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導讀
CO2的回收及轉化利用亟需進一步研究和發展,形成一個可持續的人工碳循環系統,服務于我國“30-60雙碳”目標。大規模CO2電催化還原技術(CO2RR)將CO2轉化升級為高附加值的碳基化學品和燃料,同時耦合間歇性的風能或太陽能,可以實現新能源的調峰和長期儲存。
近年來,電催化材料在催化劑活性和選擇性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流動電解池結構和電極構筑的創新設計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工業級別的CO2RR電解池需要同時改善反應動力學和物質/電子的傳遞轉移,利用大電流密度(>1 A/cm2)來降低運營成本,構筑大面積電極(>100 cm2)來減少固定投資。但是直至目前,這些研究挑戰為進一步提升產物收率設置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邊界,成為了商業化的瓶頸。
02 成果背景
針對上述問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陳忠偉院士、余愛萍教授和華南師范大學王新教授在電催化流動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提出了一種用于電催化CO2催化轉化的新型流動電解池,利用CO2飽和的全液相陰極液對流流經多孔電極,原位生成氣液固三相界面,減薄傳質邊界層,同時提升碳源、電子、質子和產物的傳遞轉移,實現了超高產物收率,構筑了商業應用和基礎研究之間的橋梁,為大型電化學轉化裝置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03 關鍵創新
(1)提出了一種新型流動電解池,利用CO2飽和的全液相陰極液對流流經過多孔電極,原位生成CO2(g)-液體-催化劑三相界面,降低傳質邊界層厚度到1.5 μm 以下;
(2)放大組裝了4×100 cm2的商用電堆,CO產率可達90.6 ± 4.0 L/h,而且這種氣體原位出溶電解池成功拓展到銅基陰極,并高效合成C2+產物。
04 核心內容解讀
圖1. CEPP 傳遞轉移,不同的CO2RR電解池和動態三相界面的概念。(a)CEPP在催化表面附近不同長度尺度上的協同轉移。(b)具有不同CO2供應的不同電解槽的最大電流密度。典型GDEA電池(c)和GDEM電池(d)的示意圖。(e)FTDT池的圖示,用于泵送CO2飽和的陰極電解液通過多孔電極,CO2從E1和E2的動態平衡中脫溶。CEM,陽離子交換膜;GDL,氣體擴散層。@ Nature
理想的電極結構需要平衡反應物進料、反應動力學和產物排出等因素。具體而言,這些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CEPP 傳遞轉移的共同提升(圖1a-b)。一般地,利用氣體擴散電極(GDE)可以提高電解槽中CO2與催化劑的可利用性。如圖1c所示,盡管三相界面獲得了巨大的提高,有效地增大了裝置的最大電流密度,但反應物CO2會與堿性電解液發生反應、生成碳酸氫鹽和碳酸鹽,形成沉淀。
另一種類型的GDE電解裝置,如圖1d所示,在氣體入口處對CO2進行加濕,并與其他膜電極組件構成電解裝置。這樣的結構有利于提高穩定性,但由于離子電導率降低、質子可用性降低,使得裝置的電解電流仍然較低。
本文提出了一種電解模型(圖1e),通過使用泵來輸送CO2飽和的水系電解液到多孔電極上,從而同時增強物質的轉移效率。由于局部壓力降低的顯著影響,當流體被迫在多孔電極內流動時,氣態CO2(g)的出溶發生,從而導致了三相界面的原位形成。隨著反應的進行,這種三相界面會動態再生。
這種具有流動誘導動態三相界面的CO2RR電解槽,稱為FTDT電解槽。由于擴散層厚度減少了十倍,極大消除了物質輸運的限制。
圖2.CO2原位出溶電解池的結構和機理。(a)FTDT電池的示意圖。(b)CFs內氣態CO2和產品脫溶導致氣泡形成過程的照片。(c)來自基于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顯微斷層攝影的CFs的內部尺寸。(d)CFs孔喉和孔體中模擬的CO2(g)體積分數。(e)模擬δDL和不同類型CO2RR電池的部分電流密度對CO產生的依賴性。(f)模擬了擴散層中CO2的濃度分布。@ Nature
為了進一步加快CO2的充分提取,局部壓力降低,推進CO2(aq)→CO2(g)和HCO3-(aq)→CO2(aq)的平衡方向,促進CO2的溶出。CO2(g)的出溶發生在多孔電極內,如在FTDT電解槽中觀察到的CO2氣泡所示(圖2a-b)。建立了基于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微斷層掃描來模擬CO2的出溶(圖2c-d)。
CO2的體積分數隨流體通過多孔CF層的次數增加而增大。因此,壓力的降低導致溶解度的降低和CO2的出溶。各種電解槽的δDL通過擴散/傳輸模型進行量化, FTDT池的δDL可以低于1.5微米,擴散層更薄,來自本體溶液的擴散梯度更小(圖2e-f)。
