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閃爆,地球文明面臨毀滅,滿帶著人類文明的希望,人類帶著地球踏上了流浪的旅程,途中,行星發動機熄火,于是人類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飽和式救援行動,“5000臺熄火的發動機,運送了76000塊火石,派出了402600人”,平均下來5000臺發動機,平均每個發動機都有十幾塊火石,300多人去啟動。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重啟了發動機,讓地球進入繼續流浪的旅程,為人類文明延續保留了希望。
中國體量巨大的ICT產業集群,面臨單邊大制裁的風險,隨時可能被逼到被切斷芯片供應鏈的絕境,面臨著缺芯和卡脖子的難題。當下的芯片產業過熱,恰如一場中國芯片行業飽和式的救援行動,經歷這場救援行動后,全世界的芯片供應鏈因此有了重塑的可能;
一:“全都要”的邏輯
根據數據統計,中國IC設計公司已經有2000多家,現在數量每年還在不斷的上升;基本上所有的芯片賽道,都有中國公司打算做或者正在做;如果有人發現有個細分芯片品類,外國有而中國沒有,恭喜,這就就可以分析下這個品類的全球營收,預期做出來后的初創公司占比,一個完整BP就有了,然后可以開一個芯片創業公司,等著風投打錢了;
根據經濟學比較優勢原理,每個國家只要做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在美國的單邊大制裁后,所有人都意識到了芯片供應鏈必要性,不論是設計,制造,還是材料,市場的邏輯是全都要有;“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如果中國沒有這個芯片,就值得去做,這是芯片創業及投資邏輯;
這個其實就是默認一個公理,任何種類的芯片供應鏈都應該掌握在中國手里;如果沒有,就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所有的芯片中國早晚會有,如果你不做,早晚也有人會做;
但是現在發現這個越來越難了,大到GPU,CPU,汽車電子,小到電源管理芯片,都有公司在切入;類似 SSD 控制器,AI芯片等等這種曾經的風口賽道上也是擠滿了公司,都有幾十家在競爭;不過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芯片需求占比世界的50%,但是中國芯片的自給率還是很低(目前的統計是30%),我國的2025戰略是要到70%,這個中間的差值就是驅動力;
二:高估值的風險對沖
從資本投資的角度來看,芯片不是一個好生意,因為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
但是美國的大制裁,導致目前IC行業的估值偏高,通過科創板上市的公司的估值就清楚的看到這個現象。因為奇貨可居, 市場上奇缺,價格自然就貴了;反而對沖了這些風險,因為只要投資中有少量成功的案例,就有極大的回報率,就足以彌補其他的失敗投資損失。
目前中國的科創板鼓勵本土的集成電路產業上市,通過科創板上市,解決風投投資退出的問題,政策支持,資本喜歡,目前是從所有芯片公司的的角度,是千軍萬馬過科創板;目前很多風投都在找芯片項目,雖然有2000多家,但是資本也不少;高回報率下的有利可圖是目前資本涌入芯片行業的一個推手;這個也有“懂王”的一份功勞,也是科創板的政策的導向;
這個是中國半導體歷史上的一個奇跡,就是不直接利用國家資金,就可以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來投資芯片;想想從2014年大基金成立以來的不易,那時的邏輯是,芯片成熟期長,回報慢,需要國有資本的投入來支持芯片產業,所以大基金應運而生;那個時候只是少數資本的孤軍奮斗,原來投資芯片的投資人,一張桌子就能坐齊;現在幾乎所有資本都想在芯片行業分一杯羹,是大兵團作戰;科創板的推出以及芯片行業過高的估值,讓資本聞到了金錢的味道,目前不斷有朋友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芯片行業,看看有沒有投資的機會;前幾年是區塊鏈的風口,AI的風口,現在是芯片的風口;
三:春江水暖的人力資源
芯片行業過熱還表現在人不夠用了,與其他行業不同,IC芯片的人才培養比較慢,10年經驗的IC工程師是非常重視的,起碼35歲現象,比較難在IC領域出現,畢竟一個上億投資的芯片,先進工藝的芯片,前端后端如果沒有幾個十年以上的經驗的工程師來做,老板也不是很放心;
但是IC公司創立這么多,那么需要的人就更多,那里來找到這么多工程師?
