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發布了公開征求《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提到,自2022年1月1日起所有生產、進口在國內銷售、使用的移動和便攜式無線充電設備額定傳輸功率要求小于50W。這是否意味著,無線快充的功率競爭或許將就此止步50W?
要說近幾年在智能手機上進步最快的技術指標,快充絕對排得上號。短短幾年間,有線快充功率就從20W直奔120W,無線快充也從最初的5W飆升到50W。
但顯然,50W并不是無線充電的終點。去年7月,OPPO發布了65W無線充電技術;三個月后,小米也發布了80W無線充電。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正式被搭載在已發布的產品上,不過手機廠商們相繼大秀肌肉,意味著無線充電功率賽道的競爭還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行業主旋律。
正因為如此,工信部近期公開的這份暫行規定惹來不少爭議。畢竟,這可能意味著將來市面上出現的無線充電設備功率將被強制限制在50W以內,而部分廠商已經發布的更大功率無線充電也將只存在于實驗室中。
不過在細看了這份征求意見稿后,其實不難發現,這一版暫行規定,其實是為了避免大功率無線充電設備對正常開展的無線電業務造成有害干擾。其中為移動、便攜設備以及汽車等無線充電應用設定了功率以及頻段的限制。
此前,國內對于無線充電設備并沒有太多的限制,另一方面,對無線電管理卻是一直非常嚴格。在沒有取得無線電操作證的前提下,只能工作在固定頻段并限制發射功率在0.5W以內。而目前大多數近場通信技術如NFC,同樣是工作在開放頻段并限制發射功率。
雖然無線充電并不屬于通信范疇,但其工作時輻射電磁波,并且工作頻率與無線電通信頻段有所重合,因此在無線充電工作時有可能會對無線電通信造成干擾。以征求意見稿中限定頻段6765-6795kHz為例,即使是個人獲得B類無線電操作證,也只能在100W的發射功率內進行工作,而現有無線充電設備無需證書即可達到50W功率。
與此同時,隨著無線充電普及,越來越多便攜充電寶也加入了無線充電功能,如果不加以限制,未來市場上出現各種更大功率的便攜無線充電寶,一旦設備本身EMI沒做好,那么對于電磁環境的干擾將可能導致難以想象的后果,比如對航空、鐵路等交通領域的通信干擾。當然,在征求意見稿中,也有詳細的“磁場強度發射限值”以及“雜散輻射發射限值”規定。
因此,編者認為,無線充電加強管理是好事,但這次設定的50W最大功率卻有些“一刀切”的嫌疑。畢竟在更大功率下,無線充電通過優化EMI設計,也能夠做到避免對無線電業務產生有害干擾。不過,作為“征求意見稿”,這只是最初版本的設定,畢竟50W這個數值更像是從目前市場上功率最高的無線充電產品中獲取的,而標準制定落后于市場一直是各國監管部門的難題。
作為企業,技術迭代以及產品更新是維持企業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作為監管部門,則需要從消費者利益、行業發展、環境影響等多方面去考慮管理辦法,最終的標準制訂更是多方博弈的結果。總而言之,編者相信,無線充電發展的腳步并不會因此而停滯,合理的標準將反推行業走向更加良性發展的道路。
責任編輯:YYX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477瀏覽量
180107 -
無線充電
+關注
關注
1294文章
3268瀏覽量
3164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