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金屬電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重要候選者之一,其優點在于電極電位較低、理論容量高、能量密度大,但存在安全性和壽命問題。
近日,復旦大學董曉麗、夏永姚等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鋰金屬電池中的鋰金屬電極的兩種主要失效形式,并總結了五大類具有應用價值的鋰金屬電極,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文章中,作者對鋰金屬電極的兩種典型失效形式(短路與容量衰減)進行了分析。其中:
短路主要是由鋰枝晶所造成的,比如,電極表面鋰離子濃度不均勻等因素會導致鋰枝晶生長,從而刺穿隔膜,造成短路。
容量衰減則來自于鋰與電解液的反應與其自身的粉化過程。鋰的反應性較為活潑,會與電解液反應,消耗一定的活性鋰,造成一部分電池容量損失;同時,充放電過程中鋰金屬的粉化(dusting)會造成阻抗的上升,耗費電池電量。
在了解這兩種主要的鋰金屬電極失效機理后,研究人員就可以展開更具針對性的研究和設計。
接下來,作者根據制備方法和相關應用,將目前的鋰金屬電極研究分為五類,并分別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五種鋰金屬負極的性能對比雷達圖
其中:
穩定化金屬鋰粉電極(stabilized lithium-metal powder anode,SLMP),可有效補償石墨等商業負極材料的不可逆容量;
穩定化鋰金屬電極(stabilized lithium-metal anode,SLMA),可降低鋰金屬的粉化過程并抑制枝晶;
沉積鋰金屬電極(deposited lithium-metal anode,DLMA),可有效控制電極表面的電流密度,但制備過程較為繁瑣復雜;
復合鋰金屬電極(composite lithium-metal anode,CLMA),較容易形成可靠的電極結構,避免了預鋰化等復雜的制備工藝;
無陽極鋰金屬電極(anode-free lithium-metal anode,AFLMA),直接使用銅作為陽極,大大簡化了電池的制備工藝。
綜合來看,穩定化鋰金屬電極是最為有前景、實用化程度最高的一種電極;而穩定化鋰金屬粉末電極則是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首選。
文章還指出,當前的技術距離鋰金屬電極的實用化仍有一段差距。隨著先進表征技術與制備工藝的發展,對鋰金屬電池的工作機制會研究得更加透徹,制作工藝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在此基礎上,安全且高能的鋰金屬電池或許有望很快推出并進入市場,引領新的能源革命。
審核編輯 :李倩
-
電極
+關注
關注
5文章
820瀏覽量
27238 -
電解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48瀏覽量
23142 -
金屬
+關注
關注
1文章
597瀏覽量
24324
原文標題:NSR綜述 | 鋰金屬電極的實用化之路:圣杯還是未爆彈?
文章出處:【微信號:zhishexueshuquan,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