首先收益的就是IC培訓業,IC培訓一片繁榮,前幾天和一個從事IC培訓行業的哥們聊了一下,原來一個IC驗證班也就二十幾個人,現在一個班300個人,很快就滿了,很多都是從所謂的四大天坑“生化環材”轉過來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芯片行業的景氣讓IC培訓的老板首先先賺到了錢;
其次,即將從事芯片行業的應屆畢業生也會發現,工作好找了,薪水也多了;很多應屆的IC工程師的起薪和互聯網大廠軟件工程師可以相比,基本能有來回,以前是不行的,以前明顯比互聯網大廠低一截,IC工程師的春天到了;
硬件和培訓都是應急,真正主力還是工作多年有經驗的工程師,人力資源領域的首先感受到了這一波潮流;特別是3年,5年,10年的工程師,目前換工作就是至少50%的漲幅,薪資double的也不在少數;目前一個工程師就經常接到原來獵頭的幾個電話,搞得人心浮動,一些從事芯片設計的國企研究所,員工的性價比較高,被挖的最多,目前IC行業的人員的流動性增大了很多;
國內人不夠了,現在好多還把手伸向了中國臺灣,甚至海外海歸,不限于中國人,對于創業公司,挖個行業大牛,既是面子也是里子,既能用來融資,也能解決實際問題,少踩芯片研發的各種坑。前段時間比特大陸挖臺灣工程師還被臺媒報道了;最近聽說某創業公司計劃挖國外AI芯片領域的大牛,以前只存在于書本里,以前都不敢想,能不能挖來再說,但現在起碼有這個氣魄;
很多人擔心,當風口過去時,芯片產業工程師還有沒有這么值錢,目前來看缺口還是很大的,畢竟IC行業的經驗還是第一位的,特別是流片經驗,一款投資上億的芯片,需要各個職位的有經驗的工程師;從美國經驗來看,例如美國企業很多IC后端設計都在外包印度團隊,因為便宜;目前來看,中國芯片行業還是缺人。但是到中國芯片行業從目前的成長期到成熟期后,就不會有目前這么火熱的場景,回歸理性;
四:緊張和擴產
有這么這么多芯片公司,這些芯片公司都要流片,都要給客戶送樣,因此芯片的供應鏈就忙起來, SMIC/TSMC的MPW,shuttle 都要提前幾個月預定,MASK也不充分,價格也有所上漲;WAFER的產能也要預訂,否則根本就沒有了,價格也要漲,基板都要提前半年起;當一窩蜂投入的時候,就發現,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
我們的光伏產業在擴產時,也是國外硅片漲價,利潤下跌,幾代光伏大佬折戟沉沙,最終只有搞定了全產業鏈,目前中國才坐穩了全球光伏產能占全球超過60%的地位;
疫情的導致 芯片產業的需求增加,萬物互聯,AI,5G,汽車電子,每一波浪潮都提升了半導體是需求;東京地震、美國寒潮,歐洲疫情,加劇了大家對芯片供應鏈的擔心,囤貨隨之而來;供應鏈緊張致使大家抓緊囤貨,囤貨加劇了緊張;現在進口芯片都漲了20%,目前還是缺貨,這場缺貨潮,現在看來,會極大的重塑全球的半導體供應鏈;
中國大陸的產能擴張也在進行,2020年疫情中的半導體設備市場,中國大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大陸占了26.3%。其次是中國臺灣,占了24%,韓國占了22%,其次是北美9%,日本10%,歐洲3.9%;
中國增長了最多,首次占據了第一名,大家都知道,中國臺灣和韓國投資的主題分別是臺積電和三星,海力士,但是大陸的半導體制造公司都有哪些就比較分散,到底是誰買了這么多的設備,陸續投產后就能看到結果,讓子彈再飛一會;
五:水大魚大的FAB
網上一直說,中國被5nm的EUV光刻機卡了脖子,目前阿斯麥對于出口DUV光刻機也是沒有限制;其實DUV光刻機可以到7nm,對于中國這個追趕的選手來說,足夠了;
