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充電能像加油一樣方便,我就買電動汽車。”不少消費者在要不要購買電動汽車這件事情上有著這樣的執念。
隨著新能源汽車規模持續攀升,充電樁的建設需求會一直存在。反過來,更多充電樁的建設又會推動更多的人愿意去嘗試新能源汽車。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數據,2020年,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46.2萬臺,其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量同比增長12.4%;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充電樁基礎設施保有量達168.1萬臺,同比增長37.9%。
公安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492萬輛。如此推算,目前我國車樁比已經達到接近3:1。
在2020年被列為國家七大“新基建”之一后,充電樁行業迎來新一輪的爆發,華為、寧德時代、阿里、道達爾、中建等企業紛紛從不同角度切入充電樁領域。
充電樁上下游產業鏈條漫長,包括充電設備的生產制造、充電站的運營、充電用戶服務等。現在,更多新玩家涌入這一賽道,試圖在這個產業鏈條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新勢力
坐穩動力電池頭把交椅的寧德時代開始將電池產品優勢向充電服務領域拓展。2020年3月6日,寧德時代和福建百城新能源分別占股49%、51%合資成立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城市快充、電池檢測及能源交易等服務。
快卜的一大亮點是擁有電池AI在線檢測技術,在充電的同時能給電池做體檢,并向車主和車輛運營平臺推送電池檢測報告、預警風險。根據快卜2021年2月5日發布的數據,成立10個月以來,其總共輸出了49830份電池檢測報告,預警了3%的一級風險。
2020年12月16日,寧德時代又與宏大爆破等企業合資成立福建宏大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業務范圍就包括充電樁銷售。
華為則發揮其在ICT(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優勢,以充電樁核心部件供應商的身份切入充電這一賽道。2020年4月23日,華為發布了新一代直流充電模塊HUAWEI HiCharger。充電模塊是充電樁的核心部件,有數據顯示,充電模塊占充電樁成本的50%。
此外,華為還跟特來電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樁聯網建設和智能充電業務發展。
2021年2月23日,華為公開了一項“電動汽車以及電動汽車之間充電的方法”專利。專利內容顯示:一輛電動汽車的直流插座通過充放電電纜與另一輛電動汽車的交流插座連接,可以根據另一輛電動汽車的充電請求,控制電池包為其充電,較方便地實現電動汽車之間的充電。
在充電領域動作頻頻的還有恒大,雖然車還沒有量產,但已經成立了三家充電相關公司。
2020年8月20日,恒大充電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它打造了“星絡充電通”充電聚合平臺,一端連接各大運營商的充電樁,一端連接電動車主。在業務推廣階段,平臺大規模發放補貼,以電費減免優惠活動吸引用戶。截至2021年2月1日,業務已經覆蓋全國21個城市,平臺聚合充電樁超20萬根。
除了恒大充電通,2019年,恒大旗下還成立了兩家與充電業務相關的公司——充電樁技術研發商恒大智慧充電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聚焦于新能源汽車社區充電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的國網恒大智慧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汽車商業評論注意到,這三家充電企業為同一個法人。
國企也在積極行動。2020年12月25日,國建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這是國家電網與中建集團兩大央企各自持股50%共同設立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發揮國家電網充換電服務技術優勢和中建集團物業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社區充電樣本、大力推廣社區有序充電模式。
在國建智慧能源揭牌儀式上,中建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馬澤平稱,“合資公司要彰顯央企擔當,踐行國家對新基建的決策部署,樹立充電樁領域‘國家隊’標桿。”
外資企業也不甘落后。作為全球第四大石油化工公司,法國道達爾2018年收購智能充電解決方案提供商G2mobility,由此進軍充電業務。2020年9月15日,道達爾在中國的第一座充電站在武漢正式啟用,該充電站配備12臺120千瓦雙槍充電樁,可為商業車隊和私家車主提供快速充電服務。
此外,2020年3月31日,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云鑫創投入股簡單充(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出資2500萬元,持股比例33.33%,成為第二大股東。以投資的方式入局,這或許只是螞蟻集團布局充電服務的一個起點。
新生力量大批涌現,與此同時,車企也在加大自己的充電網絡布局。
大眾集團在2020年4月與度普新能源各自持股50%,成立了埃諾威(蘇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公司以研發、生產、銷售新一代移動儲能式大功率充電樁為主要業務。
