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半,微軟終于發布了新的操作系統——Windows 11。微軟在操作系統上的聲音其實已經沉寂很長時間了,我們關于Windows的上一個報道還停留在微軟披露Windows 10X之時。
這次,微軟直接跳過了Windows 10X這個過渡性的雙屏界面操作系統,直接發布下一代的Windows 11,有自己的一番野望。雖然正式版本要在今年圣誕季才發布,但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令人興奮的新特性。除了之前Windows 10X披露過的視覺元素之外,新系統加入了為迎合后疫情時代預置入系統的Teams視頻聊天服務、更新的信息工具和新聞流,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可以原生運行Android系統應用程序的新功能。
按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話來說,他希望通過打通與Android的通道,讓Windows生態系統變得更開放,為平臺上的所有創作者創造更多機會。然而多年以來,我們并未聽說過Windows與Android有過任何合作,這背后難道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是的,能夠讓Android App原生落地正是微軟與英特爾深度合作的產物——通過一項名為英特爾Bridge的技術,讓微軟新系統擴展了應用寬度,也讓消費者更為期待,PC能夠深度地與智能手機相連。
牢不可破的Win-tel聯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微軟與英特爾的合作我們絲毫不意外,這兩個廠商的關系一度被業界稱為Win-tel聯盟,過去20年,Win-tel也被視為引領PC行業發展的基石。Win-tel聯盟的輝煌時代,不僅是PC的黃金時代,也是Windows操作系統裝機率最高的時代。
那個年代,是埋藏于微軟人心中的傲嬌。微軟高管優素福·馬赫迪(Yusuf Mehdi)甚至說,Windows 11的發布,僅有Windows 95發布時才讓人如此興奮。筆者這一代人,同樣也是被Windows 95開機圖標和Intel Inside Logo陪伴著,才開啟自己的科技人生的。對于Win-tel,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大家不妨聽我絮叨一些當年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代仍是小型機的天下,早期的PC盡管贏來了它的風口,但沒有人想到它會走到今天的普及程度。著名PC廠商DEC創始人、被尊稱為小型機之父的肯·奧爾森(KenOlsen)甚至斷言:“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人們會需要家用電腦”。正是在與IBM等巨頭對抗中,盡管并非對方眼中的惟一,但英特爾和微軟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微軟在Dos的基礎上,開發出革命性的Windows 3.x操作系統,隨后推出基于Windows系統的文本處理解決方案WORD、一度擁有絕對領導地位的IE瀏覽器,以及大獲成功的PC操作系統Windows95(支持32bit運算)……
英特爾在8086/8088處理器打開x86構架的局面后,率先推出32bit運算的386處理器,邁出了成為市場領袖的堅實一步,其后推出的奔騰處理器,真正與其他廠商拉開差距……
軟硬兩方面對32bit運算的認同,加強了微軟和英特爾的合作,促成了Win-tel聯盟的成形。可以說,Win-tel聯盟不僅是合作精神的體現,更是商業利益的結合。正是這樣的結果,英特爾主導了PC硬件規則,微軟則牢牢控制住了軟件領域,Wintel聯盟制定的一些技術規范,成為了PC產業事實上的標準。
新千年剛過去十年,Win-tel聯盟卻一度被人視為正走向解體,其時,微軟將Arm納入了Windows的硬件方向,而英特爾也在探討與Android系統合作的可能。其實這并非Win-tel聯盟的合作基礎不復存在,而是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端設備的沖擊下,兩大PC巨頭求新求變的策略。
十年之后再來看雙方當年的“分歧”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其實Win-tel聯盟并不存在紙面上的約定,或許稱為軟硬兩大巨頭相互間的“認同感”更為合適,無論軟件還是硬件,只要符合PC的規范,它們均選擇了“開放”式的發展路線,這與蘋果的封閉生態系統形成了巨大的差異(關于優劣,我會在下面篇幅中具體展開),所以給自己另一個硬件(軟件)的選擇,其實符合各自的利益,也符合個人計算設備未來的發展方向。
Windows 11系統完美體驗背后,依舊在延續Win-tel聯盟的深度合作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移動端的探索上,兩者殊途同歸地走到了一起。特別是在剛剛發布的Windows 11上,不僅能在搭載ARM處理器的電腦上運行,也可以實現對Android App的原生支持。
