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啟動之年,從中央到地方,各類規劃文件都將在年內印發,但卻沒曾想,交通行業第一份重磅文件卻是由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上一份由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行業文件是2019年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兩者彼此聯系,卻又有不同。可以說,《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只是提出了從現在到2035年以及本世紀中葉后的15年、30年,我國交通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目標,沒有提出具體指標,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相對于前者,更為豐富,同時也設定了具體的數字指標,也就是說這些規劃和數字指標,是衡量我國是否能在預定時間建成交通強國的重要參照對象。
對于智能交通行業而言,《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最為關注的一個數字指標,應該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率,要達到90%,《綱要》明確,到2035年,我國基本完成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北斗時空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感知全覆蓋。那么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到底包含哪些內容?有哪些支撐技術?
在交通運輸部印發《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第四節“構建數字化的采集體系”中,有三方面的闡述,一是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二是布局重要節點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網絡;三是推動載運工具、作業裝備智能化。
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也提出,推動衛星通信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高分遙感衛星、人工智能等行業應用,打造北斗高精度基礎服務網;構建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臺,加快各領域建筑信息模型技術自主創新應用;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統,與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部署關鍵部位主動預警設施,提升多維監測、精準管控、協同服務能力;加強智能化載運工具和關鍵專用裝備研發……
綜合幾個文件,可見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主要包括設備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以電子檔案等靜態數據為主,動態數據為輔,支持技術包括BIM、北斗、RFID、GIS以及高精度地圖等;其次是樞紐、碼頭、場站、道路、軌道等的運行監測,主要以感知、通訊等動態監測為主,支持技術包括智能視頻、北斗、ETC、雷達、LTE-V、RFID、4G/5G等;最后就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提升,現在多個港口、物流園區在推進的無人駕駛以及智慧高速等,都屬于這一類型,所涉及到的技術也更為多元,跨技術領域的整合也更多。
實際上,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智慧交通發展的重點都在于第二部分,也就是運行監測的數字化,現在第三部分也備受重視,只有第一部分需要加大投入。此外,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數據匯集融合,實際上也就是交通運輸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中心(TOCC)的發展方向,但TOCC至今不溫不火,也說明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急需提升,要在2035年實現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率90%的目標,就需要在存量設施上繼續加大投入。
存量設施以外,《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對立體交通網線網里程,包括鐵路、公路、水路等都有明確的數據指標,要在2035年達到70萬公里的線網里程,也就說,這15年里,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的增量部分還很可觀,而這部分增量將會同步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這也是智慧交通行業發展繁榮的保證之一。
現在,想必各位大致了解了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有哪些技術、設備,想必您也知道如何謀求市場先機了,那么90%的數字化率如何實現?各級政府以及各交通領域又如何落實《綱要》?
3月25~26日,由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主辦的2021“創新?賦能”技術交流活動(第一期)將在北京西苑飯店舉行。圍繞《綱要》核心要義,活動邀請了同濟大學中國交通研究院院長李興華教授、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總工張國華教授、清華大學李克強教授、住建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孔令斌、同濟大學楊曉光教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斌、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寶晨、北京交通大學毛保華教授、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陳文來副研究員等專家結合道路、軌道、航空、水路等交通各相關領域發展需求,共同探討行業發展新趨勢。
《綱要》涵蓋范圍廣泛,值得挖掘、解讀的點還有很多,期待各位同行一起交流探討。
fqj
-
交通
+關注
關注
0文章
95瀏覽量
19589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66瀏覽量
618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