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2月27日,隨著“長征八號”遙二火箭在文昌順利升空,這艘火箭也創下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達到了同一艘火箭搭載22顆衛星。這些衛星大多來自各大高校所,其中,武漢大學的“啟明星一號”衛星則是國內首個以學生為研發主體的遙感衛星。
當前,遙感作為工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有諸多細分方向,各大高校在不同領域也具有不同的優勢,比如北理工的自動化方向,上海交大、北航的航空航天方向,以及哈工大與山大的空間物理方向。而從工程的角度來看,能夠將定位、影響、衛星軟硬件結合到一起做成遙感的體系來看,武漢大學位列國內遙感技術前三甲之一。
沒有數據,那就自己造一個衛星
在2019年,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中,普遍反映了一個問題,在做研究時,缺乏水生植物分類的專用譜段,使用的都是國外數據,想要做新的實驗,但衛星的工作模式卻是固定的,導致數據不太符合要求。
這也讓當時坐在臺下的武漢大學巫兆聰和金光教授深有感觸,于是他們提出來,既然沒有數據,那是否能夠讓學生自己研制一個可以靈活工作的衛星,來獲得自己的數據。
想法一經提出,也獲得兩位教授的一致認可。但問題在于,造衛星并不是簡單的事情,成本也比較昂貴,經費從哪里來呢?
為此金光教授提出可以將自己的經費拿出來用在這一項目上,如果不夠還可以一起眾籌,自此,“啟明星”衛星項目被正式推出。而這一項目也吸引到了50多名學生的參與,其中大多數為研究生,本科生參與者也達到20人。
從2019年5月份,項目正式啟動,到了10月份,衛星的總體方案已經設計了出來,若非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這顆衛星最開始的計劃在2021年初就會發射升空。
成本上來看,這顆衛星花費了500萬元,發射升空需要300萬元,因此總成本達到了800萬元。不過對于在項目中的師生而言,這筆花費無疑是值得的。
巫兆聰教授評價到,此前學生多數做的是一些算法和軟件開發,衛星的設計、制造比這些要更加復雜,由軟件向硬件的突破和提升,也讓學生們有了系統工程全鏈條思維的鍛煉。
“啟明星一號”衛星
此次升空的“啟明星一號”衛星不僅是第一個主要由學生參與研制的衛星,同時還是國內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
值得一提的是,該衛星個頭很小,重量只有19.2KG,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衛星上還搭載了一臺可見光相機與紅外相機。
目前“啟明星”作為第五顆分離入軌衛星,被發射進入距離地球表面536公里的環地軌道,衛星表面與地球赤道夾角97度,繞地球飛行一圈96分鐘。
這顆衛星的最大特點是搭載的三種載荷可以在白天獲取32譜段高光譜地球表面地物影像,夜間獲取8譜段夜光地球表面影像,全天獲取紅外遙感影像。尤其是這8譜段夜光遙感,更是技術上的一大亮點。
所謂夜光遙感,便是通過遙感技術從太空中觀測地球在夜間所發出的光芒,這些光芒大多由人類的活動所產生。
而在過去,衛星的夜光遙感大多只是黑白色的,也就是只有1個波段。而要得到彩色的圖像,就需要將波段增加到3個,可以看見紅黃藍三色,這也是此前國內大多數遙感衛星的標配。
而“啟明星一號”的8個波段,不僅能看到紅黃藍三色,同時還能看出顏色的深淺,不過波段的增加,并不是像搭積木一樣容易,據專家透露,從3個波段到8個波段,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人眼可見光的頻率是480-650納米,而8個波段的“啟明星”夜光遙感頻率覆蓋了400-1000納米范圍,已經超過了人眼的可視范圍。同時衛星上的8個波段是可控可變,能夠任意搭配,在軌可編程,用戶能夠定制任意波段組合成像,這也是其他衛星所不具備的功能。
這對于研究有非常大的意義,學生可以利用這顆衛星,突破教材的束縛,以實際數據去驗證結果,推動研究的進展。
造衛星不難,難的是創新技術
此次發射的這顆“啟明星”衛星,是該系列的一號,后續還會有不斷地升級組網的星鏈體系。這顆“啟明星”也被作為一顆教學平臺衛星,具有相對低成本、快響應以及高靈活性的特點,可以讓師生們與衛星進行實時互動,進行自主測控和在軌試驗。
從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半個世紀過去,衛星也從稀少的產品,逐漸走向了普及,包括各大高校、企業都能夠申請發射自己的衛星。
那么造一顆衛星到底難不難呢?如果只是一顆微納衛星(指質量在10KG量級,具備實際使用功能的衛星),那可能真的不會太難。
比如此前B站發射了一顆自己的通信衛星,還有如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使用的基本都是微納衛星。
從技術上來看,如今的衛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如果只是單純只用來拍照的話,那么只要中小學生便能完成。
2016年,北京八一學校40余名中學生便全程參與研制了“八一·少年行”衛星,該衛星成功升空,在太空完成拍照、通信等任務。
而在2015年,美國圣托馬斯莫爾教會小學的學生,便設計制造除了一顆立方體STMSat-1衛星。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受到美國NASA的支持。
顯然,如今制造衛星已經成為當前各大學校人才教育的一個項目,對于中小學而言,造衛星主要在于計劃學生科普的興趣;對于高校而言,如何去通過造衛星的過程,實現技術創新以及教育培養的目的才是關鍵。
那么是否能夠將造衛星當做未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常規”手段呢?對此,武漢大學的金光教授表示,造衛星不僅僅需要經費支持,還需要強有力的師資,二者缺一不可。
顯然,目前來看,將造衛星納入到常規教育還為時尚早,但至少如今的衛星技術已經越來越“接地氣”了,也標志國內衛星制造技術實力的進步。
