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麥姆斯咨詢介紹,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是指捕獲二氧化碳(CO2)排放,并將其用于一系列工業應用或儲存在地下的相關技術。CCUS技術對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根據《巴黎協定》控制全球氣候變暖至關重要。
過去十年來,CCUS技術的應用迅速擴大,到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捕獲能力已經達到4000萬噸。盡管這已經是一項重大成就,不過,這仍不足以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因為,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可能需要全球碳捕獲能力達到每年10億噸。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工業界和政府之間的密切合作,以克服與CCUS技術相關的技術和經濟障礙,這或將會為早期行動者帶來重大機遇。
2021~2040年全球碳捕獲量預測
英國知名研究公司IDTechEx在本報告中全面介紹了全球CCUS產業,并對未來20年影響該產業的技術和經濟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本報告分別調研了碳捕獲、碳利用和碳儲存技術,討論了每個領域的技術創新、關鍵參與者以及機遇,并對未來20年碳捕獲技術的全球部署進行了預測。
本報告還考量了碳定價問題,概述了世界各地的碳稅收和排放交易計劃(ETS),并討論了它們對CCUS部署的激勵。
碳利用、碳儲存的主要路徑
本報告回答的關鍵問題:
● 什么是CCUS?如何利用CCUS應對氣候變化?
● CCUS目前主要部署在哪里?
● CCUS的市場前景如何?
● 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和制約因素是什么?
● 全球的碳定價方案如何?
● 碳捕獲技術的成本?
● 二氧化碳在工業領域可以用來做什么?
● 碳利用的關鍵增長機會在哪里?
● CCUS的關鍵參與者有哪些?
● CCUS能幫助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嗎?
碳捕獲、利用和儲存的主要步驟
碳捕獲
二氧化碳可以從工業廢氣流(點源碳捕獲)以及直接從大氣(直接空氣捕獲)捕獲。一般來說,從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點源捕獲二氧化碳最容易,目前,基本上所有工業規模的二氧化碳捕獲項目都是基于點源碳捕獲。不過,盡管直接空氣捕獲技術成本更高、技術還不成熟,但它有潛力更積極地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即,這是一種負排放技術)。因此,近年來引起了極大的市場關注,例如,Climeworks、Carbon Engineering和Global Thermostat等公司籌集了數億美元,并與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
本報告詳細分析了兩種主要的碳捕獲方法:點源碳捕獲和直接空氣捕獲,討論了這兩種方法所涉及的技術,并分別對其經濟前景進行了展望。報告對行業參與者所采用的技術、碳捕獲所涉及的成本以及該領域的相關創新進行了分析,并對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評估。
碳利用
盡管目前捕獲的幾乎所有二氧化碳都儲存于地下深處,或存于專門的地質儲存點,或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EOR),事實上,二氧化碳還是廣泛工業應用的潛在原料。二氧化碳是一種多用途分子,可以通過化學方法轉化為多種產品,包括燃料、化學品、建筑材料以及聚合物等。其中一些產品,例如燃料,幾乎會立即釋放其中儲存的碳,因此只能是碳中和產品,而另一些產品,如建筑材料,則可以將碳封存數千年。
碳利用的主要問題在于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分子,因此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全球各地的創新公司都在開發提高二氧化碳轉化能效的技術,同時廉價可再生能源的不斷增加,有助于使二氧化碳利用成為一個商業上可行的產業。
本報告分析了碳利用的主要新興領域:二氧化碳衍生燃料、二氧化碳衍生化學品、二氧化碳衍生建筑材料,以及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生物制品的產量。報告討論了每種應用的優點和缺點,潛在的市場規模,以及它們對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
碳利用產業的部分關鍵廠商
碳儲存
碳儲存(也稱為碳封存或二氧化碳清除)是對二氧化碳的長期清除或封存,所捕獲的二氧化碳將被封存在儲油層、鹽層和不可開采的煤層等地下層。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目前的二氧化碳利用能力,因此,碳儲存很可能仍將在未來的減排計劃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大多數碳捕獲和儲存項目都將捕獲的二氧化碳注入枯竭的油井以幫助提高石油產出。除了稅收抵免之外,這仍然是碳儲存貨幣化的主要途徑之一。盡管這可能需要高油價使其具有商業可行性,而且,在化石燃料漸行漸遠的長期趨勢下,這種利用方式作為一種長期選擇可能會遇到困難。
本報告探討了碳儲存的各種選擇,包括:二氧化碳捕集機制,各種地質二氧化碳儲存方案,以及二氧化碳儲存的全球潛力。報告討論了提高石油采收率如何成為CCUS更廣泛部署的入口,并討論了油價對CCUS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后新冠疫情(COVID-19)的新時代。
責任編輯:lq
-
工業應用
+關注
關注
0文章
51瀏覽量
15399 -
二氧化碳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4瀏覽量
16599 -
儲存
+關注
關注
3文章
200瀏覽量
22370
原文標題:《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及市場-2021版》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