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便攜式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存儲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開發高能量、長壽命的可充電電池。鋰金屬因其高的理論質量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的電化學電位 (?3.04 V vs.標準氫電極)被認為是下一代儲能系統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然而,鋰金屬負極的電化學不穩定性和無主體性使其在電鍍/剝離過程中遭受不可控的枝晶生長和體積膨脹問題,從而導致電解質的消耗和內部短路,進而阻礙鋰金屬負極(LMA)的實際應用。
02
成果展示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諶偉民副教授,喻發全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王亮助理研究員(共同通訊)等人通過熱擴散法在三維碳基鋰金屬負極上原位制備了Li3N濃度梯度界面保護層(CC/Li/Li3N),用于實現高穩定性鋰金屬電池。根據密度泛函理論計算(DFT),Li3N層上的Li+擴散勢壘相較于純鋰低近20倍,可加速Li+在電極/電解質界面上的擴散。原位光學顯微鏡觀察進一步證實了Li3N能夠有效促進Li+通過電極/電解質界面,并在高電流密度下實現均勻的鋰沉積。CC/Li/Li3N負極在與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兼容時都表現出良好的循環性能, 證明了CC/Li/Li3N擁有良好的商業實用性。
03
圖文導讀
在本工作中,作者使用簡單的熱縮聚法在碳纖維表面均勻生長g-C3N4(CC@ g-C3N4)。SEM和TEM圖顯示,g-C3N4均勻地包覆在碳纖維的表面,厚度約為86.8 nm。然后,通過熔融法將金屬鋰注入三維碳骨架,g-C3N4自發與鋰金屬反應形成Li3N。在高溫靜置過程中,所獲得的Li3N逐漸擴散并向上遷移,最終在電極中形成Li3N濃度梯度。對CC/Li和CC/Li/Li3N電極的截面N元素分布進行測試,發現CC/Li/Li3N電極中的N元素主要分布在上表面的10 μm內,即再次證實了在高溫靜置期間Li3N能夠自發向上擴散和遷移。
圖1. (a)CC@g-C3N4及CC/Li/Li3N的制備過程示意圖;(b)CC@g-C3N4的SEM圖像;(c)CC@g-C3N4的TEM圖像;(d)CC/Li/Li3N的SEM圖;(e-g)CC/Li和CC/Li/Li3N的截面N元素分布結果。
通過XRD和XPS測試探討了CC/Li/Li3N的表面化學變化。DFT計算結果表明Li+在Li3N表面的遷移能壘僅0.011 eV(Li top to Li top)和0.077 eV(N top to N top)。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原位形成的Li3N可以有效地促進Li+的傳輸,并形成均勻且快速的鋰離子流。
圖2. (a)CC, CC/Li及CC/Li/Li3N的XRD譜圖;(b和c)CC@g-C3N4和CC/Li/Li3N的高分辨率XPS光譜圖;(d-h)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結果。
為了探索鋰金屬負極的沉積/剝離動力學,在電流密度為2 mA cm?2的條件下,將所有樣品在對稱電池中進行測試。經過對比,CC/Li/Li3N的性能較好,經過1000小時的鋰沉積/剝離后,過電位約為80 mV,這是由于表面的Li3N具有良好的離子導電性,實現了Li+的快速遷移和沉積。CC/Li/Li3N的界面阻抗在第一次循環后為52.8 Ω,即使在100次循環后,阻抗仍保持9.1 Ω,表明負極表面的富含Li3N人工SEI穩定且完整。為了進一步研究CC/Li/Li3N電化學性能優異的機理,通過SEM分析了CC/Li/Li3N在經過重復循環后的形態和結構穩定性特征,CC/Li/Li3N電極的穩定形態可歸因于梯度Li3N的保護作用,這有效促進SEI膜下方的Li沉積并抑制Li枝晶的生長。
圖3.(a?d)當電流密度為2 mA cm?2時,含有純鋰、CC/Li及CC/Li/Li3N電極的對稱電池的電壓-時間分布和Nuquist圖;(e和f)純鋰、(g和h)CC/Li及(i和j)CC/Li/Li3N電極在2 mA cm?2、2 mAh cm?2電流密度下循環100次后的形貌圖。
為了進一步評估CC/Li/Li3N電極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通過全電池測試探索了其電化學性能。CC/Li/Li3N||LFP全電池在液態電解質中顯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并且在固態電池中經過100次循環后顯示出96.7%的高容量保持率。
圖4. (a)純Li及CC/Li/Li3N對稱電池的Tafel曲線和交換電流密度的計算結果;(b)掃描速度為0.1 mV s?1的全電池循環伏安曲線;(c)GITT曲線和CC/Li/Li3N的鋰擴散系數的結算結果;(d和e)純Li及CC/Li/Li3N與LFP匹配在0.2 C?5 C的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循環性能圖對比;(f)CC/Li/Li3N‖LLZO‖LFP在0.1 C條件下的循環性能圖。
在20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使用了原位光學顯微鏡觀察進一步可視化和比較了純Li與CC/Li/Li3N電極上的Li沉積形態。電沉積2分鐘后,在純鋰電極的表面上產生許多隨機分布的Li突起物。由于初始鋰成核的不均勻性,在隨后的過程中形成大量枝晶,最終形成多孔疏松的表面層。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CC/Li/Li3N電極在整個沉積過程中表面致密而穩定,并且在表面上未發現明顯的Li枝晶。這些比較結果再次證明了梯度Li3N對于穩定電極/電解質界面和調節Li沉積行為的優勢。
圖5. (a和b)Li+在Li || LFP 和CC/Li/Li3N || LFP中的沉積行為示意圖;(c和d)在電流密度為20 mA cm?2的條件下,用光學顯微鏡原位觀察Li在純鋰電極和CC/Li/Li3N電極上的沉積過程。
04
小結
在這項工作中,通過Li3N在CC/Li基體中的擴散和遷移,開發了具有梯度Li3N結構的三維鋰負極,用于高穩定和無枝晶的鋰金屬負極。DFT結果表明Li3N具有非常低的Li+擴散勢壘。因此,富含Li3N的致密的人工SEI膜可以提供連續的界面保護,并保證快速的Li+流穿過負極/電解質界面。具有均勻分布的Li3N的鋰負極基體可以降低局部電流密度并促進無枝晶的Li沉積。此外,負極的3D框架可以有效緩解循環過程中的無限體積膨脹。得益于梯度Li3N和3D結構的協同效應,獲得的CC/Li/Li3N負極可以提供超過1000小時的穩定的鋰電鍍/剝離。當與LiFePO4正極結合時,在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中都可以實現優異的循環性能。我們相信,這種梯度結構負極的設計為未來高安全性、高容量鋰金屬電池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策略。
-
電極
+關注
關注
5文章
819瀏覽量
27233 -
電解質
+關注
關注
6文章
814瀏覽量
20070 -
清潔能源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0瀏覽量
18046
原文標題:原位生成梯度分布的Li3N促進碳基鋰金屬負極實現優異的循環穩定性
文章出處:【微信號: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眾號:鋰電聯盟會長】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