當前,遙感作為工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有諸多細分方向,各大高校在不同領域也具有不同的優勢,比如北理工的自動化方向,上海交大、北航的航空航天方向,以及哈工大與山大的空間物理方向。而從工程的角度來看,能夠將定位、影響、衛星軟硬件結合到一起做成遙感的體系來看,武漢大學位列國內遙感技術前三甲之一。
沒有數據,那就自己造一個衛星
在2019年,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中,普遍反映了一個問題,在做研究時,缺乏水生植物分類的專用譜段,使用的都是國外數據,想要做新的實驗,但衛星的工作模式卻是固定的,導致數據不太符合要求。
這也讓當時坐在臺下的武漢大學巫兆聰和金光教授深有感觸,于是他們提出來,既然沒有數據,那是否能夠讓學生自己研制一個可以靈活工作的衛星,來獲得自己的數據。
想法一經提出,也獲得兩位教授的一致認可。但問題在于,造衛星并不是簡單的事情,成本也比較昂貴,經費從哪里來呢?
為此金光教授提出可以將自己的經費拿出來用在這一項目上,如果不夠還可以一起眾籌,自此,“啟明星”衛星項目被正式推出。而這一項目也吸引到了50多名學生的參與,其中大多數為研究生,本科生參與者也達到20人。
從2019年5月份,項目正式啟動,到了10月份,衛星的總體方案已經設計了出來,若非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這顆衛星最開始的計劃在2021年初就會發射升空。
成本上來看,這顆衛星花費了500萬元,發射升空需要300萬元,因此總成本達到了800萬元。不過對于在項目中的師生而言,這筆花費無疑是值得的。
巫兆聰教授評價到,此前學生多數做的是一些算法和軟件開發,衛星的設計、制造比這些要更加復雜,由軟件向硬件的突破和提升,也讓學生們有了系統工程全鏈條思維的鍛煉。
“啟明星一號”衛星
此次升空的“啟明星一號”衛星不僅是第一個主要由學生參與研制的衛星,同時還是國內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
值得一提的是,該衛星個頭很小,重量只有19.2KG,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衛星上還搭載了一臺可見光相機與紅外相機。
目前“啟明星”作為第五顆分離入軌衛星,被發射進入距離地球表面536公里的環地軌道,衛星表面與地球赤道夾角97度,繞地球飛行一圈96分鐘。
這顆衛星的最大特點是搭載的三種載荷可以在白天獲取32譜段高光譜地球表面地物影像,夜間獲取8譜段夜光地球表面影像,全天獲取紅外遙感影像。尤其是這8譜段夜光遙感,更是技術上的一大亮點。
所謂夜光遙感,便是通過遙感技術從太空中觀測地球在夜間所發出的光芒,這些光芒大多由人類的活動所產生。
而在過去,衛星的夜光遙感大多只是黑白色的,也就是只有1個波段。而要得到彩色的圖像,就需要將波段增加到3個,可以看見紅黃藍三色,這也是此前國內大多數遙感衛星的標配。
而“啟明星一號”的8個波段,不僅能看到紅黃藍三色,同時還能看出顏色的深淺,不過波段的增加,并不是像搭積木一樣容易,據專家透露,從3個波段到8個波段,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人眼可見光的頻率是480-650納米,而8個波段的“啟明星”夜光遙感頻率覆蓋了400-1000納米范圍,已經超過了人眼的可視范圍。同時衛星上的8個波段是可控可變,能夠任意搭配,在軌可編程,用戶能夠定制任意波段組合成像,這也是其他衛星所不具備的功能。
這對于研究有非常大的意義,學生可以利用這顆衛星,突破教材的束縛,以實際數據去驗證結果,推動研究的進展。
造衛星不難,難的是創新技術
此次發射的這顆“啟明星”衛星,是該系列的一號,后續還會有不斷地升級組網的星鏈體系。這顆“啟明星”也被作為一顆教學平臺衛星,具有相對低成本、快響應以及高靈活性的特點,可以讓師生們與衛星進行實時互動,進行自主測控和在軌試驗。
從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半個世紀過去,衛星也從稀少的產品,逐漸走向了普及,包括各大高校、企業都能夠申請發射自己的衛星。
那么造一顆衛星到底難不難呢?如果只是一顆微納衛星(指質量在10KG量級,具備實際使用功能的衛星),那可能真的不會太難。
比如此前B站發射了一顆自己的通信衛星,還有如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使用的基本都是微納衛星。
從技術上來看,如今的衛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如果只是單純只用來拍照的話,那么只要中小學生便能完成。
2016年,北京八一學校40余名中學生便全程參與研制了“八一·少年行”衛星,該衛星成功升空,在太空完成拍照、通信等任務。
而在2015年,美國圣托馬斯莫爾教會小學的學生,便設計制造除了一顆立方體STMSat-1衛星。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受到美國NASA的支持。
顯然,如今制造衛星已經成為當前各大學校人才教育的一個項目,對于中小學而言,造衛星主要在于計劃學生科普的興趣;對于高校而言,如何去通過造衛星的過程,實現技術創新以及教育培養的目的才是關鍵。
那么是否能夠將造衛星當做未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常規”手段呢?對此,武漢大學的金光教授表示,造衛星不僅僅需要經費支持,還需要強有力的師資,二者缺一不可。
顯然,目前來看,將造衛星納入到常規教育還為時尚早,但至少如今的衛星技術已經越來越“接地氣”了,也標志國內衛星制造技術實力的進步。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16瀏覽量
67091 -
大學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瀏覽量
126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用一顆5G的204B接口DA芯片,DA芯片的輸入時鐘大小和輸入數據的速率是怎么樣的關系?
