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應該是活潑開朗、愛玩愛笑,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什么都想要問一問,動一動的。但是隨著現代工作生活環境的隔離,和傳統教育在互動表達方面的缺失,孩子與朋友間的交往的重點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習慣了孤獨,也習慣了內向,不善于表達,孩子越來越沉默,這種情況往往令父母非常著急,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能正確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性格,又能讓孩子學習到更多東西;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呢?答案就是——機器人教育。
機器人教育在各大發達國家,如丹麥、美國、英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非常成熟,以獨特現代的學習理念、豐富立體的教學內容、具有趣味挑戰性的學習工具和靈活多變的教育特色,為人們所認可,能夠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能力。在性格、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開發等培養方面,比較國內傳統教育有著明顯的優勢。
那么,為什么機器人教育能夠幫助孩子走出內向、孤獨呢?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機器人教育更注重引導、啟發,同變化多端的教具相結合,根據不同課程主題,鼓勵孩子們一起去想→說→做→分享,鍛煉孩子的思考→表達→動手→團隊能力。從根本上打開孩子掩閉的心扉,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在機器人教學中,引導孩子走出內向和孤獨。在教學過程中,同教具教學知識相結合,機器人教育可以舉辦更直觀、形象的主題活動,將日常學到的知識同活動結合在一起,立體地展現在孩子的認知里,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學習環境。
人們對智慧機器的恐懼,其實包括幾個方面:其一是對系統的恐懼,人們擔心個人被某種群體、集團所控制,這和當下人們熱衷討論“大數據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對人們商業行為的誘導”,是類似的心態。
更深層的,是人們對機器智能化的恐懼。我們擔心機器擁有了自主意識,會反噬人類。在腦機接口之前,人們僅僅把人工智能看做是與人類對立的“他者”,而“人機結合”的可能性,讓人們意識到:人與機器并非對立的兩極。在古老的“忒休斯之船”悖論中,哲學家問到:如果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同樣地,人體被機器替換到什么程度時,人就變成了“非人”?人與機器的界限是否會慢慢模糊?
然后我想到了自動駕駛。以前看過的一些電影中,那些通過程序讓汽車不受駕駛員控制而自行移動的鏡頭讓覺得很神奇。今年海外推出的首款搭載第三階段自動駕駛技術的全新奧迪A8奧迪能通過比較前后時間點的圖像來計算周邊物體與本車之間的距離,還能夠識別和分類汽車、卡車、交通標志、行人和車道標線,此外,經過圖像處理,它還能識別空白區域,比如可行駛路面。這樣,奧迪AI交通擁堵自動駕駛系統不僅能知道哪里有物體,也知道哪里能夠安全通行。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基于深度學習架構的人工智能在汽車行業,尤其是自動駕駛領域將有更多元的應用。
像在機器人課程的最后階段,老師會引導孩子之間就課程模型搭建所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和搭建學習創造心得進行共同交流分享,還會鼓勵、引導孩子將今天所學習到的知識和家長一起分享,更好地融洽孩子和朋友、家長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聽起來很遙遠,但其實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不遠的未來,互聯網、大數據、硬件的發展和軟件的優化,乃至全社會的參與,人工智能將真正從實驗室走進生活,它將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為科大學習的你,作為將來的科技人才,人工智能技術的豐富與普及還需要你的努力!
審核編輯:符乾江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90瀏覽量
20695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8瀏覽量
238290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84瀏覽量
1374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