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明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標,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勾勒出更加宏偉的藍圖。《綱要草案》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復蘇、“十四五”開局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兩會”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內大循環的“高質量”運轉是基礎和前提。“有了這個基礎,我們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循環中去。”
首先,在需求側,“高質量”的內循環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滿足不斷增長的新消費需求,激活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以國內市場的增長確保發展,引領發展。其次,在供給側,“高質量”的內循環還需要通過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讓“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
實體制造業是強國之基,也是實現“雙循環”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楊元慶代表認為,過去“中國制造”已經形成出色的成本和效率優勢。進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制造業還需要用智能化手段,實現提質增效,加快邁向中高端。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楊元慶代表認為,加快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中國制造實現產業升級,離不開“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作用。“這里的IT不再是傳統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他強調。
在大數據爆炸式增長的時代,只有通過“新IT”全要素協同發力,才能將數據更好地轉化成生產資料,產生價值,成為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以“新IT”賦能實體經濟,實現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變革,不僅能夠實現產業的提質增效,而且能讓各行各業以更高質量的供給來促進消費、創造新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只有把內循環的基礎夯得更扎實,形成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際循環中去。
為此,楊元慶代表帶來了關于推進數據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建議。算力的發展離不開“邊-云-網”協同發展。他建議,加強國家層面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倡導建設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礎設施;推動制定以應用效能為導向的算力評價體系和評測標準,引導算力等新IT基礎設施建設健康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意愿,意味著將更加堅定地貫徹新發展理念。無論是在促進國內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過程中,企業都應著眼長遠,走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楊元慶代表表示,實體制造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以電子制造業為例,通過對電子終端產品和信息通訊行業的碳中和路線的推進,可以引導和帶動整個產業鏈,甚至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綠色改造和可持續性發展。
責任編輯:lq6
-
IT
+關注
關注
2文章
862瀏覽量
63504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84瀏覽量
137408 -
數字經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53瀏覽量
182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