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視的315晚會,曝光了科技圈的一個“大瓜”,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就是多個知名品牌商戶在顧客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獲取用戶人臉信息,科勒衛浴、寶馬、Max Mara等公司都上了這個“黑榜”。在后續的媒體追蹤報道中,喜茶、老百姓大藥房、名創優品等這些大家高頻造訪的商家也被爆出存在相同的問題。
可見,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問題已經頗為普遍。去年有媒體報道,有客戶帶著頭盔去看房,以防被精明的地產商暗藏的人臉識別系統鎖定,無法通過不同渠道比價獲得更大的優惠,當時很多人都將這事當成個笑話看,現在大家知道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臉早已經被“偷”了,只不過憑借315晚會的傳播影響力,把這個圈里人都知道的、見不得光的“潛規則”擺在了桌面上。
人臉識別一直被認為是具有較高安全性的、基于生物特征識別的身份認證方式,而且由于在信息采集和分析判斷的過程中對用戶打擾比較小,無需用戶做特別的動作或是停頓,這種便利性更是備受青睞。而也正是因為其具有這些特性,當刷臉變成了“偷臉”,就讓人細思極恐了——因為人臉作為用戶生物特征的獨特性和安全性,它往往被用來作為身份認證的最高安全級別的選項,因此這一生物特征被不加節制地收集和濫用,其背后的安全隱患是巨大的。
想要扭轉目前這種人臉識別被濫用的現狀,我們就需要探究一下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實人臉識別技術高速發展的路徑,完全符合一個典型的新技術早期發展的曲線。這個技術市場發力的原點,可以追溯到蘋果在2017年推出的iPhone X中,將用戶認證從Touch ID指紋識別升級到Face ID人臉識別,此舉也將這個傳統意義上應用于專業領域的技術走進了消費級的產品,并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從那以后,人臉識別市場的后來者趨之若鶩,再加上與AI這個火熱概念的疊加,使得其行情一路看漲。根據億歐智庫《2019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研究報告》,中國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151.7億元快速攀升至2021年的53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53%。
在這一波高速增長中,資本的力量不容忽視。但是任何投資的“熱錢”從本質上講都是逐利,它會讓人變得不淡定。為了獲得價值倍增,人臉識別廠商除了要證明技術的先進性,及其能夠帶來的直接收益之外,想要打動投資人,恐怕就要拿人臉識別后面的“數據”來說事兒了,也就是要將海量用戶人臉數據潛在的價值編成故事來講,這也是促成這些人臉識別的技術供應商面對無節制地數據采集,揣著明白裝糊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是推波助瀾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次315曝光的商家背后,就可以挖出這樣的人臉識別技術公司,以及其背后的資本推手。
其次,面對新技術,很多人臉識別的客戶——包括不少公共管理和服務部門——對于上馬這一新技術缺乏足夠的審慎態度,不少客戶往往醉心于人臉識別帶來的便利性或者是在“形象工程”上的獲得感,而對其背后的安全管控沒有做仔細地考量,對于人臉識別流程的合法合規性以及用戶數據的保護都比較漠視,這也就使得對人臉識別的野蠻生長少了一重制約。
而另外一類客戶,包括315晚會中提及的一些商戶,不客氣地講,在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就是“心存惡意”了,他們會用“偷”來的用戶人臉數據去滿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抑或是背后有什么更出格的目的,這還需要后續深入的調查才能有答案。
再有,從法律層面上講,與人臉識別發展的速度相比,法律的腳步還是慢了些。雖然有《網絡安全法》做基石,去年推出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中也明確規定“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并征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還是缺乏實施細則上的規定和解釋,也就是說沒有劃清具體的法律紅線。
另一方面,一旦出現了違法侵權行為,作為被侵權的個人消費者想要維權,個人舉證難度非常大,技術上的復雜性超過了公民自力救濟的范圍;而且從目前已有的判例來看,對于違法者的懲戒也缺乏力度,僅僅限于拆除攝像頭、刪除用戶人臉信息這種不疼不癢的“輕判”,違法成本過低,無法對違法行為形成必要的震懾力。可見在人臉識別相關的立法和執法方面,都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而且我們不能走得太慢,否則會被技術落得越來越遠。
最后,作為消費者,也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最終用戶,對于目前人臉識別濫用的現狀也并非完全無辜。試想在安裝App時,有多少時候我們是一路綠燈點擊“同意授權”,在面對“刷臉”要求時,我們是否提出過應有的質疑?好在今年的315晚會為我們提了個醒,即使處于弱勢,消費者在未來還是要多較較真,多一分自我保護的意識,并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被竊取,哪怕是使用一個頭盔。所有來自于消費者的努力,終究會形成合力,為濫用人臉識別這件事重重踩一腳剎車。
誰讓刷臉變成了“偷臉”?回答這個問題,最終還是會回到那個經典的命題上——技術是否有善惡之分?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同這樣的答案:技術本無所謂好壞善惡,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使用它,因此必須為技術加上法律或倫理道德的繩索,并由我們的雙手去牽握著它,令其不至于成為脫韁的野馬。
原文標題:誰讓刷臉變成了“偷臉”?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安富利】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2瀏覽量
81958
原文標題:誰讓刷臉變成了“偷臉”?
文章出處:【微信號:AvnetAsia,微信公眾號:安富利】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