假設我用一顆5G的204B接口DA芯片,DA芯片的輸入時鐘大小和輸入數據的速率是怎么樣的關系
發表于 12-18 07:43
使用TXS0108ERGYR做1.8V轉3.3V時碰到A端有數據輸入,但是B端沒數據輸出,為什么?
問題描述: 在使用TXS0108ERGYR做1.8V轉3.3V時碰到A端有數據輸入,但是B端沒數據輸出,此時OE腳的電平被拉低到0.2V(正常1.8V)。
電路說明:芯片的VCCA采用1.8V電源供電同時接一顆1uF的去耦電
發表于 12-17 08:07
福州大學天價電費風波再升級:學生反抗“自測電表”方案,呼吁校方正視問題
安科瑞 程瑜 187 0211 2087 導語:近日,一則關于福州大學學生宿舍天價水電費的吐槽微博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一位學生在社交平臺上調侃:“
一顆射頻開關的獨白
轉載自——鐘林談芯 一顆射頻開關成就卓勝微,便催生出一百個卓勝微夢。時代需要榜樣,追夢人在路上。 卓勝微靠著一顆射頻開關起死回生,靠著一顆射頻開關成功上市。射頻開關已經不只是代表射頻前端芯片,代表
兩顆TAS5711,一顆作2.0輸出,一顆作PBTL輸出,共用一個I2S_DATA時發現失真增大,為什么?
你們晚上好,請指導解決一個問題:
問題描述:
兩顆TAS5711,一顆設置為2.0輸出:16W*2CH,一顆設置為PBTL輸出:36W*1CH,共用
發表于 10-25 15:59
武漢傳媒學院聯合創龍教儀建設DSP教學實驗箱,基于DSP C6000平臺搭建
傳媒學院,2016年,經教育部批準,成功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傳媒技術學院是武漢傳媒學院設立的工學學科教學單位,現設有電子信息工程、廣播電視工程、軟件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設有一個計算機基礎教研室
發表于 09-12 14:43
OPA197如果使用多階,用一顆跟隨器提供基準電壓是否可行?
目前使用該芯片做濾波器性能,每一階使用一顆作為跟隨,一顆來做濾波器。
Q1、如果使用多階,用一顆跟隨器提供基準電壓是否可行,自測過,覺得不穩,是使用方式原因還是就不可行。
Q2、目前
發表于 08-16 15:08
NASA:在十年內將一顆模仿恒星的微小衛星發射到太空
據悉,NASA有一項新的計劃 —— 在十年內將一顆模仿恒星的微小衛星發射到太空。它大約為一個面包盒大小,配備八個激光器,能夠在地面望遠鏡的觀測下模擬幾乎任何類型的恒星或超新星。通過模擬
中國第一顆!亞太6E通信衛星定點成功
來源:維科網電子工程,謝謝 編輯:感知芯視界 Link 在2024年6月10日上午10時32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匠心打造的我國首顆全電推進通信衛星——亞太6E,圓滿實現了在東經135.5度
清華大學獲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衛星無線電頻率許可,專注中軌研究
該衛星為中國首顆中軌寬帶通信試驗衛星,涵蓋多個頻段,工信部已完成頻率協調并依法發放許可,為清華大學科研數據直連、
一顆改變了世界的芯片
英特爾突破性的8008微處理器于50多年前首次生產。這是英特爾的第一個8位微處理器,也是您現在可能正在使用的x86處理器系列的祖先。我找不到8008的好的Die照片,所以我打開了一顆并拍了一些詳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