據微軟宣稱,今年晚些時候會針對Windows 11操作系統發布Android子系統——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 (WSA),讓用戶在桌面直接運行Android App。這個項目被稱為AOSP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和此前Windows 11 中使用 Linux 子系統(WSL)的工作方式類似,是一個由Google維護的開源開發項目,支持第三方編寫代碼、植入新功能和升級程序。
在這個項目上,背后提供技術和平臺支持便是英特爾。以往消費者對英特爾的印象均集中在CPU等硬件上,事實上英特爾在軟件領域的積淀同樣非常深厚,比如英特爾向Windows 11提供的Bridge技術,正是為了將Android App等應用體驗從手機遷移到PC中的一款軟件編譯器。從英特爾的技術口吻中可以看出,目前這種運行時后期編譯器(runtime post-compiler),可將Android(且不限于)的移動應用在基于x86的設備上以“原生應用”的形態運行,包含Windows系統。
這款編譯器的強大之處在于出色的兼容性,它可將非基于x86的指令編譯成x86指令,一次完成無需做任何進一步修改。而且可以針對CPU 核心、圖形顯卡技術、人工智能加速器、圖形處理器等不同組件進行編譯,集成到單個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案中,這意味著不僅是x86構架的CPU,英特爾的多架構XPU的所有處理器和硬件均可利用其進行編譯。
非常值得肯定的是,英特爾向開放人員完全開放了Bridge技術準入門檻,在AMD平臺(所有x86平臺)上同樣可以進行第三方App的編譯。微軟雖然通過亞馬遜的Appstore,對其旗下Android App進行了整合,但依舊需要通過Bridge技術來提升Windows Store的用戶體驗,特別是海量的第三方App的開發者,并不具備獨立設計編譯程序的能力,通過成熟的Bridge技術正是移值到Windows 11上的最佳方式。
在硬件能力上,英特爾更是為Windows 11落地提前制定好了眾多的硬件規范。一直以來,英特爾和微軟深層次共創,在架構、芯片、平臺和操作系統支持方面進行聯合投資,致力于Windows PC的生態建設。比如簡化了PC 生態系統中推出、支持新功能和體驗的方式,讓OEM廠商、軟件開發商在驅動程序、升級更新、通用框架和 API上的開發更為容易,消費者也能在控制面板上獲得更多的權限。
在今年10月21日后啟用的Windows 11,將具備類似于此前Evo平臺上的英特爾視覺傳感技術功能等一系列全新檢測功能,能夠在偵測到人員離開或回到PC前時,鎖定屏幕、自動變暗,或喚醒 PC、自動進行身份驗證,提升安全、續航等能力。
英特爾工程師還會就與Thunderbolt 4和USB4相關的操作系統軟件(包括軟件連接管理器)進行整合,廣泛兼容Display Port、USB3和PCIe設備,提供Thunderbolt 4數據、視頻、顯示、供電的單線對接能力。此外,Windows 11還將全面具備Wi-Fi 6E和5G連接性能,目前市面上已有超過60款筆記本電腦已經置入了Wi-Fi 6E等新功能。非常值得期待的是,11 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具備的Deep Learning Boost深度學習功能將由 Microsoft Windows ML支持,通過INT8數據類型提高機器學習計算性能和更小的內存利用率。
我們還可看到,對于下一代音頻連接標準SoundWire也是英特爾和微軟合作的項目之一,有望在Windows 11中得以落地。針對英特爾圖形處理單元的支持,新操作系統還會校正照明、眼睛注視和自動取景等應用上提供控制面板上的訪問入口,方便用戶自定義偏好設置。
在英特爾和微軟的合作內容中,包含了性能、圖形、AI、連接、續航等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你對Windows 11的期待,完全可以與對PC的期待等同起來,使整個PC軟硬件無縫結合,從而帶來全新的體驗。
開放與封閉,Win-tel與蘋果選擇了不同的路線
Windows 11對于Android App的原生支持,其實體現出微軟非常明確的戰略方向——打造更加開放的Windows生態系統,補足應用商店在移動互聯時代的短板。這樣的舉措被眾多評論者將其與蘋果的封閉生態系統作對比。
蘋果自從去年底推出自研M1芯片開始,再次回到軟硬件完全封閉的生態圈之中,對于蘋果的策略,有叫好者,也有唱衰的聲音,對此我不作優劣的評價,僅將其與Windows PC作客觀的比較。
采用封閉的生態系統自然有封閉的好處,由于都是自家的自留地,蘋果兩年前便嘗試打通iPhone、iPad 和 Mac 等不同設備,整合iOS和macOS兩大操作系統,這也是未來個人計算設備融合的大趨勢。如今微軟在Windows 11打通Android的生態,雖是后發,但在生態環境、消費習慣剛剛形成之時,未必不會有先至的結果。而且,微軟正在打造的這個為開發者、消費者都留出空間的開放式商業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合作伙伴的支持,諸如英特爾、亞馬遜、谷歌都加入到這個新模式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蘋果AppStore高達30%的收費備受爭議之時,微軟卻在整合整合亞馬遜的安卓應用商店中將傭金降至15%,而且還在新系統中改變了應用程序分發規則,不僅允許開發者提交更多種類的應用,還允許開發者使用自己的支付系統,這樣開發者甚至可以不必再向微軟支付傭金。
