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受到疫情以及全球貿易環境影響,世界范圍內的芯片短缺已經持續將近兩年之久。受到市場的利好,企業紛紛涌入這個賽道,也導致一時間人才稀缺,工資暴漲。但如今,這一趨勢似乎已到了明顯的拐點,而埋藏在供應鏈中的這顆巨雷,不知何時就會爆發。
消費電子類芯片需求驟降
進入到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全球的疫情反復,俄烏沖突仍然延續,疊加此前因疫情積累的消費需求已經本釋放完畢,從今年以來的智能手機銷量下滑便可見一斑。此前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爆料稱,中國主要安卓手機品牌今年已經削減約1.7億部訂單,占原2022年出貨計劃的20%。
不僅砍掉大量手機訂單,郭明錤還表示,如手機元器件中的射頻芯片已經出現顯著庫存,預計射頻芯片庫存可供未來6-9個月的需求。如知名射頻芯片廠商Skyworks、Qorvo等已開始祈求中國手機企業購買更多的射頻芯片,以避免芯片庫存進一步擠壓。
在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112億臺,同比下降11%。中國信通院的報告顯示,一季度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6934.6萬部,同比下滑29.2%,下滑程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近期,包括美光科技、AMD、英偉達等多家芯片制造商紛紛表示,受通脹上升與經濟降溫的影響,正在減少消費者的企業支出,預計全球芯片需求將減弱。如AMD削減了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的約2萬片7nm和6nm訂單,英偉達的臺積電5nm制程產品則選擇延后一個季度發售,預計砍單量不低于15%。
LongbowResearch分析師NikolayTodorov公開表示,認為需求已經大幅減弱,內存芯片周期正在發生轉向。美光首席商務官SumitSadana直言,認為這種轉變力度要比任何人的預期都要大,而這些變化正在影響到芯片行業的整個生態系統。
此前,MorganStanley披露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有90%以上的終端市場都在面臨芯片供應不足的情況,而現在仍然存在供應限制的市場已經不到19%。
面對這一情況,有多家半導體廠商如英特爾、英偉達已經提出相關警告。英特爾首席財務官DavidZinsner在6月份表示,下半年市場前景將有更多雜音,并且英特爾已經在6月份暫停PC芯片部門的招聘,并采取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同時受到加密貨幣與游戲需求減弱的影響,英偉達也在縮減人力招聘。
與此同時,從芯片進口來看,中國海關數據顯示5月份芯片進口量下滑了8.7%,已經是中國連續6個月芯片進口量下滑,前五個月芯片進口量降低10.9%。要知道中國在2021年采購超過4000億美元的芯片,占全球芯片市場份額超60%,如今需求顯著下滑,對全球芯片市場而言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汽車、工控成救命稻草,但難以挽回大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消費類芯片已經進入到去庫存周期中,但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讓多種汽車芯片仍處于緊缺的狀態。如一些車用功率芯片、車用MCU產品等仍然供需較為緊張,一些IDM廠甚至增加了車規級芯片制造或封裝產線。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如今許多通用型MCU價格正在快速回落,比如STM32F030系列、STM32F103系列、STM8S003系列等均開始出現平穩降價,其中STM32F103C8T66甚至從3月份的70元降至了30元左右,STM32F103RCT6也從一季度的百元高位跌回2位數價格。
如TI的通用消費類電源管理芯片TPS61021,價格已經從去年的45元最高點跌至當前的3元左右。ADI的AD8606ARZ價格一度上漲至80元,如今回落至50元左右。
但服務器、車用及工控市場芯片需求強勁,如汽車降壓轉換器TPS54260QDGQRQ1,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10美元左右。ADI的汽車模擬芯片AD8657ARMZ-R7也維持在280元的高位。
同時,市場有傳言稱,NXP將從7月份起全線漲價15%左右,原因在于部分汽車和工業缺口突出。而安森美的車用IGBT已經暫停接單,供需缺口已達50%以上,MOSFET產品交期普遍在50周以上,車用MOS如NVMFS5C450NAFT1G更是一直處于120元的高位。
