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貪心算法總是作出在當前看來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貪心算法并不從整體最優考慮,它所作出的選擇只是在某種意義上的局部最優選擇。
當然,希望貪心算法得到的最終結果也是整體最優的。雖然貪心算法不能對所有問題都得到整體最優解,但對許多問題它能產生整體最優解。
如單源最短路經問題,最小生成樹問題等。在一些情況下,即使貪心算法不能得到整體最優解,其最終結果卻是最優解的很好近似。
基本思路:
1. 建立數學模型來描述問題。
⒉.把求解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子問題。
⒊.對每一子問題求解,得到子問題的局部最優解。
⒋.把子問題的解局部最優解合成原來解問題的一個解。
實現該算法的過程:
⒈.從問題的某一初始解出發;
2. while 能朝給定總目標前進一步 do
3.求出可行解的一個解元素;
4.由所有解元素組合成問題的一個可行解。從問題的某一初始解出發
背包問題
有一個背包,最多能承載150斤的重量,現在有7個物品,重量分別為[35, 30, 60, 50, 40, 10, 25],它們的價值分別為[10, 40, 30, 50, 35, 40, 30],應該如何選擇才能使得我們的背包背走最多價值的物品?
把物品一個個的往包里裝,要求裝入包中的物品總價值最大,要讓總價值最大,就可以想到怎么放一個個的物品才能讓總的價值最大,因此可以想到如下三種選擇物品的方法,即可能的局部最優解:
1:每次都選擇價值最高的往包里放。
2:每次都選擇重量最小的往包里放。
3:每次都選擇單位重量價值最高的往包里放。
4:選擇價值最高的,按照制訂的規則(價值)進行計算,順序是:4 2 6 5 。
最終的總重量是:130;最終的總價值是:165。
2:選擇重量最小的,按照制訂的規則(重量)進行計算,順序是:6 7 2 1 5 。
最終的總重量是:140;最終的總價值是:155。可以看到,重量優先是沒有價值優先的策略更好。
3:選擇單位密度價值最大的,按照制訂的規則(單位密度)進行計算,順序是:6 2 7 4 1。
最終的總重量是:150;最終的總價值是:170。
可以看到,單位密度這個策略比之前的價值策略和重量策略都要好。
單源最大路徑問題
給定帶權有向圖G =(V,E),其中每條邊的權是非負實數。另外,還給定V中的一個頂點,稱為源。現在要計算從源到所有其它各頂點的最短路長度。這里路的長度是指路上各邊權之和。這個問題通常稱為單源最短路徑問題。
Dijkstra算法是解單源最短路徑問題的貪心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設置頂點集合S并不斷地作貪心選擇來擴充這個集合。一個頂點屬于集合S當且僅當從源到該頂點的最短路徑長度已知。
初始時,S中僅含有源。設u是G的某一個頂點,把從源到u且中間只經過S中頂點的路稱為從源到u的特殊路徑,并用數組dist記錄當前每個頂點所對應的最短特殊路徑長度。
Dijkstra算法每次從V-S中取出具有最短特殊路長度的頂點u,將u添加到S中,同時對數組dist作必要的修改。一旦S包含了所有V中頂點,dist就記錄了從源到所有其它頂點之間的最短路徑長度。
例如,對下圖中的有向圖,應用Dijkstra算法計算從源頂點1到其它頂點間最短路徑的過程列在下表中。
Dijkstra算法的迭代過程:
算法的正確性和計算復雜性
(1)貪心選擇性質
(2)最優子結構性質
(3)計算復雜性
對于具有n個頂點和e條邊的帶權有向圖,如果用帶權鄰接矩陣表示這個圖,那么Dijkstra算法的主循環體需要O(n)時間。這個循環需要執行n-1次,所以完成循環需要O(n)時間。算法的其余部分所需要時間不超過O(n^2)。
代碼實現(來自于第四個參考鏈接):
using namespace std ;
class BBShortestDijkstra
{
public:
BBShortestDijkstra (const vector<vector<int> >& vnGraph)
:m_cnMaxInt (numeric_limits<int>::max())
{
m_vnGraph = vnGraph ;
m_stCount = vnGraph.size () ;
m_vnDist.resize (m_stCount) ;
for (size_t i = 0; i < m_stCount; ++ i) {
m_vnDist[i].resize (m_stCount) ;
}
}
void doDijkatra ()
{
int nMinIndex = 0 ;
int nMinValue = m_cnMaxInt ;
vector<bool> vbFlag (m_stCount, false) ;
for (size_t i = 0; i < m_stCount; ++ i) {
m_vnDist[0][i] = m_vnGraph[0][i] ;
if (nMinValue > m_vnGraph[0][i]) {