比較采用M1芯片的MacBook和x86構架的Windows PC,之前一系列的消費者反饋其實已足以說明問題。一方面,英特爾在在軟硬結合方面提供了出色的硬件環境;與之對比,蘋果采用自研芯片的硬件系統,卻暴露出與一系列第三方軟件兼容性差的問題。對于成熟產品的產業鏈來說,這樣的問題并不嚴重,比如英特爾在推廣Evo平臺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器件選擇標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發現問題后英特爾便開放實驗室、派駐工程師,幫助器件廠商和OEM廠商解決問題。但蘋果的生態系統并沒有這種糾錯能力,蘋果的重心也不在于幫助每一個第三方App開放者來解決兼容性問題之上。憑借開發者自身,有些問題甚至可能要花上數年才能解決,但是很多App的生命周期尚不足一年。
對于開放還是封閉的話題我們不必延伸開,給我的感受是當初的蘋果開放的態度引入了眾多第三方開者成功打造了的AppStore;如今角色轉換,微軟和英特爾明顯在策略上更加開放,新發布的Windows 11也在用靈活性打造一種競爭的差異化。
新的Win-tel聯盟建立在新的合作機制之上
聊完Windows 11的進化的細節,我覺得還有些還意猶未盡。不妨透過Win-tel話題再談一些宏觀層面的變化。
Windows 11發布對于微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微軟卻有一些無法言表的微妙心態。如今微軟已經很少在官方場合提及Win-tel,但并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反而對于微軟卻日益重要。
有數據顯示,如今Windows 10仍是最受歡迎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約有13億人在使用,加上老版本,微軟在PC操作系統上的統治力毋庸置疑。但在疫情在家辦公帶來的個人電腦消費增長的背景下,IDC的數據卻表示2021年一季度Windows PC卻在全球電腦市場的份額從2020年的超過80%降至75%,這與ChromeOS的增長不無關系,在市場上,Chromebook銷量甚至反超了蘋果Macbook,位居第二。
對此微軟也迅速作出反應,通過引入英特爾Bridge技術,在Windows 11上引入Android App增長產品力,正是應對這一變化的舉措。作為微軟最緊密的合作伙伴,英特爾的響應與支持也是非常給力的,畢竟78.8%的Windows PC搭載了英特爾處理器(IDC 2020年數據)。
回頭來看,當初均向移動端作出探索的微軟和英特爾,這次再將Windows 11作為PC與移動設備融合的載體,其實還是有各自不同的心路歷程。微軟當初面對移動端操作系統的挑戰,特別是蘋果iOS,本想憑借Windows Phone來對抗,奈何起步太晚(4年),App生態系統建設速度太慢,不得以放棄;而英特爾在放棄手機芯片、平板戰略后,采用了XPU的多構架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不完全依靠CPU的新產品路線。
微軟看似在英特爾之外還有ARM的選擇,在Windows 11之上,ARM 在硬件上也不需要Bridge技術進行再編繹。但拋開技術角度,微軟對于操作系統在ARM設備上的掌控并沒有太多底氣,特別是在ARM被NVIDIA收購后,高通、華為等眾多基于ARM開發產品的廠商對于ARM路線的態度改變,會成為Windows 11設備普及的障礙,x86未來依舊還是Windows 11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CPU層面上,英特爾只需要面對AMD的競爭;在XPU層面上,英特爾在FPGA、ASIC、GPU和CPU上都有明顯的領先優勢,而且基于異構技術對各種算力的整合,在軟硬件層面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優勢。可以說英特爾一舉奠定了未來10年市場基礎。
從Windows 11開始,如果將目光放大到微軟和英特爾兩個廠商的合作上,微軟對于硬件的依耐性越來越大,英特爾的XPU戰略提供的多樣化構架的產品路線,最有可能成為微軟拓寬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穩定驅動力。所以Win-tel聯盟提與不提都不再重要,兩個巨頭的合作將從名義上深入到骨髓中。
寫在最后:
透過次世代PC操作系統的Windows 11,我再想聊聊微軟和英特爾兩個PC巨頭的想法。在薩蒂亞·納德拉看來,通過Windows 11這個開放性的平臺,微軟想再次拓寬其在操作系統上的寬度,讓Windows成為全平臺的軟件王者;而技術出身的帕特·基辛格則更加堅定于XPU戰略,致力于英特爾在硬件上一統江湖。這一過程無疑是在復制Win-tel當年的成長路線,細節或有不同,但目標卻一致,便是軟件和硬件和兩極。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