紋。
作為國內視覺AI領域上市第一股,虹軟在智能手機拍攝領域上的領先地位毋庸置疑,相信新一輪的產品發布會給安卓手機拍攝帶來突破性的體驗。但外界多數認為其在智能駕駛視覺領域上的發展將成為其往后較長一個時期最具活力的業務增長點。此類預測并非空穴來風,2020年虹軟創始人鄧暉在接受澎湃新聞“登科一周年”專訪時就有提到虹軟在產業上將秉持“1+2+N”的發展戰略,而這 “2”,一個是屏下相關光電解決方案,另一個則就是智能駕駛業務。“公司認為汽車行業的智能化是除電動化之外,汽車行業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智能駕駛是公司要進入的另一個巨大的消費者行業,在這塊業務上,公司的定位是要成為車載視覺一站式解決方案供應商。”
縱觀近年來全球智能駕駛領域指數級的發展與革命性的演進,國內汽車增量市場紅利也日趨飽和,迫切催生著存量市場的不斷革新升級。2020年十一部委聯合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 2035年中國成為智能汽車強國,而各產業鏈玩家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也絲毫沒有放緩汽車智能化相關投入的步伐:
整車廠商通過產業內外合作加快智能汽車相關技術研發,打造智能駕駛的能力:吉利汽車宣布與騰訊就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技術開發簽署合作協議;吉利控股宣布與百度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一汽-大眾奧迪與百度Apollo智能車聯攜手,推出一款為奧迪Q2L量身定制的智能主機;長安汽車攜手華為、寧德時代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寶馬宣布與誠邁科技合作成立一家專門從事汽車軟件開發的合資公司,加強寶馬在中國的數字化能力。
造車新勢力經過研發投入、產能重組、品牌建設等市場進一步洗禮后的幸存者也許比想象中更強大:蔚來2020年推出ES8升級款,包含180項提升;小鵬汽車在2020年獲得5億美元C+輪融資,并且全年交付量漲幅100%以上;威馬計劃2021年4月推出EX5-Z;理想汽車與英偉達、德賽西威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將在2022年推出NVIDIA Orin系統級芯片。
科技公司憑借自身技術優勢,拓寬智能駕駛領域布局:華為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計劃2021年于500萬輛車搭載HiCar;蘋果布局智能駕駛領域專利,與車企聯合造車的消息不脛而走;百度推出樂高式解決方案,包括 “智駕、智艙、智圖、智云”系列產品;阿里巴巴聯手上汽及浦東新區共同創立了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并計劃21年開始接受車輛約定
智駕公司融資上大獲豐收: Waymo、Cruise 、Nuro、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圖森未來、馭勢科技、智行者、希迪智駕、易控智駕、踏歌智行等都完成新一輪或多輪融資。汽車行業的智能化發展已經進入加速賽道,零部件廠商/主機廠/科技巨頭/智駕公司等各產業鏈玩家紛紛跑步入場,全新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由此,軟件定義汽車、單車智能、車路協同、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這些科技詞匯出現在汽車行業已經絲毫不陌生。
而這其中,作為問鼎計算攝影技術的虹軟在智能駕駛領域的一席之地到底在哪里?是否像其在智能手機領域一樣會占據明顯性優勢?從信息傳遞鏈路來看,智能駕駛會包含“感知→輸入→分析→決策→輸出→控制與執行”等多個環節,其中的感知體系建設會涵蓋車載攝像頭、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夜視系統等多種終端感知方案,具體的落地方案將根據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行設計。而車載攝像頭中需要搭載的智能視覺技術正是虹軟的必爭之地。
虹軟生態與戰略合作總監陳鋒有提到過當前汽車的轉型,正是通過不斷地增加感知單元來做的。目前市場上的感知方案主要有兩個方向:一種是攝像頭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等低成本傳感器的視覺主導方案;另一種則以激光雷達為主導,配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端元器件的激光雷達主導方案。看虹軟對外披露的信息,其專注在以攝像頭為主,增強車輛駕駛舒適性和安全性的視覺主導方案上。目前虹軟的智能駕駛產品主要包括DMS(駕駛員監控系統)、OMS(乘客監控系統)、Authenticate(生物認證)、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VM(3D 環景監視系統)、BSD(盲區檢測系統)、AR HUB(AR 抬頭顯示)、Interact(視覺互動系統)等類別。從應用空間范圍來理解,DMS(駕駛員監控系統)、OMS(乘客監控系統)、Authenticate(生物認證)、Interact(視覺互動系統)是為車艙內駕乘創造智能化的座艙體驗,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BSD(盲區檢測系統)、AVM(3D 環景監視系統)、AR HUB(AR 抬頭顯示)則是為車艙外空間駕駛安全提供更高級的智能化保障功能。也就是說,虹軟目前在智能駕駛上的產品功能覆蓋了從車外到車內的所有環境與場景內容,能夠滿足各種類型車輛與駕乘人員不同的個性化需求。