nMinValue = m_vnGraph[0][i] ;
nMinIndex = i ;
}
}
vbFlag[0] = true ;
size_t k = 1 ;
while (k < m_stCount) {
vbFlag[nMinIndex] = true ;
for (size_t j = 0; j < m_stCount ; ++ j) {
// 沒有被選擇
if (!vbFlag[j] && m_vnGraph[nMinIndex][j] != m_cnMaxInt ) {
if (m_vnGraph[nMinIndex][j] + nMinValue
< m_vnDist[k-1][j]) {
m_vnDist[k][j] = m_vnGraph[nMinIndex][j] + nMinValue ;
}
else {
m_vnDist[k][j] = m_vnDist[k-1][j] ;
}
}
else {
m_vnDist[k][j] = m_vnDist[k-1][j] ;
}
}
nMinValue = m_cnMaxInt ;
for (size_t j = 0; j < m_stCount; ++ j) {
if (!vbFlag[j] && (nMinValue > m_vnDist[k][j])) {
nMinValue = m_vnDist[k][j] ;
nMinIndex = j ;
}
}
++ k ;
}
for (int i = 0; i < m_stCount; ++ i) {
for (int j = 0; j < m_stCount; ++ j) {
if (m_vnDist[i][j] == m_cnMaxInt) {
cout << "maxint " ;
}
else {
cout << m_vnDist[i][j] << " " ;
}
}
cout << endl ;
}
}
private:
vector<vector<int> > m_vnGraph ;
vector<vector<int> > m_vnDist ;
size_t m_stCount ;
const int m_cnMaxInt ;
} ;
int main()
{
const int cnCount = 5 ;
vector<vector<int> > vnGraph (cnCount) ;
for (int i = 0; i < cnCount; ++ i) {
vnGraph[i].resize (cnCount, numeric_limits<int>::max()) ;
}
vnGraph[0][1] = 10 ;
vnGraph[0][3] = 30 ;
vnGraph[0][4] = 100 ;
vnGraph[1][2] = 50 ;
vnGraph[2][4] = 10 ;
vnGraph[3][2] = 20 ;
vnGraph[3][4] = 60 ;
BBShortestDijkstra bbs (vnGraph) ;
bbs.doDijkatra () ;
}
貪心算法三個核心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不直接求全局最優解?
1.原問題復雜度過高;
2.求全局最優解的數學模型難以建立;
3.求全局最優解的計算量過大;
4.沒有太大必要一定要求出全局最優解,“比較優”就可以。
第二個問題:如何把原問題分解成子問題?
1、按串行任務分
時間串行的任務,按子任務來分解,即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再選擇當前的最優解。
2、按規模遞減分
規模較大的復雜問題,可以借助遞歸思想(見第2課),分解成一個規模小一點點的問題,循環解決,當最后一步的求解完成后就得到了所謂的“全局最優解”。
3、按并行任務分
這種問題的任務不分先后,可能是并行的,可以分別求解后,再按一定的規則(比如某種配比公式)將其組合后得到最終解。
第三個問題:如何知道貪心算法結果逼近了全局最優值?
這個問題是不能量化判斷的,正是因為全局最優值不能夠知道,所以才求的局部最優值。追求過程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成本
耗費多少資源,花掉多少編程時間。
2.速度
計算量是否過大,計算速度能否滿足要求。
3.價值
得到了最優解與次優解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別,還是說差別可以忽略。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22瀏覽量
93063 -
模型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68瀏覽量
48927 -
代碼
+關注
關注
30文章
4803瀏覽量
68754
原文標題:貪心算法詳解
文章出處:【微信號:vision263com,微信公眾號:新機器視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