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劉靜)近日,寧夏巨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IPO上市申請正式獲北交所受理。
本次IPO,巨能機器人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2000萬股,募集大約2.11億元資金,投建“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及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等。
巨能機器人成立于2008年,創始人是機床行業的牛人孫文靖,其曾聯手國際機床行業的巨頭——日本山崎馬扎克在中國建立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創下5年時間超越美國工廠10年銷售2000臺機床的佳績。而巨能機器人是孫文靖在離開小巨人后創立的第一個公司,其親自組建了機器人金屬加工自動化專業化團隊,2012年團隊自主研發的“GS門式工業機器人”產品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并摘得了國內行業最高獎——“春燕獎”,打破了工業機器人技術的國外壟斷。
目前孫文靖直接持有巨能機器人25.15%的股份,并通過寧夏春雨、寧夏夏花、寧夏秋實、寧夏冬雪間接控制了巨能機器人6.4979%股份對應的表決權。此外,孫文靖還擔任巨能機器人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毛利率領先同行企業,九成收入來源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
招股書顯示,2021年巨能機器人營收突破2億大關,創歷史新高。2020年、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10.14%、37.5%,2019年至2021年年復合增長率為23.06%,從增長速度和年復合增長率的情況看,巨能機器人在營收上增長并沒有很快,而是處于平穩持續增長的趨勢中。
在營收規模上,巨能機器人與先惠技術、瑞松科技、信邦智能、克來機電、科大智能等同行企業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科大智能收入規模最大,先惠技術和瑞松科技在2020年上市后收入增長快速,而巨能機器人在可比產品收入上唯一超過的一家企業是江蘇北人。
不過在營收低速增長的2020年,巨能機器人的凈利卻表現出高速增長,較2019年翻倍2.05倍。但到2021年后,巨能機器人的凈利增速再次大幅下滑,僅比2020年增加了53.31元,創下歷年來新低的凈利增速。
在毛利率方面,巨能機器人始終保持在高位,據了解2019年-2022年H1行業平均毛利率為28.72%、24.45%、22.01%、18.23%,而同期巨能機器人的毛利率較行業平均值分別高出9.63個百分點、12.46個百分點、18.17個百分點、10.4個百分點,同時巨能機器人的毛利率也超過信邦智能、瑞松科技、江蘇北人、克來機電、先惠技術、科大智能,表現較強的盈利能力。對于毛利率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巨能機器人表示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分別為定制化差異、具有較強的研發設計能力、專注于優質客戶資源。
在研發方面,2019年-2022年上半年巨能機器人分別將5.78%、4.85%、4.86%、3.27%的營業收入投入研發,各期具體研發金額分別為 796.28萬元、738.65萬元、1017.62萬元、462.56萬元。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巨能機器人研發投入構成中的直接人工費用占比超9成研發資金。即便如此,巨能機器人的研發團隊規模也僅59人,而先惠技術、科大智能的研發團隊規模早已高達七八百人。
在研發投入上,巨能機器人同行企業相比略顯不足。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巨能機器人研發人員數量雖少,但專利技術數量上卻排名前列,反超已上市的先惠技術、信邦智能和江蘇北人。據悉,巨能機器人的研發團隊大部分在日本大廠學習過,在高端產品集成應用和二次開發上擁有較強的技術和經驗。
目前巨能機器人九成營收來源于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業務,具體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87%、93.75%、92.02%、90.45%。
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作為構建自動化、智能化工廠或車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和實現現代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關鍵。巨能機器人通過對各類桁架機器人的設計、關節機器人的二次開發、手爪單元、2D或3D視覺設備等功能性設備的綜合運用,實現由設備替代人工完成各類零部件的位置轉移、視覺檢測、機床服務、拆碼垛、打磨、去毛刺等工作,提高零部件加工的效率和質量。
目前巨能機器人已累計向客戶成功交付了1500余條自動化生產線,服務客戶包括陜西漢德車橋、陜西法士特集團、比亞迪、東風本田、廣汽、一汽、廣東鴻圖、文燦股份、隆基機械、精鍛科技、科華控股、天潤工業、威孚高科、湘電股份等多家企業。
募資2.11億元,擴張產能以及升級技術
在巨能機器人的募投項目中,2.11億元募資主要投向的是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從其營業收入占比來看,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線占據大頭,是巨能機器人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而報告期內,發行人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的產量僅分別為135條、111條、109條、88條。
