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繁榮是無數產業發展的基礎,有了成熟的制造業,就有了建立產業鏈并以此發展經濟的機會。
改革開放之后,在我國人口勞動力優勢和基礎設施穩固的基礎優勢下,通過將各行各業的生產制造融入全球產業鏈、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為我國國民經濟帶來了高速發展。中國制造業產值在2004年超過德國、2006年超過日本,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工廠”的角色。
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近3成,達到了28.1%。2020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長了6.6%,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3.8%,高技術制造業比上一年增長7.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4.3%,連續十一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現在,經過了40年發展,中國“世界工廠”的身份正面臨著新的挑戰。一場關于智能化轉型——也就是“新IT(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智能化轉型)”的發展方向,正在重塑中國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中國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發動機”。
新IT,中國制造業的前進方向
“如果我們不去實現轉型,其實是沒有辦法去迎接下一步的工業發展的。”
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三一集團的流程信息化總部總監呂青海坦言。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正橫在中國工業制造產業面前,壓力主要來自內外兩方面:
一方面來自外部:近年來各個發達國家制造業空心化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正逐漸引起大眾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思。特朗普與奧巴馬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人盡皆知,去年疫情的出現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1月25日,上任僅5天的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建立“美國制造辦公室”。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通過各種政策手段謀求制造業的回流。
而這些政策的指導依據,便是智能制造。德國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建立“智能制造領導聯盟”、英國提出《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等…在國際范圍內,多個政府或組織正在大力推動新型高自動化制造形式。下一代工業制造已逐漸成為新的趨勢。
另一方面則來自內部,國內制造業“用工荒”逐年加劇。得益于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在移動互聯網的作用下,年輕群體不再滿足于傳統制造業工人機械勞動和微薄收入,轉而尋求快遞員、騎手、網約車等新的社會職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民工監測報告》,2008年至2018年,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平均年增長率為-2.84%。
迅速壯大的服務業如同一塊海綿,正在吸收來自制造業的勞動力。
在勞動力這個話題上,聯想最大的自有電腦生產基地聯寶科技智能制造中心總經理曲松濤非常感同身受:“這是切實的痛苦。我們逼著HR招人,但他們又去哪里給我們找這么多人呢?大家都很為難。”
與此同時在行業范圍內,因為長時間的人口紅利使制造業形成了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而現在為了招到更多的工人,工廠不得不提高薪資待遇。勞動力成本的水漲船高,進一步導致了制造業開始出現新一輪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或者歐美等效率更高的智能制造區域遷移的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勞動力成本很難低于東南亞的前提下,中國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本質上就是制造業智能轉型的競爭力,也就是“新IT”建設的競爭力。
