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背后的概念是,讓數據本身依托于開放的數學算法與協議,不依賴于機構甚至個人。建于Web 3.0的應用程式稱為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強調網路開放而且分散地安全。
對用家來說,Web 3.0的體驗可能和Web 2.0分別不算太大,而差異在于使用者或創作者能對自己貢獻的內容保有所有權,還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回報。私隱方面,用戶能清楚知道這些數據的用途,并且具有決策權。
要比較網路時代進程,以下表格列出Web 3.0、Web 2.0、Web 1.0的分別:
圖片
Web 3.0特色是什么?
設立了三個相關投資基金的a16z(Andreessen Horowitz)把Web 3.0定義為「一組科技,涵蓋數碼資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區塊鏈、代幣和分散式自治組織(DAO)。」;區塊鏈以太坊(Ethereum)則指:「Web 3.0是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這些應用允許任何人參與而不會出賣用戶個人數據。」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多年前出席南韓數位論壇(Seoul Digital Forum),甚至把Cloud Computing定性為Web 3.0。
投資網站Investopedia指出,Web 3.0目前為止仍未有標準定義,卻有一些明顯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信任化與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1.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是Web 3.0的核心原則。信息不再只在固定位置,而是分散儲存。沒有了中心控制點,等如刪除了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商(Intermediate Trader),用戶數據將不再受Meta(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巨企控制,可以可降低公司或政府的審查風險、拒絕服務(DoS)攻擊的有效性,確保個體用戶的私隱資料甚至保留所有權。
2.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
去中心化這個原則,由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去實踐。Web 3.0中的「去信任化」,即是網絡允許參與者直接交流互動而無需通過受信任的中介;「無權限化」意味著任何人不用經過管理機構授權的情況下參與。因此,Web 3.0應用程序將運行在區塊鏈或分散的點對點網絡或其組合上——這種分散的應用程序又被稱為DApp。
3.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在Web 3.0中,通過Semantic Web(語意網)的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計算機將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信息。Web 3.0更會使用機器學習,透過數據和演算法來模仿人類的學習方式,并且愈漸準確。這些功能不僅限于現時互聯網上的行為定向廣告(Behavior Targeting Advertising),未來更有助應用于藥物設計、材料開發、氣候建模等不同領域。
4.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借助Web 3.0,信息和內容變得更加互聯和無處不在。不同應用程序分析更多的信息和數據,并且愈來愈多日常設備和產品連接到網絡。
資料使用的實際層面上,預期未來因為Web 3.0出現而有重大改變。紐約大學未來網路教授Mat Dryhurst表示,過去因為每個社群、網路平臺政策的不同,形成資料的「walled garden」(高墻花園),令用戶雖然擁有自身數據資料,卻無法完全隨心所欲轉移、掌握和運用。當未來資料可以放在區塊鏈上,用戶就可真正擁有,并帶同這些個人資料到任何網站。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Web3.0
+關注
關注
0文章
51瀏覽量
96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