但是近年來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引領以及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應用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產業發展升級過程中對于自動化、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行業帶來了更大的市場需求。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工業機器人總安裝量的一半,全年安裝量達24.33萬臺,同比增長44%。而2022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出貨量達13.1萬臺,消費電子行業降溫下,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最火爆的兩大行業。持續旺盛的工業機器人需求,對巨能機器人的交付能力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
為了改善現有經營場地不足及生產線布局局限性問題,提高公司的交付能力,巨能機器人投入1.28億元在蕪湖市鳩江經濟開發區建立新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生產基地。同時為了進一步彌補技術研發上的短板,巨能機器人投入三千多萬建立研發中心,開展“零件自動清洗干燥裝置”、“在線自動測量及補償裝置”及“自動化裝配生產線”等多個專業方向的課題研究。
未來,如果巨能機器人在北交所成功闖關上市,募集資金投入產能擴張和技術升級項目,有望解決目前巨能機器人存在的發展瓶頸,讓企業業績進一步提速增長。
本次IPO,巨能機器人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2000萬股,募集大約2.11億元資金,投建“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及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等。
巨能機器人成立于2008年,創始人是機床行業的牛人孫文靖,其曾聯手國際機床行業的巨頭——日本山崎馬扎克在中國建立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創下5年時間超越美國工廠10年銷售2000臺機床的佳績。而巨能機器人是孫文靖在離開小巨人后創立的第一個公司,其親自組建了機器人金屬加工自動化專業化團隊,2012年團隊自主研發的“GS門式工業機器人”產品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并摘得了國內行業最高獎——“春燕獎”,打破了工業機器人技術的國外壟斷。
目前孫文靖直接持有巨能機器人25.15%的股份,并通過寧夏春雨、寧夏夏花、寧夏秋實、寧夏冬雪間接控制了巨能機器人6.4979%股份對應的表決權。此外,孫文靖還擔任巨能機器人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毛利率領先同行企業,九成收入來源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
招股書顯示,2021年巨能機器人營收突破2億大關,創歷史新高。2020年、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10.14%、37.5%,2019年至2021年年復合增長率為23.06%,從增長速度和年復合增長率的情況看,巨能機器人在營收上增長并沒有很快,而是處于平穩持續增長的趨勢中。
在營收規模上,巨能機器人與先惠技術、瑞松科技、信邦智能、克來機電、科大智能等同行企業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科大智能收入規模最大,先惠技術和瑞松科技在2020年上市后收入增長快速,而巨能機器人在可比產品收入上唯一超過的一家企業是江蘇北人。
不過在營收低速增長的2020年,巨能機器人的凈利卻表現出高速增長,較2019年翻倍2.05倍。但到2021年后,巨能機器人的凈利增速再次大幅下滑,僅比2020年增加了53.31元,創下歷年來新低的凈利增速。
在毛利率方面,巨能機器人始終保持在高位,據了解2019年-2022年H1行業平均毛利率為28.72%、24.45%、22.01%、18.23%,而同期巨能機器人的毛利率較行業平均值分別高出9.63個百分點、12.46個百分點、18.17個百分點、10.4個百分點,同時巨能機器人的毛利率也超過信邦智能、瑞松科技、江蘇北人、克來機電、先惠技術、科大智能,表現較強的盈利能力。對于毛利率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巨能機器人表示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分別為定制化差異、具有較強的研發設計能力、專注于優質客戶資源。
在研發方面,2019年-2022年上半年巨能機器人分別將5.78%、4.85%、4.86%、3.27%的營業收入投入研發,各期具體研發金額分別為 796.28萬元、738.65萬元、1017.62萬元、462.56萬元。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巨能機器人研發投入構成中的直接人工費用占比超9成研發資金。即便如此,巨能機器人的研發團隊規模也僅59人,而先惠技術、科大智能的研發團隊規模早已高達七八百人。
在研發投入上,巨能機器人同行企業相比略顯不足。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巨能機器人研發人員數量雖少,但專利技術數量上卻排名前列,反超已上市的先惠技術、信邦智能和江蘇北人。據悉,巨能機器人的研發團隊大部分在日本大廠學習過,在高端產品集成應用和二次開發上擁有較強的技術和經驗。
目前巨能機器人九成營收來源于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業務,具體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87%、93.75%、92.02%、90.45%。
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作為構建自動化、智能化工廠或車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和實現現代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關鍵。巨能機器人通過對各類桁架機器人的設計、關節機器人的二次開發、手爪單元、2D或3D視覺設備等功能性設備的綜合運用,實現由設備替代人工完成各類零部件的位置轉移、視覺檢測、機床服務、拆碼垛、打磨、去毛刺等工作,提高零部件加工的效率和質量。
目前巨能機器人已累計向客戶成功交付了1500余條自動化生產線,服務客戶包括陜西漢德車橋、陜西法士特集團、比亞迪、東風本田、廣汽、一汽、廣東鴻圖、文燦股份、隆基機械、精鍛科技、科華控股、天潤工業、威孚高科、湘電股份等多家企業。
募資2.11億元,擴張產能以及升級技術