相較于我們熟悉的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新IT(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化轉型)”是基于‘端-邊-云-網-智’技術架構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隨著制造業工藝效率的日益精進,以及對成本更嚴格的控制,新IT所帶來的一系列智能化工具,如物聯網、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我們對制造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分析具備了成熟的技術基礎。可以這么說,全方位應用新IT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經濟整體及個體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和商業化進程,并可以為更廣泛的普通消費者創造新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2020年對“新基建”的定義與更早的《中國制造2025》解釋中,都已經明確將“智能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等關鍵詞列為了行業首要的發展推動方向。
雖然前進方向已經清晰,但如果將宏偉的方向具象到每一家制造企業中,新IT更像是一片未知的海域,過程中充滿了各種艱難險阻。
國內印刷設備行業翹楚,高斯(中國)的技術開發部副部長瞿維國提到,高斯(中國)曾嘗試通過自研對設備進行技術化的轉型:“前面嘗試的頭兩三年,其實我們自我研發過程是非常痛苦的,花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去弄,最后總覺得還是不夠完美。”
制造業企業在自己的領域掌握著先進技術與標準,但由于缺乏數字化平臺、系統搭建經驗,智能化轉型中涉及到的技術很難短期補足,自己的優勢很難發揮出來,最終效果往往不令人滿意。一來二去,一些從業者難免對腳下這條“智能化轉型之路”產生懷疑。
桐昆集團是位列中國500強的一家以PTA、聚酯和滌綸纖維制造為主業的大型股份制上市企業,其智能化轉型的主要負責人恒云智聯總經理、桐昆集團信息化負責人許燕輝表示:“這一年多數字化轉型做下來,發現其實不是難在技術,而是難在人們的意識。對于傳統制造業企業從業者來說,在理解和接受上會有一些困難。”
這些轉型過程中的困境,不僅是局部一兩家工廠的個別現象,而是當前整個制造業轉型困難的癥結所在。
智能化時代下的技術架構——“端-邊-云-網-智”
一個成熟的制造業轉型案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新IT所需要的“端-邊-云-網-智”五方面技術,這也是解決當下制造企業智能化轉型所面臨困難的全套解決方案。
首先,借助物聯網等技術,生產設備“端”接入互聯網,可以產生大量的生產數據。這些數據是智能工業的最重要的的原料;而要想分析如此大量的數據,傳統的“云-管-端”架構已經有些力不從心。即使擁有再寬的帶寬,也難以承載一家工廠成百上千臺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更不用提云端的延時難以滿足制造業對精度的高要求。
這推動著算力從“云”向“邊緣”部署,通過邊緣計算和云計算的混合使用,形成“端-邊-云”的互聯架構,是當前企業級聯網解決方案的最佳實踐。
在這基礎上,由于5G高頻“穿墻弱”的特點,一家工廠需要的基站數量指數級增加。工業制造過程對溫度、濕度、場景復雜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使如何在成本范圍內合理的位置部署基站設備并不像想象中容易。若使用電信的網絡基礎設施,部署成本將非常昂貴。因此為了更好地“云網融合”,搭建各種專網成為了必要過程。
而最終,當生產設備產生的數據可以接觸穩定的網絡被傳輸到邊緣與云端時,利用智能算法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儲存和管理,對生產過程進行學習總結并優化,以達到對業務和生產進行“更智能”的管理,才能讓數據發揮出最大價值。
可以說,在新IT建設之路上,“端-邊-云-網-智”五方面能力缺一不可。這對軟硬件廠商來說尚且不易,對傳統制造企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也正因此,在最近一部由聯想與騰訊新聞出品聯合制作的,首部聚焦中國制造智能化轉型的紀實影片——#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發動機#中,瞿維國發出了這樣的感悟:
“在生產制造方面,我們非常有經驗,但在跟合作伙伴聯想交流以后,我們發現所謂智能化轉型跟我們的生產其實是兩個維度的事情——對聯想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完全是挑戰性的工作。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跟成熟的技術方合作,雙方把自己的優勢結合起來,可以在投入可控的同時,讓產品實現得又快又專業,這才是今后發展智能工廠最基礎的條件。”
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需要的不僅僅是硬件設備,而是包括物聯網設備、基礎設施和智能應用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在長期的運營中,更是需要顧問、實施、運維在內的全方位服務。而聯想分別在制造業與信息技術兩個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并且聯想也是全球少有的“端邊云網智”全要素覆蓋的行業領導廠商。聯想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以數據智能為核心的智能化轉型之路,實踐經驗豐富。在聯想合肥和武漢的智能工廠中,都部署了5G智能制造產線。通過攝像頭和各類傳感器將產線上機器運行和人工操作的軌跡數據實時采集上傳,通過5G網絡和聯想邊緣計算、云計算平臺的協同分析數據,實現對機器的預測性維護和對產品的智能質量檢測;另外聯想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算法,能夠對客戶訂單、部件供應和產品計劃等相關信息化數據進行需求預測和智能排產。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高斯(中國)、三一集團、桐昆集團、聯寶科技這四家優秀中國制造業工廠,是如何利用聯想技術,解決傳統制造企業智能化轉型面臨的癥結和難點,為今天的制造企業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轉型案例。
