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特別報道(文/吳子鵬)我們總是喜歡用“人生能有幾個十年”來告誡自己光陰短暫,來勉勵自己活在當下。而有人用自己人生中超過兩個十年去為“中國芯”筑基,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中芯國芯等公司創始人張汝京。
說來也很巧合,22年和觸動張汝京回大陸搞芯片的一個數字很接近。1996年,張汝京接待當時中國電子部訪問團時,陪同他們參觀德州儀器(TI),參觀的人說:“他們這么先進啊,我們可能落后有20年。”正是這樣的描述觸動了張汝京,讓其決心找機會回到大陸建芯片工廠,發展“中國芯”。
創立中芯國際
對于張汝京而言,對于中國大陸的芯片產業而言,張汝京先后五次創業都非常特別,但筆者認為最特別的還是要數中芯國際。
2000年,張汝京在和臺積電完成世大半導體并購之后,回到大陸開始謀劃建廠。他在TI工作的20多年里,幫助TI建立了9座工廠,被公認是全球半導體界的“建廠狂魔”。
但是,帶領世大半導體突飛猛進之后,臺積電已經開始密切關注張汝京的動作了,并威脅稱,“如果離開,你在臺積電的大量股票將被收回”。與此同時,臺積電在收購完成之后,遲遲沒有如約定推動世大半導體來大陸建廠,雙方之間心生嫌隙。于是,在三番五次推動未果的情況下,張汝京選擇放棄股票和高薪的職位,回到大陸另立山頭。
2000年4月3日,中芯國際注冊成立,在前后的一年時間里,張汝京為中芯國際籌集到了10億美元,并搭上了自己的大部分身家。因此,中芯國際的特殊不僅是因為其現在是大陸晶圓制造的排頭兵,同時他也是張汝京破釜沉舟之后促成的一家公司。
在后來的采訪中,張汝京透露,他為中芯國際帶來的不僅僅是當時難以想象的巨額資金,還有大批人才,來自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美國和中國臺灣,這并不是一小波人,而是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湊齊了400多人,他們無疑都是芯片制造方面的“老手”,這些人才是無比珍貴的。
不過,“老手”雖然有技術方面的優勢,但是也容易因為習慣陷入知識產權糾紛。因為臺灣工程師用了臺積電的技術,因此2003年-2009年這6年間,臺積電和中芯國際打了一場跨度非常久的訴訟大戰,但中芯國際是有不經授權用臺積電技術的事實的,法院陪審團調查發現,在65個有爭議的專利項目當中,中芯國際非法使用了其中的61個。最終,官司以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中芯國際支付2億美元和解費收尾。
從新晟到芯恩
離開中芯國際之后,張汝京由于臺積電要求三年內不得從事芯片相關工作,因此他去做了三年LED相關的投資,投資了4家LED企業,涵蓋LED上游襯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應用領域。
不過,這只是短暫的告別,雖然從中芯國際離職的張汝京已經61歲,但是他有一顆年輕的心,想要搞好中國大陸芯片的血液依然躁動著。
于是,在2014年,張汝京創辦了新昇半導體,這一年他66歲,新晟的創立瞄準的就是300mm硅單晶。如今,在新晟的官網我們能夠看到,該公司已經實現300mm硅晶圓片的國產化,主要產品有300mm拋光片、外延片與測試片等。現在的新晟已經成為滬硅產業全資控股子公司,產品覆蓋40-28nm技術節點。
2018年5月18日,創辦芯恩公司的張汝京70歲。芯恩公司是要做中國的CIDM,該項目可以實現高端數模混合以及特殊工藝的8英寸以及12英寸芯片、國內先進光掩膜版等集成電路產品的量產,將打造成與國外先進IDM同等規模的國內先進的垂直整合芯片廠。
2021年8月,芯恩公司宣布8英寸廠投片成功,投片產品為功率器件,良率達90%以上,光罩廠也于同期完成了產品交付。
有媒體爆料,目前張汝京已經轉任上海積塔半導體執行董事一職。
為“中國芯”帶來了什么?
上述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接下來筆者想談的是這些創業經歷的影響。如果說TI時期的張汝京是“建廠狂魔”,這22年間,張汝京則是“創業狂魔”,且我們能夠明顯看到,這些創業經歷有TI的影子,也有世大的影子。
今天的中芯國際是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2021年實現營收5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9.3%。排在中芯國際前面的是臺積電、三星、聯電和格芯,市場份額分別為52.1%、18.3%、7%和6.1%,中芯國際則是5.2%排在第五位。
有人會說,張汝京的名氣和班底給中芯國際帶來“大麻煩”,但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在他離開中芯國際的時候,該公司已經是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而且,我們回看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之前的大陸芯片制造,由于《瓦森納協定》的存在,大陸在引進設備的時候就落后至少兩代,再消化做到量產,說落后20年并不夸張,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芯片產業不能說不可能,但很難培養出中芯國際這樣的產業龍頭。
只有像張汝京這樣的人,人脈、資源、資歷等核心要素全部達標,才能夠短時間促成一個較為強有力的技術團體,才能促成今天的中芯國際。我們在世大半導體身上實際上已經見到過這樣的速度,這也是讓臺積電都為之忌憚的速度。所以說,張汝京通過中芯國際為大陸打下了一個沖擊先進制程的底子,這才會有后面美國因為《瓦森納協定》內容不適用,直接出面干涉中芯國際買先進光刻機。從這個層面來講,張汝京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當初想來大陸建設“世大三廠”的夢想。雖然結局不太“美好”,但意義是非凡的。
同時,筆者認為張汝京還為大陸晶圓代工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如今當初中芯國際的“400人”技術團隊已經四散開來,這也是大陸在300mm晶圓代工產能快速爬升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看芯恩,先不說最終這家公司會不會如同中芯國際一樣成為頭部企業,我們談談這個模式——“Commune IDM”模式。青島芯恩和廣州海芯都是CIDM模式,且都和張汝京有些關系。我們都知道TECH 就是比較有名的 CIDM 公司,由TI、新加坡政府經濟發展局(EDS)、佳能、惠普共同投資,盈利非常快,且非常靈活。雖然被收購了,但是證明模式是成功的。
筆者認為,大陸芯片產業是急需要CIDM這個模式的,由幾個IC設計公司和政府聯合起來,快速打造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產品,并擁有靈活的產能分配。更為重要的是,筆者覺得,CIDM有望幫助初具規模的大陸芯片產業快速融合成更為強大的綜合體,這是讓國產芯擺脫低端困局的有效方式,更易形成規模效應。張汝京是國內CIDM 模式的帶頭人,雖然他離開了芯恩,但是也算是埋下了另一顆種子,提供了一條讓國產芯片快速解決產業配套薄弱的可行之路。
后記
大陸芯片發展需要更多像張汝京這樣懂芯片行業,又能運作芯片行業的人,可能有人會說他創業多也說明他很多項目中途退場了,但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這些項目并不是爛尾推動不下去了,而是都走上了正軌。而透過這些創業,張汝京總是在做增量,而不是像很多國產公司增加國產芯片在低端市場競爭的惡化程度。
不過,我們也能夠體會的到,張汝京提倡的東西是需要政府層面下決心規劃投入的,他靠個人魅力讓中芯國際快速起勢,但CIDM能否在大陸成形就要看政府和產業后續的運作了。
-
中國半導體
+關注
關注
1文章
19瀏覽量
8545 -
中國芯片
+關注
關注
8文章
55瀏覽量
19856 -
中國半導體產業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297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