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旁路和去耦
先談兩個比較重要的概念:旁路電容(Bypass Capacitor),去耦電容(Decoupling Capacitor)。
只要是設計過硬件電路的同學肯定對這兩個詞不陌生,但真正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可能并不多。我剛畢業時就問過我的師傅,為什么總是在電路里擺兩個 0.1uF 和 0.01uF 的電容。當時我的師傅比我年齡大很多。他很遺憾的看著我說:"噢,不都是這樣設計嗎?" 于是,我被這個小問題,繼續折磨了很多年。你要知道當年互聯網還不普及,某歌某度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直到我的年齡比我師傅當年大,我對這兩個詞兒的理解才慢慢深入了一些??墒俏野l現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當年困惑一樣多。網上一搜資料一大堆,可是你會發現錯誤的和正確的一樣多。甚至有的專門往岔路上帶的。前幾年的莆田系不就是這么干的么?(是不是有點兒地域歧視?Fogive me then!)
理解英文翻譯過來的詞匯一定要回到英文,只盯著 "旁路","去耦"這兩個詞瞎琢磨可能會走火入魔。
Bypass
pass 是通過的意思,by pass 從靠近的地方,從旁邊通過。大路不走走小路,主路不走走輔路。
Decoupling
Couple 一對,一雙。動詞引申為配對,連接的意思。如果系統A中出現的事物(信號)引起了系統B中一事物(信號)的出現,或者反過來,那么我們就說系統A與系統B出現了耦合(Coupling)。
De coupling 即減弱這種耦合。
2. 電源旁路和去耦電路例子
下面我們看一個例子,直流電源 (Power) 給芯片 (IC) 供電。
a. 如果電源受到了干擾 (可能通過220V市電進入電源系統,一般為頻率比較高的信號),那么干擾信號會通過Power 和IC之間的電源線傳導到IC,如果干擾過強可能導致IC芯片不能正常工作。現在我們在靠近電源輸出的位置加入一個電容C1,因為電容對直流呈開路,對交流呈低阻,頻率較高的干擾信號通過C1回流到地。本來會從IC走的干擾信號此時繞過IC直接到地了,所以我們稱C1為旁路電容 (Bypass Capacitor),即把IC旁路掉了。
b. 現在的集成電路工作頻率一般比較高。當IC瞬間啟動,或切換工作頻率時,會在供電導線上造成較大的電流波動。這種波動沿著導線反向傳導到電源后,會造成電源的波動。即IC 的波動耦合到了電源。當在貼近IC的電源端口VCC放置一個電容C2后,我們知道電容有儲能的作用,可以給IC提供瞬時電流,減弱了IC 電流波動向電源的傳導。所以我們稱C2為去耦電容。
當然我們會發現旁路電容C1同時也有去耦的作用,去耦電容 C2同時也有旁路的作用。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能絕對化。
3. 理論和實踐的距離
回到我們開始那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我們知道電容阻抗計算公式:
阻抗 Z=1/jωC
容抗 Xc=1/ωC=1/2πfC
容抗與頻率和電容值成反比,電容越大,頻率越高則容抗越小。那么0.1uF的電容容抗比0.01uF的小10倍。對某一頻率的干擾信號來說,如果能被容抗大的0.01uF的旁路掉,那么應該更容易通過容抗更小的0.1uF的電容旁路。那多加一個0.01uF的電容不是有點兒浪費嗎?
我發現不少同學都產生過類似這種困惑,特別是從學校畢業不久的時候。這可以引出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我們學校里的課程和實際脫節比較嚴重??荚嚨臅r候可以演算出登陸火星的路徑,現實里往往被一個小問題絆倒。當年有個工作都快退休了的老同志,也深受其害,和人爭論地線上到底有沒有電流!他的理論依據就是地線上電壓為零,I=V/R=0/R=0。我們學校里就一直是這么教的,好吧。
馬克思主義再正確,也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不是。我們理解現實的一大武器就是:不要把現實世界中的東西理想化。
現實中的電容由于引線,介質的非理想性,在一個電容器件中存在電感特性,電阻特性。對于一個特定的電容,當頻率低于某個值時元件呈容性,當頻率高于此頻率時原件呈感性。這個頻率為此電容的自諧振頻率。
當我們用一個0.1uF 和一個0.01uF 的電容并聯時,相當于拓寬了濾波頻率范圍。
責任編輯:lq6
-
旁路電容
+關注
關注
7文章
179瀏覽量
25158 -
去耦電容
+關注
關注
11文章
319瀏覽量
22795
原文標題:啥叫旁路電容?啥叫去耦?可以不再爭論了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c472c2199c88,微信公眾號:嵌入式微處理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干貨推薦!去耦電容的基本知識
去耦電容的基本知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