“我覺得將來任何一個制造企業都必須作為一家制造企業的同時,也是一家科技企業。而聯想自己的特性,決定了它成為了最早一批工業科技企業。”三一集團呂青海認為:“事實上,工業制造領域中的好方案,都是內生的:他必然會來自于像聯想、三一這種大企業。因為只有足夠好的應用場景土壤,才能夠產生好的解決方案。”
宏觀來看,正是如聯想這樣的新IT龍頭、雙循環運營企業的典范,才是推動我國突破制造業新IT推廣瓶頸,實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所必要的真正關鍵支持。
一部紀錄片,見證中國制造的韌性
“可以先聽一聽這個聲音。”
走進聯寶工廠,曲松濤沒有急著去看生產設備,而是用耳朵去感受生產節奏:“特別有節拍和韻律。”
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PC工廠,這里每年生產超過3000萬臺聯想電腦。以2019年全球每年PC銷量2.3億的數據來計算,全球每賣出8臺電腦,就有一臺出自合肥聯寶工廠。而這些都離不開聯想自主研發并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哪吒線”和“水星線”,兩條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曲松濤介紹說,通過讓數據在機器之間流通,讓機器與機器“對話”,生產和控制的精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比如某一個工藝參數在可控范圍內它可能偏差了一點點,當數據傳輸到下一個機器,下一個工序就會根據它的偏差去做相應的調整,這樣能保證整個產品最后的品質是沒有任何的影響,這是正向的反饋。”
“如果一臺機器連續出現偏差,我們的檢驗設備就會給出判斷,對前面的設備進行調節,在長時間運行中保證生產精度。這是逆向的糾錯。”
這便是“哪吒線”名稱的由來:正向反饋和逆向糾錯再加上深度學習,讓機器具備了思考能力,如同哪吒的“三頭”;而智能倉儲、工程技術再造,全自動化集成,智能用工模式等六個輔助功能,則構成了哪吒“六臂”。
另一條“水星線”,則通過高度標準化和模組化設計而成柔性產線,可以讓產線在不同產品類型中切換,以保證最大柔性。據稱聯寶每天80%以上是單筆小于5臺的個性化定制訂單,這些訂單涉及數萬種個性化產品配置組合,這種小批量生產的柔性制造可以對整個供應鏈下游需求做出迅速響應,減少庫存、生產成本,提高設備利用率。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聯寶自主研發的、目前業界唯一的CPU后焊技術,可以讓最關鍵的CPU元件最后焊裝到芯片板上,大大解決了供應鏈和訂單銷售預測不準的問題。
這兩條生產線是聯想自身推動智能化轉型解決方案的具體實踐,也是聯想引領并賦能我國先進制造高質量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經典案例。
全球最大化纖企業桐昆集團曾組織高管去參觀考察聯寶工廠,不久之后,桐昆開始著手與聯想共同建立智能轉型的解決方案。
“我們選擇的是既有制造業,又有技術能力的企業。因為像聯想這種企業,首先會對自己的生產制造賦能,然后再對外輸出。”恒云智聯總經理、集團信息部負責人許燕輝介紹說。
通過聯想工業物聯網平臺LeapIOT,聯想幫助桐昆打造了完整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對其旗下21家分廠車間的工業網絡進行改造和增強,連接了971條生產線26820臺設備,打通IT和OT數據;同時,幫助桐昆構建了運營監控指揮體系和“董事長駕駛艙”,實現數據可視化管理,業務運營全局實時掌控。
2020年十月,桐昆攜手聯想集團成立了恒云智聯,新公司將致力于工業科技服務領域行業標桿的打造。正如聯想與桐昆集團的合作一樣,憑借自身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轉型經驗,聯想正在為行業企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新IT全要素技術、服務和端到端綜合解決方案,幫助更多企業邁入了智能制造的領域。
作為國內印刷設備行業的翹楚,高斯(中國)的轉型不僅關乎工廠自身發展,作為印刷設備的制造方,更是承擔起了下游印刷廠智能化轉型的希望。而印刷行業對精度的高要求,對他們的智能化轉型過程同樣提出了挑戰。
在高斯(中國)M-700S書刊印刷解決方案中,生產流程中IoT設備將產生大量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聯想邊緣計算網關ECG設備承載起數據交換流通樞紐的的角色。在軟件方面,聯想工業物聯網平臺LeapIOT嵌套在整個系統中。最終將設備運行的數據經過實時傳輸、整合與呈現,生成可追溯的數據記錄,幫助客戶實現數據驅動的精細化印刷生產管理。
瞿維國說:“我們一直強調一句話,做一件簡單的事不難,但做一輩子簡單的事其實很不簡單。”事實上,新技術不僅是提高效率這么簡單。通過全新的工藝路線,高斯(中國)和聯想還共同研發出全球第一臺層疊式智能印布機、全球第一臺可變套筒式膠印機。正是依靠這些對新技術上的投入與努力,讓傳統的“印刷”行業煥發著生機。
在紀錄片中,三一集團呂青海認為,智能制造的轉型過程將會催生出更多的創新,也對數據挖掘能力提出考驗:
“正因為有了這些數據工具,能夠讓每個人成為創新者,讓每個人發揮更大的才能。通過技術上的轉型,可以看到更多的創新點,在工業領域中發生變化,讓鋼鐵巨獸也能變得‘柔軟’。”
作為制造業最有科技含量和創新性的代表,三一集團始終將建設“燈塔工廠”作為重點工程之一,在過去的2020年中,三一產品在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做到市場第一。
