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離散制造業的生產制造和運營環節提供管理咨詢和智能制造平臺級解決方案「慧工云」宣布完成了億元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同創偉業(Cowin Capital)與廣電電氣(SGEG,601616.SH)共同投資,融資將用于核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產品的研發和成功實踐的應用推廣。
慧工云成立于2016年,成立的市場背景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離散制造業痛點由來已久。離散制造企業是中國制造業的根基,但同樣也面臨著增長疲軟、基礎數據匱乏、生產現場混亂等核心痛點,反映的是質量、成本、交期等的多方面挑戰。如何在不改變原有運營邏輯的同時,通過精益生產,實現工業化與數字化的轉型,是行業企業持續關注的主題。
二是,市場空間大。36氪曾系統梳理過工業物聯網的玩家圖譜,根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測算,2017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規模約為5700億元,按照18%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來算,預計2020年將達到萬億元規模。慧工云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朱鷹認為,慧工云所處的垂直賽道平臺解決方案賽道,市場規模在2000億左右,并且競爭對手更多是以金蝶用友SAP為主的ERP廠商,新玩家也更多從MES角度切入,和慧工云角度不同。
朱鷹告訴36氪,去年接觸了近千家制造企業,沒有轉化成客戶的原因并不是和競爭對手pk然后輸單,而是客戶本身沒有想好要不要做數字化。服務客戶時遇到競對的概率小于5%。也就是說,雖然參與玩家多,但因為市場空間大、流程環節多,所以仍然有很大的機會。
朱鷹曾任施耐德電氣中國數字化與業務轉型總監與負責人,主導完成過集團中國區從銷售管理、數字營銷到數字化供應鏈累積近億元的重大數字化變革。在公司成立初期,朱鷹和團隊調研了數百家不同行業的工廠,意識到對標“工業4.0”,中國90%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平均離“工業2.0”還有一定差距,生產制造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工廠運營管理,這背后蘊含著巨大的機遇與需求。
不同于單純的產品技術提供方,慧工云從中國制造業的工廠運營管理為出發點,打造“精益化+數字化”策略,研發了“IN工業?制造運營平臺”,包括PaaS平臺和SaaS應用模塊。其中SaaS應用包含項目管理、生產計劃、即時管理、供應商管理、智能廠牌等十多個模塊,覆蓋設計、采購、生產、服務等多個工業環節,客戶可根據需求直接調用相應模塊。
具體落地中,慧工云的服務流程包括四個環節:
工業專家現場診斷。專家團隊來到企業生產現場,帶領客戶團隊一起,對物流、信息流和財務流分別進行調研訪談,并對生產交付全流程進行基于價值流分析的評估和診斷。
頂層方案設計和規劃。結合企業頂層戰略方向,為客戶企業搭建數字化工廠3-5年整體規劃和分階段實施方案,同時基于企業數據資產做出規劃方案。
系統交付和實施落地。確定切入點,對生產流程進行簡化和標準化,導入先進成熟的方法論。對基礎數據進行梳理和解析,對軟件模塊做適配、測試并迭代上線。同時進行上線后跟蹤,確保實施和落地效果。
能力交付和持續改善。為客戶企業培訓出一支能夠持續推動生產運營優化,并能在IN工業制造運營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拓展和熟練管理分析使用數據的人才梯隊,使企業具備自我持續進化的能力。
盈利模式上,主要包括:軟件、咨詢與硬件(部分)。軟件部分提供兩種付費模式:SaaS模式按年付費,則定價在客戶產值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按傳統軟件付費方式,則一次收取3~4倍的年費價格,外加每年的10-15%的服務費。目前二者對軟件收入的貢獻是5:5。
考慮到工業體系的導入與持續升級,咨詢(流程再造)業務在客戶的初期尤其凸顯價值,這是軟件可以標準化,以及國際軟件企業“最佳實踐”思路的優秀應用。
涉及到硬件改造與升級,雖然慧工云在行業內有極強的工業背景與能力,但傳統思路上,基本遵循平進平出的方式,或者介紹合作伙伴直接與客戶接洽。當然,今年在融資后,慧工云也和一些優秀的伙伴探討硬件產品標準化的道路。
綜合來看,大型客戶(年產值20億+)的首年年收費在100萬+的量級,中小型(1-5億)的客戶,首年年收費普遍在30-50萬元。
慧工云已累計超連接過200家工廠,700個數字化車間,10萬工業人以及600TB工業數據存儲。2020年,慧工云累計服務客戶超過300家,覆蓋電力裝備、電器元件、電子通訊、新能源汽車四大領域,銷售業績同比實現了2.5倍增長。核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廣義續約率在90%以上,而且二期三期增購率也有80%左右。
本輪融資將用于核心解決方案的持續研發與特色制造運營平臺的持續優化。
責任編輯:tzh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61瀏覽量
372800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35瀏覽量
53583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82瀏覽量
137403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49瀏覽量
7631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