在巨能機器人的募投項目中,2.11億元募資主要投向的是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從其營業收入占比來看,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線占據大頭,是巨能機器人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而報告期內,發行人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的產量僅分別為135條、111條、109條、88條。
但是近年來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引領以及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應用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產業發展升級過程中對于自動化、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行業帶來了更大的市場需求。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工業機器人總安裝量的一半,全年安裝量達24.33萬臺,同比增長44%。而2022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出貨量達13.1萬臺,消費電子行業降溫下,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最火爆的兩大行業。持續旺盛的工業機器人需求,對巨能機器人的交付能力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
為了改善現有經營場地不足及生產線布局局限性問題,提高公司的交付能力,巨能機器人投入1.28億元在蕪湖市鳩江經濟開發區建立新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生產基地。同時為了進一步彌補技術研發上的短板,巨能機器人投入三千多萬建立研發中心,開展“零件自動清洗干燥裝置”、“在線自動測量及補償裝置”及“自動化裝配生產線”等多個專業方向的課題研究。
未來,如果巨能機器人在北交所成功闖關上市,募集資金投入產能擴張和技術升級項目,有望解決目前巨能機器人存在的發展瓶頸,讓企業業績進一步提速增長。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智駕科技企業地平線登陸港交所
近日,智駕科技企業地平線(地平線機器人-W,股票代碼:9660.HK)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募資總額高達54.07
探尋芯片行業的未來:產能提升與毛利率增長的雙贏之道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芯片作為現代工業的核心組件,其產能和毛利率問題日益凸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芯片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芯片產能和
毛利率下滑,芯片企業如何逆風翻盤?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芯片作為現代工業的核心組件,其產能和毛利率問題日益凸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芯片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芯片產能和
美的集團再沖港股IPO!2023年機器人收入超330億,募資擴張海外業務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劉靜)近日,美的集團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美的集團早在2013年就在深交所上市了,2023年開始第一次
云從科技2023營收增長近2成 毛利率提升至52.29%
發布了2023年年報;根據云從科技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云從科技營收6.29億,同比增長19.33%;整體毛利率較穩步提高,由2022年的34.37%提升至52.29%。 此外,云從科技年報數據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
暢想高科終止北交所IPO,原擬募資2.22億元
北交所近日發布消息,宣布終止對鄭州暢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審核。暢想高科,一家專注于軟件開發與信息
長步道北交所啟動上市輔導
證監會近日披露了湖南長步道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步道)的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報告,標志著這家國內工業鏡頭領域的領先企業正式開啟了
盛美上海2023年業績報告:營業收入增35.34%,毛利率達48.6%
具體分品類看,清洗設備貢獻營收26.14億元,同比微增25.79%,毛利率較去年的48.62%有所提升至48.62%;其他半導體設備9.4億元營收,同比暴漲81.57%,毛利率則保持平
英偉達再次創紀錄:毛利率飆升、利潤暴漲
在半導體行業中,英偉達的毛利率僅次于Arm的93%,高于競爭對手AMD(40%)和英特爾(46%)。分析師指出,英偉達產品復雜且需求強勁,毛利率優勢體現了其定價權和穩固地位。
華鵬精機啟動上市輔導,擬沖刺北交所
山東華鵬精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鵬精機”)與東方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簽署北交所上市輔導協議,并向山東證監局提交輔導備案。此舉標志著華鵬精機正式向北京證券交易
光伏行業再添新軍,興洋科技沖刺北交所IPO
近日,內蒙古興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洋科技”)向北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籌集資金高達14.53億元,成為目前北
鴻普森北交所IPO問詢!上半年營收不到億元,募資1.27億研發智慧城市AI技術
。 本次北交所IPO,鴻普森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不超過900萬股人民幣普通股股票,募集約12.67億元資金,投入智慧城市領域AI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