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cache,大概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內存到cache的映射方式,cache的寫策略,cache的替換策略。
映射方式
內存到cache的映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直接映射(directmapped),全相連(fullyassociative),組相連(setassociative)。
為了便于理解,現在假設一個例子,比如咱們的內存只有16bytes,而cache只有4bytes(cacheline是1byte),那么對于分別采用三種不同的映射方式,會是什么情況呢?如下圖所示:
(direct mapped:直接映射 ; fully associative:全相連 ;set associative:組相連)
(1)directmapped
對于directmapped(直接映射),為了便于數據查找,一般規定內存數據只能置于緩存的特定區域。對于直接匹配緩存,每一個內存塊地址都可通過模運算對應到一個唯一緩存塊上。注意這是一個多對一匹配:多個內存塊地址須共享一個緩存區域。
對于咱們這個例子來說,內存的0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0個(0%4=0)cacheline,內存的1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1個(1%4=1)cacheline,內存的2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2個(2%4=2)cacheline,內存的3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3個(3%4=3)cacheline,內存的4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0個(4%4=0)cacheline,。。。。。。如此循環下去。
所以如果采用directmapped的話,core在訪問cache時,根據TLB處理之后的物理地址,進行取模(%)運算,就可以直接確定其cache的位置,由于一個cacheline可能對應不同的內存地址(具有相同模運算結果的內存),然后將物理地址的tag部分與cache的tag部分進行一次比較,就可以確定是cache hit,還是cachemiss。
directmapped的特點是,邏輯簡單,延遲短(只進行一次比較),但命中率低。
(2)fullyassociative
對于fullyassociative(全相連),這種方式,內存中的數據塊可以被放置到cache的任意區域。這種相聯完全免去了索引的使用,而直接通過在整個緩存空間上匹配標簽進行查找。
對于咱們的這個例子來說,內存的某個地址,可以映射到cache的任意個cacheline。內存的0地址能映射到cache的第0個cacheline,也可以映射到第1個cacheline,也可以映射到第2個cache line,也可以映射到第3個cacheline。
所以如果采用fullyassociative的話,core在訪問cache時,根據TLB處理之后的物理地址,要依次和所有的cacheline的tag進行比較。
fullyassociative的特點是:控制復雜,查找造成的電路延遲最長,因此僅在特殊場合,如緩存極小時,才會使用,命中率較高。
(3)setassociative
set associative(組相連)是directmapped 和fully associative兩種方式的一個折中。
對于咱們這個例子來說,我們將4個cacheline分成了兩組,內存的0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0個組(0%2=0),但是在組內是任意的,既可以映射到組內的第0個cacheline,也可以映射到第1個cacheline。內存的1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1個組(1%2=1),但是在組內也是任意的,既可以映射到組內的第0個cacheline,也可以映射到第1個cacheline。內存的2地址只能映射到cache的第0個組(2%2=0),但是在組內也是任意的,既可以映射到組內的第0個cacheline,也可以映射到第1個cacheline,。。。。。。。依次類推。
所以,如果采用setassociative的話,core在訪問cache時,根據TLB處理之后的物理地址,先將物理地址取模,得到其可能的cache的組,然后再依次與組內的所有cacheline的tag進行比較,確定是cache hit還是cachemiss。
setassociative是折中方案,所以其特點就是集directmapped 和fully associative之所長。是一個平衡方案。
咱們這個例子是2 way setassociative,即兩路組相連,所謂的兩路,是指每個cache組內的cacheline的數目,不是分組的數目。比如是4路組相連,指的是每個cache組內有4個cacheline。
對于直接映射,由于緩存字節數和緩存塊數均為2的冪,上述運算可以由硬件通過移位極快地完成。直接匹配緩存盡管在電路邏輯上十分簡單,但是存在顯著的沖突問題。由于多個不同的內存塊僅共享一個緩存塊,一旦發生緩存失效就必須將緩存塊的當前內容清除出去。這種做法不但因為頻繁的更換緩存內容造成了大量延遲,而且未能有效利用程序運行期所具有的時間局部性。
組相聯(SetAssociativity)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辦法。使用組相聯的緩存把存儲空間組織成多個組,每個組有若干數據塊。通過建立內存數據和組索引的對應關系,一個內存塊可以被載入到對應組內的任一數據塊上。
直接映射可以認為是單路組相聯。經驗規則表明,在緩存小于128KB時,欲達到相同失效率,一個雙路組相聯緩存僅需相當于直接匹配緩存一半的存儲空間。
為了和下級存儲(如內存)保持數據一致性,就必須把數據更新適時傳播下去。這種傳播通過回寫來完成。
寫策略
一般有兩種回寫策略:寫回(Writeback)和寫通(Writethrough)。
寫回是指,僅當一個緩存塊需要被替換回內存時,才將其內容寫入內存。如果緩存命中,則總是不用更新內存。為了減少內存寫操作,緩存塊通常還設有一個臟位(dirtybit),用以標識該塊在被載入之后是否發生過更新。如果一個緩存塊在被置換回內存之前從未被寫入過,則可以免去回寫操作。
寫回的優點是節省了大量的寫操作。這主要是因為,對一個數據塊內不同單元的更新僅需一次寫操作即可完成。這種內存帶寬上的節省進一步降低了能耗,因此頗適用于嵌入式系統。
寫通是指,每當緩存接收到寫數據指令,都直接將數據寫回到內存。如果此數據地址也在緩存中,則必須同時更新緩存。由于這種設計會引發造成大量寫內存操作,有必要設置一個緩沖來減少硬件沖突。這個緩沖稱作寫緩沖器(Writebuffer),通常不超過4個緩存塊大小。不過,出于同樣的目的,寫緩沖器也可以用于寫回型緩存。
寫通較寫回易于實現,并且能更簡單地維持數據一致性。
當發生寫失效時,緩存可有兩種處理策略,分別稱為分配寫(Writeallocate)和非分配寫(No-writeallocate)。
分配寫是指,先如處理讀失效一樣,將所需數據讀入緩存,然后再將數據寫到被讀入的單元。非分配寫則總是直接將數據寫回內存。
設計緩存時可以使用回寫策略和分配策略的任意組合。對于不同組合,發生數據寫操作時的行為也有所不同。
對于組相聯緩存,當一個組的全部緩存塊都被占滿后,如果再次發生緩存失效,就必須選擇一個緩存塊來替換掉。存在多種策略決定哪個塊被替換。
替換策略
顯然,最理想的替換塊應當是距下一次被訪問最晚的那個。這種理想策略無法真正實現,但它為設計其他策略提供了方向。
先進先出算法(FIFO)替換掉進入組內時間最長的緩存塊。最久未使用算法(LRU)則跟蹤各個緩存塊的使用狀況,并根據統計比較出哪個塊已經最長時間未被訪問。對于2路以上相聯,這個算法的時間代價會非常高。
對最久未使用算法的一個近似是非最近使用(NMRU)。這個算法僅記錄哪一個緩存塊是最近被使用的。在替換時,會隨機替換掉任何一個其他的塊。故稱非最近使用。相比于LRU,這種算法僅需硬件為每一個緩存塊增加一個使用位(usebit)即可。
此外,也可使用純粹的隨機替換法。測試表明完全隨機替換的性能近似于LRU。
責任編輯:haq
-
內存
+關注
關注
8文章
3034瀏覽量
74136 -
Cache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9瀏覽量
28363
原文標題:甄建勇:五分鐘搞定Cache(上)
文章出處:【微信號:LinuxDev,微信公眾號:Linux閱碼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