而在長沙三一集團的工廠中,聯想通過讓服務器支持三一的數據中臺,將分散在100多個不同應用位置的數據匯總至一起,光是2020年就產生了超過1.2萬億條數據。此外,三一通過聯想HPC設備為仿真科學提供算力,處理創新產品設計;同時雙方聯合打造HANA數據庫應用,SAP系統架構搭載聯想服務器和配套實施。此外,聯想還提供了WMS物流庫存系統、IP-Guard防護系統等軟件支持。
對于這樣大規模的數據與算力支持,呂青海認為這方面依然有努力的空間:“如果說數據是黃金,那么這個金礦我們至多才挖掘了1%。盡管我們已經是行業領先了,但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呂青海的反思,蘊含著在智能轉型過程中,中國制造從業者,從追趕者逐漸變為探索者的身份轉變。
盡管客觀來看,目前中國制造企業面臨的短板還有很多,在一些領域中,與先進制造之間的差距依然客觀存在,這條新IT探索和追趕之路并非一朝一夕。但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在認識到,發展新IT,對自己乃至中國制造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越是將資源投入到這些先進制造業的差距中,越有可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曲松濤提到,2020年年中自己去過一趟武漢施耐德的工廠:“謙虛一點說,這種成熟的外資工廠的精益生產、少人化程度做得更好。這樣全球領先的工廠,依然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
從曲松濤的謙虛學習心態,到呂清海對精益生產的反思,無數制造業從業者不驕不躁,穩步向前的努力過程,足以看見中國制造的韌性。
結語
采訪最后,回想起自己剛畢業時候的經歷,曲松濤感慨道:“那個時候行業還是比較保守的,從資料上學點知識不容易。我當時遇到了兩個人,他們無私傳授給了我很多知識,我至今都很感激。”
“到了聯想之后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人,我發現聯想內部有很多這種文化的沉積,有什么困難都是互相幫襯著走。或許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即使自己雙手沾泥,質量上也要求出一臺成一臺,把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
正如曲松濤所言,新IT的道路充滿險阻,正如聯想這樣新IT核心技術領導廠商對制造業的幫助,通過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才讓更多受困于轉型困境的企業成功完成智能改造,相信腳下這條“新IT之路”。三一集團呂青海對新IT之路同樣樂觀:“國外制造企業的業務人員對信息化的理解、使用習慣、業務規范性比我們要強;但是在整體的信息化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應用上,甚至中國比他們做的可能會更好一點。”
近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演講中提到:
“我們正處于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全球化秩序重塑,也就是全球技術和經濟發展“雙周期”疊加的這樣的歷史交匯點上。疫情帶來的新常態下,各行各業智能化變革的需求,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
聯想作為新IT龍頭企業,將努力承擔起中國企業的責任和使命,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驅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高度重視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聯想正在全方位應用新IT,提升經濟整體及個體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加速推進中國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
當底層軟硬件技術逐漸完善,整個制造業智能化讓生產效率得到更大提升的同時,也必將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范圍的競爭力。屆時,中國制造這個“世界發動機“將更加動力澎湃,帶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下一個支撐國際經濟進步的根本支柱,最終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幸運的是,相比本文受限于文字的抽象描述,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雙眼,在紀實影片#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發動機#中,透過前文提到的四個典型案例,去感受制造業正發生在的真實而鮮明變化,去見證中國制造從追趕到超車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lq
-
中國制造
+關注
關注
11文章
465瀏覽量
26570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35瀏覽量
53583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1瀏覽量
25693
原文標題:中國制造:從追趕到超車
文章出處:【微信號:siid_inno,微信公眾號: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