如果說fabless的IC設計公司,是以千萬/億為單位進行投資,那么從投資FAB的角度,是以百億為單位的持續投入,韓國業界稱,三星電子計劃今年分別存儲器業務和代工業務上投資217億美元和99.7億美元。與去年公司在半導體工廠和設備上的投資額相比,總投資額增加了20%。英特爾也要投資200億美元,正式把代工業務作為一項專門業務來發展,為了成為美歐芯片主要生產商,正在打造新的晶圓代工服務單位。目前的代工老大,臺積電股價應聲而跌,但是臺積電2020年的支出就已經是200億美元;先進工藝的代工,后續會看到臺積電,三星,英特爾三家的爭斗;
投入巨大,產出也巨大;全球存儲芯片市場約是總芯片市場的1/3。(不同年份不一樣)。大約是一千多億美元。很快成為萬億人民幣級的大市場。存儲產品的特點,接口固定,可替代性強(內存條插哪家的區別不是特別大)。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市場空間大。拿下10%的市場就能有一個千億銷售額的大公司。
中國的榜樣的是三星;1983年,三星的首個芯片工廠落成,投產后很快開始量產64KDRAM芯片(內存),雖然64K的芯片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但從此三星坐上了全球芯片競爭的牌桌上。目前三星掌握了DRAM和NAND的產能,同時在代工行業也占據了全球第二的位置,從DRAM,NAND,再到代工業務,是中國半導體學習的榜樣;
三星最早是賣雜貨,水產,制糖的;所以如果有企業跨界來做芯片,千萬別看不起,賣雜貨水產等公司來造芯,都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只要是真金白銀的掏錢,不是欺騙就值得尊敬;
俗話說,水大魚大;投資巨大,風險巨大,成功的獲利也豐厚,中國在這一輪供應鏈轉移中,三星模式是中國的機會;從標準品的DRAM,NAND入手,再到成熟工藝代工;這些產業足夠大,幾年內都用不到EUV光刻機;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馳騁。
六:啟示
資本涌入芯片行業不是來扶貧的,而是來賺錢的,
目前看,科創板向芯片行業傾斜的機制,是對資本的有效引導,對沖芯片行業巨大風險的利器,通過芯片產業稅收支持政策以及科創板的推出,形成推拉的合力,從而引導社會資本的進入,萬千資本匯入芯片產業的星辰大海,這個是目前最成功的引導,其意義比大基金的成立的意義還要大,比免稅還有明顯,這個意味著重塑芯片供應鏈的彈藥是充足的,是匯集眾多資本的“人民戰爭”,不是孤軍奮戰;
2000多家芯片公司以及更多的后來者,不可能都活下來。從芯片設計業看,今天美國就是中國的未來。從中可以看到趨勢。英偉達, 英特爾,amd, 高通,博通,marvel, 巨頭林立,給后來的芯片設計公司基本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空間。從機會遍地到壟斷橫行,這個是客觀規律。
幾年之后,大局已定,半導體行業洗牌,頭部企業凸顯,半導體企業價值逐漸回歸理性;不會再看到那么夸張的半導體企業的估值。10年之后,國內巨頭壟斷,芯片創業的機會稀缺。被大企業并購是最好的出路;等到芯片供應鏈重塑完成,中國芯片供應鏈能夠達到中國制造2025所說的70%,估值自然就會恢復到正常區間;
每一次新的業態誕生都是伴隨著重大驅動事件,如果沒有卡脖子的風險的話,可能芯片行業的格局就比較穩定,這個轉移不會那么迅速,但是這次的芯片供應鏈的風險,就會打破現在固有的格局,加速了供應鏈向中國的轉移的速度。
畢竟“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中國的傳統異能,天都說了不算,況其他人乎?
原文標題:芯片過熱?一場芯片供應鏈的飽和式救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40瀏覽量
424691 -
ICT
+關注
關注
3文章
413瀏覽量
36605
原文標題:芯片過熱?一場芯片供應鏈的飽和式救援。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