上文已經提到,MorganStanley的報告顯示,當前仍然存在供應限制的市場已經不到19%,而這些市場主要就集中在汽車、工業、服務器等場景當中。
但這些行業的需求上升很難覆蓋消費電子類需求的下降,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消費類電子市場遠遠大于汽車市場。據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達到72359億元,預計2022年將增長至75415億元。中國消費電子市場受到疫情影響,在2020年為17347億元,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649億元,同比增長3%。
而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盡管在近年來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20年便達到8000億元左右,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至10000億元,但相比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并不算大。
如今消費電子市場疲軟,需求下降,意味著哪怕汽車市場增長速度是消費類電子下滑的2倍,整個市場也僅僅只是保持不變。一旦市場增長態勢放緩,甚至停止增長或者負增長,過去許多埋藏的雷可能就要到爆炸的邊緣。
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巨雷
過去幾年,半導體市場需求旺盛,也催生了大量新興的半導體公司,同時下游廠商為了避免自己也遭遇到華為、中興同樣的事,同時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物流問題,在這幾年期間開始超額下單。
超額下單的后果是庫存的不斷升高,不過在過去幾年,由于市場中一直處于芯片緊缺的氛圍中,因此即便庫存高企,也不會感到擔憂。不過一旦這種趨勢轉變,高漲的庫存將成為企業沉重的負資產。
上文已經提到,如手機元器件中的射頻芯片已經出現顯著庫存,預計射頻芯片庫存可供未來6-9個月的需求,就是此前重復下單推高庫存的后果。
要知道通常而言,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庫存最好保持在3個月左右,因為對于消費電子產品而言,3個月是其售賣的紅利期,一旦過了這個時間,產品需求會明顯下降。但受到此前芯片緊缺的影響,不少終端廠商以及中間的分銷商、現貨商都突破了這個警戒線。
如今消費類電子需求下滑,讓市場中的相關芯片價格也開始回落。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通用型MCU價格只是較最高的有所下降,但仍然比原來的售價要高得多,如STM32F103C8T66只是降至30元,而原價不過只要3元。證明市場中還有許多人在持貨觀望,同時市場情緒仍未統一,一旦所有人都選擇拋貨離場,市場將陷入一片血海,而這個雷何時爆尚未可知,但距離不會太久。
另一個隱患在于原廠與分銷商的關系在這幾年已經有所改變,從TI帶頭直銷開始,也有不少原廠嘗試自己直接對接客戶,甚至在芯片緊缺的時間,不少客戶直接登門拜訪芯片原廠,整個供應鏈體系開始陷入混亂的狀態。
一個最大的改變是,過去原廠與代理商或分銷商對接,代理商們是先付賬、后拿貨的模式。但終端廠商通常是先拿貨、后付賬的模式,如果沒有中間商的存在,原廠與終端廠商就只能看誰強勢,就按照誰的模式來。
過去芯片緊缺,大多就按照先付賬、后拿貨的模式來做,并且還會加價購買,如今需求下降,終端廠商很顯然不會愿意這么做了。并且消費電子類元器件產品周期在3個月,但終端廠商并不會一次性購買3個月的產品,而原廠也不可能一次性生產3個月的貨,這種矛盾需要中間商去協調。如果是汽車電子類產品,賬期甚至可能達到9個月之久。
要知道在過去,許多原廠的客戶就是分銷商,這也讓其資金流非常健康。但這也意味著,一旦需求下滑,原廠從先付賬、后拿貨的方式,轉變到先拿貨、后付賬的模式,可能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研發投入更是會受到一定影響,嚴重情況下原廠甚至可能無法繼續運營下去。
小結
如今整個半導體市場已經逐漸從火熱開始慢慢冷卻了下來,許多在這段時間被延長的問題也開始逐漸被暴露。包括市場中庫存過高、原廠與終端客戶直接對接等,這些風險值得注意。畢竟一旦從高位跌落下來,并不表示只回到原位而已,而是會跌至地下,摔得更慘,因為市場向來都是彈性的。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14瀏覽量
423152 -
分銷商
+關注
關注
0文章
53瀏覽量
23919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71瀏覽量
388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