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集中、疫情反復,MCU缺貨情況暫難緩解
MCU是用于汽車控制的核心芯片,應用范圍涉及車身動力、行車控制、信息娛樂、輔助駕駛等。MCU芯片市場成熟,格局較為穩定,恩智浦、英飛凌、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長期占據全球汽車MCU市場TOP5的位置。2020年全球車規級MCU市場CR7(由國際大廠占據)市場占有率超過95%。
汽車MCU規格多,制程技術多為40/45/65納米,產線營運成本高,因此恩智浦、瑞薩、英飛凌、德州儀器及微芯科技等IDM廠多采取晶圓委外代工策略。而車規級MCU代工領域集中度較高,全球70%的汽車MCU都由臺積電生產,但是MCU芯片整體的產能只占到了臺積電全部產能的3%。
2020年受疫情影響,汽車行業需求下滑明顯,MCU供應商紛紛減少下單,消化庫存;2021年以來全球汽車產業復蘇,但由于汽車芯片供應周期較長,短時間內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2021年二季度以來,馬來西亞、臺灣兩個地區疫情明顯加重,臺灣的臺積電是車規級MCU晶圓的主要代工廠,NXP、瑞薩和英飛凌等供應商的封測廠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受此影響,汽車MCU產業可能再度受到重創,缺芯潮愈演愈烈。
當前大多數整車和零部件的停產都是由于MCU短缺導致的,MCU在汽車制造領域的需求非常廣泛。預計2021年將繼續維持“缺芯”局面,2022年開始情況可能將有所緩解,主要基于:
(1)供應商、代工廠紛紛擴產,例如英飛凌將有一座新的12寸晶圓廠在2021年底建成投產;臺積電2021年MCU產量將在2020年的基礎上提高60%,并將重點擴產南京廠(28nm)以支持汽車MCU產能。
(2)國內企業積極布局MCU,預計2022年可以開始量產,形成國產化替代,緩解“缺芯”情況,如兆易創新計劃在2021年量產最新的車規級MCU產品。
但長期來看,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缺芯”將成為常態,打造自主可控的芯片產業鏈是解決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安全問題的根本途徑。
“缺芯”環境下,國產MCU迎來窗口期
從供應鏈來看,MCU生態鏈所涵蓋的內容很多,包括終端客戶使用的各類軟件、硬件,各種開發工具、開源平臺等,目前這些軟件和工具的自主可控程度還很低。
但在“缺芯”環境下,國際廠商MCU產品嚴重缺貨,整車廠開始通過更多渠道采購芯片、增加供應商備選,國產MCU廠商發展迎來窗口期。
國內實現車規級MCU量產的包括杰發科技、賽騰微電子、芯旺微、琪埔維半導體(Chipways)、比亞迪、國芯科技等少數企業。其中,比亞迪、芯旺微、賽騰、杰發科技等企業已經實現前裝產品,但基本還停留在車窗、照明、冷卻系統等相對簡單的控制應用上,而在動力控制、智能座艙、ADAS復雜領域的應用較少。
MCU是平臺化的產品,海外廠商產品線豐富,可為客戶提供所有產品全系列的選擇。目前國產廠商也正在積極布局各系列的MCU產品線。
國產MCU供應商可以重點先從以下兩個方向突圍:
車身控制領域:車載無線充電、氛圍燈控制、流水尾燈控制等之前主要應用在高端車上,現已大量應用于中低端車型,需求量會出現明顯增長。
例如賽騰微已推出車載無線充電方案用MCU、流水尾燈控制MCU產品,其中專為汽車LED尾燈流水轉向燈而量身定制的主控MCU芯片——ASM87F0812T16CIT截止2021年1月出貨量已經超過150萬片。
動力控制領域:國內廠商已經開始推出相關產品,但目前該領域還缺少重量級產品。有產品落地優勢的玩家,更有機會實現國產替代。
2021年5月,芯旺微推出車規級MCU新品KF32A156,滿足AEC-Q100汽車質量認證標準,使用自主內核處理器,適用于電源、電機控制等領域。該產品較之前的產品電源域更寬,量產后將使芯旺微的MCU產品從現有覆蓋30%車身和動力控制單元模塊擴展到70%的范圍。
除了完善產品線布局,建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鏈環節也至關重要。IP、芯片設計、晶圓廠、封測廠等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協同,有助于提高國產車規級MCU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與可靠性。
編輯:j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892瀏覽量
424324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171瀏覽量
351512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97瀏覽量
55460 -
輔助駕駛
+關注
關注
1文章
174瀏覽量
15075
原文標題:汽車MCU研究:“缺芯”大環境下國產供應商尋求自主替代
文章出處:【微信號:zuosiqiche,微信公眾號:佐思汽車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