在此之前,2019年5月,大眾與中國一汽、萬幫數字能源、江淮汽車等合資成立了充電運營公司開邁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充電服務。現在,埃諾威的成立意味著大眾又切入了上游的充電設備業務。
特斯拉上海超級充電樁工廠也已落地。從2020年8月正式立項,到2021年2月建成投產,進展可謂神速。初期規劃年產能1萬根超級充電樁。
以往,這個市場的主力軍是樁企和車企。現在,通信企業、電池企業、能源企業、出行公司、科技公司等也都看到了機會。
2021年,或許會有更多充電樁新勢力浮出水面。
新模式
新玩家魚貫入場,不過,目前的充電樁市場頭部聚合效應已顯著形成。
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公共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共有9家,分別為:特來電20.7萬臺、星星充電20.5萬臺、國家電網18.1萬臺、云快充5.7萬臺、依威能源2.6萬臺、上汽安悅2萬臺、深圳車電網1.5萬臺、中國普天1.5萬臺、萬馬愛充1.3萬臺。
這9家充電運營商占總量的91.6%,其余的運營商占總量的8.4%。另外,全國充電樁保有量超過1000臺的運營商有28家。
目前,大部分充電樁運營商都在以充電樁網絡為基礎,連接新能源汽車生產商、網約車平臺、售后維護等新能源汽車相關資源方,做開放平臺的運營者,以挖掘更多的附加利潤增長點。
為響應新基建號召,2020年,國家電網發起了 “尋找合伙人”的計劃,南方電網也表示“誠邀合作伙伴”,它們希望有充電樁資源、場地資源、資金資源、車隊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打造充電服務生態圈。
類似的合伙人計劃,將第三方站點接入自己的平臺,自己做充電平臺運營,作為民營企業的特來電和星星充電很早之前就在做了。完全自己建站是重資產模式,而將其他的充電站點接入自己的平臺,則是一種輕資產的運營方式,能夠分擔運營的壓力,快速提升網點規模,拓展更多的盈利空間。
更多的充電聚合平臺則在用互聯網的方式快速擴大充電網絡。
2019年曾發生了特來電、星星充電、萬馬愛充與小桔充電由合作到分手的事情。當時有報道稱,分手原因是,這些大型充電運營商后來發現,小桔充電也在偷偷建立自己的站點,于是立即終斷了跟小桔的連接。
一位充電樁從業者告訴汽車商業評論,他認為,雙方的分歧在于不能進行生態合作,“小桔的模式是直連,就是直接控制設備,它指定設備供應商,幫著找場地,再通過流量進行綁定。這樣小桔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結果就是它會和運營商搶奪場地資源和客戶資源,而這些都是運營商的核心競爭能力。”
小桔充電顯然想復制滴滴在網約車業務上先把出租車接入平臺再發展自己的專車、快車的模式。大型運營商不想成為小桔的墊腳石,主動切斷與小桔充電的連接,同時,積極運營自己的充電平臺。但更多的運營商還是選擇與小桔合作。
2021年1月5日,滴滴旗下的小桔充電成立三周年。平臺公布了其過去三年所取得的成果:為134萬用戶提供了8660萬次新能源車充電服務,累計提供電量22億度;覆蓋全國100余座核心城市,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比亞迪、普天等近500家企業開展合作,鏈接超過7萬臺快充樁。
充電運營的服務場景多樣,涉及環節復雜,它不是單純的互聯網屬性,而是能源屬性,所以,充電聚合平臺想要盈利并不容易。有知情者告訴汽車商業評論,現在小桔充電聚合平臺做大了,從運營商那里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但目前還是虧本。
充電運營的確是一個復雜的生態圈,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共同做大市場。目前,充電站建設方將一個充電站委托給更專業的運營商來運營,這種充電站托管模式也已經出現了。
汽車商業評論看到了一份某品牌充電站租賃合同,A充電運營商從該品牌充電站那里租賃充電樁,向品牌交租金,租金分為兩部分,固定租賃費用一年42萬元,以及收入分成。
A運營商自己有出行車隊的資源,可以給充電站導流,從而拿到比較好的議價權。有了托管的充電站,以及由此產生的充電運營數據,A運營商可以再反向去找充電聚合平臺談條件。
A運營商負責人表示,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讓別人來燒錢,相當于賣數據做大自己的份額和利潤,做到付出小代價的空手套白狼,羊毛出在豬身上最后狗買單,然后通過底層數據的掌控,控制這個站的財務數據,通過經營營銷分析單個站的發展前景、優劣勢,再租賃或者買斷這個站。”
目前,他們已經跟小桔充電達成合作,接入其充電平臺。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曾透露,預計到2025年,我國公共充電設施將超過100萬臺,私人充電樁超過500萬臺;到2035年,我國公共充電設施將超過500萬臺,私人充電樁超過5000萬臺。
在拓展充電站規模的同時,圍繞用戶的充電場景,做更深入細致的充電服務運營,可以衍生出更多樣的服務生態。充電樁的上下游產業鏈很長,參與者眾,如果能找到合適的切入口,正在入局的充電新勢力也不愁沒有肉吃。
原文標題:新基建催生下,新能源汽車充電領域的新勢力和新玩法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069瀏覽量
231127 -
充電
+關注
關注
22文章
1311瀏覽量
94574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523瀏覽量
99425
原文標題:新基建催生下,新能源汽車充電領域的新勢力和新玩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