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納米醫藥面臨臨床轉化困難的挑戰。傳統納米材料雖具有高滲透長滯留效應(EPR效應)、長血漿半衰期、緩控釋和智能響應等小分子藥物難以比擬的優勢,但受制于化學結構不確定、配方復雜、代謝相對困難、生產質控成本高和毒理、藥代難以定量測定等缺點,極少能夠實現臨床轉化。因此,設計出同時具備明確化學結構、EPR效應、長血漿半衰期和智能響應等特點的新型藥物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團隊及合作團隊,提出了有機小分子智能自組裝納米微粒的解決思路。利用小分子結構確定、代謝研究相對容易和生產質控簡單的優點,研究人員經過探索,制備出同時具備小分子及納米材料特性的智能自組裝材料,探索了一種跨過納米藥物臨床傳化困難鴻溝的新方法。
小分子自組裝納米藥物有望幫助傳統納米藥物跨過臨床轉化困難的鴻溝
以此方法獲得的系列近紅外二區(NIR-II,1000~1700 nm)小分子染料多肽偶聯物(分子量:~1500 Da),在正常組織pH 7.0~7.4的環境中自組裝成~80 nm的納米球,并伴隨著熒光增強。在腫瘤等病變組織pH 6.8~6.5(ΔpH 0.2)的環境中,這些納米球聚集成 >500 nm的析出物,并伴隨著進一步的熒光增強。
這些納米球在正常組織中的熒光增強可以用來實現高分辨率血管成像,在腫瘤微酸性組織中的聚集及熒光增強效果可以實現腫瘤組織長潴留時間及高對比度成像。該自組裝染料可以實現超過19天的腫瘤持續檢測,同時實現腫瘤對背景比值(TBR)>5的長期高效腫瘤成像,并實現短曝光時間(100 ms)下的NIR-II熒光成像來指導手術腫瘤切除。針對該自組裝小分子材料體現出的優質的腫瘤潴留的特性,研究團隊提出聚集延長潴留時間(Aggregation Prolonged Retention,APR)概念,用于探討病灶部位潴留時間增加的應用優勢。研究顯示,小分子智能自組裝納米材料在藥物開發特別是抗癌藥物開發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3月12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并被遴選為Insider Cover。
兩親性染料環肽偶聯物自組裝及pH響應示意圖
智能自組裝材料的聚集延長潴留時間特性示意圖及NIR-II熒光成像應用案例
上海藥物所分子影像中心研究員陳浩為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胡振華、田捷研究員,斯坦福大學教授Zhen Cheng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等的資助。
責任編輯:lq
-
成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232瀏覽量
30475 -
熒光
+關注
關注
0文章
68瀏覽量
16607 -
近紅外
+關注
關注
0文章
34瀏覽量
8339
原文標題:上海藥物所等開發出智能自組裝小分子探針用于近紅外二區熒光成像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