從中看來,虹軟在智能駕駛上主要解決兩個方向的問題。一是提升駕駛員用車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甚至在駕駛員騰出雙手時保證絕對的安全性。當前提升這部分主要是采用ADAS、BSD、AVM等技術應用來實現。二是創造足夠豐富的功能來滿足乘車人與駕駛人的各種個性化需求,這種需求具有多元化,比如駕駛員的疲勞檢測是安全上的需求,生物識別開啟汽車是智能化的需求,手勢操控則為舒適便捷性的需求。而在當前智能座艙的演進路線中,這些需求都是需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滿足的。
結合虹軟2020半年度財報及2020年度業績快報公告,可以發現虹軟針對多車型應用場景的智能駕駛業務主要提供智能座艙視覺解決方案、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及軟硬一體車載視覺解決方案。而2020年度智能駕駛視覺解決方案業務增長較快,實現營業收入 6,592.99 萬元,同比增長 310.61%,占據了去年總營收60,217.14 萬元的10%以上。
而作為軟件算法出身的虹軟科技,關鍵還是要看核心軟件技術能力上的投入與產出。從財報上可以看到,虹軟針對智能座艙即車內空間目前主要可提供的技術如下:
智能駕駛即車外空間,虹軟目前主要可提供的技術如下:
財報中提到的技術成果應該都是基于其本身視覺技術體系的進一步打磨,對于人、車、物進行識別,并且對于識別到的對象設置了進一步的觸發預警機制,以供主機廠商/Tier1/Tier2進行針對的應用軟件響應。
目前很多廠商都在攻克相關的車載技術,虹軟這一塊的優勢在哪里?
從虹軟生態與戰略合作總監陳鋒的日常采訪稿中看到,與傳統的主機廠商/Tier1/Tier2相比,虹軟在智能汽車行業的優勢,在于圖像識別與分析、影像圖像處理等AI技術的積累與儲備。與入局智能汽車市場的其它算法公司相比,虹軟在智能汽車行業則有四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在物體檢測、圖像分析、圖像處理等技術上的積累深厚,算法可靠性與領先性有保障。二是虹軟多年在嵌入式領域上的深耕,為技術落地不同平臺、不同類型的車載設備上,實現技術的產品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長期與各類攝像頭廠商、芯片廠商的合作關系,促使虹軟能夠快速優化算法,在充分發揮出各種類型硬件的計算能力的同時,保持低功耗的特性。當前虹軟車載相關的視覺解決方案已能適用于可以支持高通 Qualcomm、德州儀器 TI、聯發科 MTK、恩智浦 NXP、瑞薩 Renesas、安霸 Ambarella、華為等芯片系統平臺。四是虹軟有專業的服務團隊,與智能手機廠商保持長期的合作,由此打造了專業有能力、經得住考驗的服務隊伍,會有能力去解決客戶合作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
整體來看,在目前全球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浪潮下,汽車的底層架構正在被重新定義,從依靠傳動系統為核心的“硬件定義汽車”逐步向以智能化功能為核心的“軟件定義汽車”轉變:一方面呈現出高度專業化、集成化的態勢,上下游及橫向合作的分工協作程度都很高,而這其中的整體智能化升級需要業內領先的技術;另一方面大部分傳統汽車廠商正在逐步建立軟件開發經驗,在軟件需求上也需要尋求與外部供應商的合作,所以只要技術領先,產品優異,汽車廠商面向軟件提供商的合作意向都是比較強烈的。當前,供應商多以項目開發的形式開展業務,正逐步增加Royalty 收費、升級服務費等盈利模式,增量市場正在加速打開,市場規模空間巨大。
從2020年虹軟業績快報交流會上的內容來看,其智能駕駛業務已實現“37+7”款前裝車型定點開發項目(37款量產車型定點,7款車型預研),合作內容以提供純算法為主,公司直接與整車廠或Tier1簽約,涉及多家國內主流車企及個別合資車企。而作為A股科創板上市的視覺技術第一股公司,從2018年開始虹軟投入智能駕駛業務算起,目前還不到3年,這塊的成長性非常值得關注。
但虹軟在智能駕駛領域最終會交出什么樣的答卷?是否可以憑借其視覺技術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應用上超出客戶及用戶的價值預期,搭建起通往智能駕駛道路的穩固橋梁?由此讓國內智能駕駛視覺技術在全球領域占據鰲頭?時間不是老師,但肯定是很好的驗證者,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fqj
-
智能汽車
+關注
關注
30文章
2863瀏覽量
107319 -
視覺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87瀏覽量
135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