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普結束。
然而,初中學過卡文迪許扭秤實驗的你一定不甘心就這么結束。既然物理中有這么一個方法叫做二次放大法,那么用同樣或類似的方法是否可以去測量微觀世界的尺度呢?
這個可以有。本篇科普所要實現(xiàn)的,就是盡力用一種較通俗的語言介紹一種測量分子橫截面積的方法:表面張力法。
表面張力是什么?
啊這,要從這里開始解釋嗎?
其實,表面張力的現(xiàn)象你已經見過不下千百回了:下雨時窗玻璃上的雨滴、清晨時綠葉上的露珠、洗衣服產生的大肥皂泡;而在高中你也已經或將要接觸到表面張力的知識。從微觀角度上講,液體的內部是由很多很多分子構成的,這些分子因為相距既沒有氣體分子間那么遠、又不如固體分子間那么近,所以表現(xiàn)出一種可以自由移動但又互相吸引的狀態(tài)。如果用圓圈來表示分子,一杯液面接觸氣體的液體,其微觀狀態(tài)大致如下圖所示。
可能已有讀者注意到,在靠近液面的部分,我所繪制的圓圈——也就是分子,較稀疏。這是因為在氣液分界面處考慮分子熱運動,液體分子會逸散到空氣中,同時空氣中的分子也會進入液體;但是,在等體積情況下,液體的分子更多,因此逸散進入空氣的分子也就更多,所以進入空氣的分子數(shù) > 進入液體的分子數(shù),進而導致液體表面分子稀疏。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液面的連續(xù)性,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我們要用最少的表面分子構筑表面。顯然只有球面滿足這一條件,而有關于等體積時球體表面積最小問題的證明,在這里不再贅述。也就是說,液體表面分子間存在一種力,使得忽略重力作用時液體表面呈球面。維持這種狀態(tài)的力便被稱之為表面張力。
用箭頭代表分子間作用力,顯然液體分子“人數(shù)”更多,優(yōu)勢更大;氣體分子就比較拉了,產生不了多少引力。這個引力差就是表面張力的產生原因(但不是表面張力本身),它讓液面分子有向液體內部下降的趨勢,從而保持表面緊繃。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容易通俗解釋的模型,并不是真實現(xiàn)象,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得多。
就比如,表面張力實際上的方向是與液面相切的,那么引力差如何產生這個方向的力呢?要理解的話只能這樣強行解釋:引力差把表面分子向下拉,同時這個分子兩側的表面分子又拉著它不愿意讓它離開,如下圖。
由于這個θ角特別小,分子級別的能有多大呢?咱就直接忽略掉了,這個拉力就是表面張力,與液面相切。
上面說了這么多,都是建立在只有一種液體的前提下。如果我們往這個液體里——就以水為例,加入溶質會怎么樣呢?
那一夜,我不再純潔——
哈哈,指水不再純凈,被加了溶質。別想歪了,晚上做的實驗罷了。
當溶質加入之后,水的表面張力降低,那么根據能量最低原理,表面張力能肯定越小越好,那么水表面的溶質濃度就會比水內部的溶質濃度高一些;反之,則就小一些。這種表面濃度和內部濃度不同的現(xiàn)象被稱作表面吸附。既然有現(xiàn)象,就會有閑著無聊(劃掉)的科學家去尋找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就比如希什科夫斯基這個人:我百度都百度不到這個人的信息,他居然還靠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得到了下述經驗公式:
σ=σ?-σ?αln(1+c/β)
其中σ是溶液表面張力,σ?是溶劑表面張力,都是神秘的系數(shù),顯然c是溶液濃度。
這個經驗公式是否正確呢?1916年物理化學家朗格繆爾也閑著沒事提出了一個猜想,那就是固體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存在向外的剩余價力,它可以捕捉氣體分子。這種剩余價力的作用范圍與分子直徑相當,因此吸附劑表面只能發(fā)生單分子層吸附,并給出了朗格繆爾單分子層吸附等溫式,該式在氣液界面的應用形式如下:
其中Γ是吸附量,Γ∞是極限吸附量,也就是表面全都是吸附分子時的吸附量,可近似看作極限吸附時溶質的物質的量。此時認為液體表面也只能發(fā)生單分子層吸附。如果我們能得到Γ∞,也就意味著分子橫截面積為
,就回歸初心了。
根據化學熱力學,我們可以推導(過程比較復雜,不再展示)出吉布斯吸附方程:
將朗格繆爾公式代入,得到:
積分得到:
σ=σ?-RTΓ∞ln(1+kc)
與希什科夫斯基經驗公式形式相同,一是可以證明其正確性,二是為我們最初的主題:測量分子橫截面積找到了出口。只要能夠測出表面張力和溶液濃度,并作出一條曲線,通過模擬這條曲線的函數(shù)關系式,即可得到Γ∞,進而測出分子橫截面積。
溶液濃度可以通過光度計等一系列方法準確測定;表面張力則可以通過在毛細管中形成一個小氣泡,用儀器測定毛細管內外壓力差得到氣泡的附加壓力,當氣泡最小時和毛細管內徑相同,而毛細管內徑數(shù)值可以通過先測量已知表面張力數(shù)值的液體的最大附加壓力得到,此時由拉普拉斯公式可知附加壓力最大并求出表面張力數(shù)值。有關拉普拉斯公式的推導和本文主要內容無關。
實戰(zhàn)!得到正丁醇分子橫截面積!
其實就是因為我實驗做的是正丁醇所以實戰(zhàn)也是這個,有設備的可以自己利用科普的原理,測測其他物質的分子橫截面積。
接下來的內容就是些數(shù)據處理,不算科普范疇。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順便給你們證實一下這種方法的可靠性還是比較高的。
Code:
data = {{0, 72.75}, {0.022, 65.91}, {0.066, 58.15}, {0.109,52.94}, {0.153, 49.27}, {0.262, 42.94}, {0.372, 38.53}, {0.590, 32.99}, {0.809, 28.86}}
fit = NonlinearModelFit[data, 72.75 - a*Log[1 + b*x], {a, b}, x]
Show[ListPlot[data], Plot[fit[x], {x, 0, 0.9}, PlotStyle -> {Red, Thick},AxesLabel -> {c, [Sigma]}]]
正丁醇分子橫截面積在
之間,誤差較小。
編輯:jq
-
數(shù)據
+關注
關注
8文章
7067瀏覽量
89108 -
能量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4瀏覽量
16508 -
儀器
+關注
關注
1文章
3740瀏覽量
49707
原文標題:有能夠測量分子橫截面積的標尺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