圖3.流動結構的影響(a)流過式和流通式結構中擴散層的圖示。流過式(b)和流通式(c)結構中電極附近模擬pH值的2D分布。b和c中的pH鍵和比例尺是一樣的。(d)虛線框所示區域的模擬物種流動方向。(e)擴散層中的模擬物種分布。@ Nature
采用二維(2D)反應/擴散模型來模擬流經結構電極表面周圍的局部微環境(圖3a)。在陰極反應中,OH-離子在電極上產生,由于離子的輸運有限,緩沖反應不足,無法完全平衡,導致電極/電解質界面附近的pH值局部升高(圖3b-d)。薄的擴散層可通過降低濃度梯度來加速緩沖反應,并將局部pH值維持在9左右,從而解決了pH升高的問題,并有助于CO2的還原。
模擬的物種擴散方向和擴散層分布如圖3e所示。碳酸氫鹽是優勢物種,在接近催化劑表面時顯著下降,歸因于緩沖反應和CO2RR。
圖4. 電解槽的優化。(a)EA為100 cm2的FTDT電池的照片。(b) AgK邊的傅里葉變換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c-d)陰極厚度和配置對1 cm2FTDT電池中的電流密度和FECO的影響。@ Nature
這種水相流動結構也可以通過催化劑前驅體的強制對流進行原位電沉積,來實現徹底的催化劑涂覆(圖4a)。通過Ag納米粒子(NPs)的原位電沉積和隨后的l-半胱氨酸配體修飾,在CFs上生長陰極催化劑,記為Ag-TE和Ag-TEL。傅立葉變換(FT)擴展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支持來自Ag-TEL配體的結構修飾(圖4b)。
在催化劑和系統優化之后,組裝了具有三個典型電極面積(EAs)的FTDT電池。最優的組合是具有兩層親水CFs和一層HVL的陰極提供了最高的生產率(圖4c,d),歸因于足夠的活性位點和低歐姆損耗的平衡。
圖 5.FTDT電池的性能。(a-b)電流密度和FECO在一系列電勢下,本工作中組裝的不同電池與標準氫電極(SHE)的比較。(c) EA = 4和100 cm2(d)。(e)具有不同EAs的FTDT電池的能量效率。@ Nature
本研究使用Ag-TEL催化劑組裝了5種具有1 cm2電極的電解槽。可以觀察到,FTDT電解槽不僅具有明顯更高的電流密度,而且在更寬的電位窗口具有更高的FECO(圖5a-b)。這表明Ag-TEL催化劑在FTDT電解槽中促進了CEPP的輸運和反應動力學。圖5c-d顯示了一個FTDT電池,在全電池電壓(Ecell)為3.5 V時,電流密度為1.78 A·cm–2,FECO為92.0±3.0%。
流通式結構也有助于延長反應物-催化劑的界面,并消除伴隨的流通結構中催化劑不能充分利用的停滯區。電解液被泵送并強制通過電極的深度,這有助于同時進行有效的CEPP轉移,從而導致能量效率(EE)超過40%,在電流密度為1A cm–2的1 cm2FTDT電解槽中,溶解的CO2陰極電解液的碳轉化效率約為10%(圖5e)。
圖 6.該新型電解裝置與以往報道的電解裝置進行性能比較。(a)不同EAs下的CO產率。(b–d)具有不同EAs的各種類型電解槽中CO (Jtot,CO)的部分電流。(e)在不同電池電壓下對1 cm2和100 cm2FTDT電池的電極穩定性測試。@ Nature
使用配體修飾的Ag陰極和NF陽極,具有10 × 10 cm2商業電極尺寸的按比例放大的FTDT電池在4.0 V的Ecell下實現了具有成本競爭力的CO2到CO的轉化,具有33.3 l h–1的優異CO (YCO)產率(圖6a)。與在具有不同EAs的各種類型流通池中使用最新催化劑時的性能進行了比較,FTDT電池的優越性能可歸因于具有緊湊組件的薄擴散層和流通誘導的動態TPB,以及通過原位電沉積將配體改性的Ag催化劑涂覆到3D CFs上,并均勻分布在整個CF基底上(圖6 b–d)。1 cm2FTDT電池中的Ag-TEL電極顯示出超過210小時的穩定性,電流密度為1.75±0.10 A·cm-2,在3.5 V的Ecell下FECO為92.1±2.6%(圖6e)。
圖 7.碳酸氫鹽在CO2供應和運輸中的作用。(a)由于快速溶劑化和緩沖反應,CO2RR過程中的碳循環圖解。(b)使用0.1 M H13CO3-溶液作為電解質,通過兩步測量,從產生的氣態CO和殘余CO2中獲得DEMS信號。(c) 定制的AFB池中的原位拉曼光譜。@ Nature
假設FTDT電池充分利用了含水電解質中的平衡HCO3-(水溶液)CO2(水溶液)和CO2(水溶液)CO2(g) (圖7a)。準原位微分電化學質譜法(DEMS)采用同位素標記的測量來確認這些快速平衡(圖7b)。在施加或不施加電勢的情況下,液體池中存在兩條CO2轉移路徑,如圖7a所示:入口12CO2(g) → 12CO2(aq)和13 HCO3-→13CO2。因此,HCO3-通過快速緩沖反應充當CO2分子的關鍵轉運體。
圖7c中通過定制的AFB池中的原位拉曼光譜表征進一步描述了HCO3-的作用。催化表面上的HCO3-與偏壓高度相關,該偏壓與CO2到CO轉化的選擇性直接相關。隨著偏置電位變得更負(相對于可逆氫電極(RHE)為1.0 V),HCO3-中的C–O鍵峰逐漸降低,同時FECO下降。
圖 8.對裝置進行放大,并使用Cu材料來大規模電解CO2制取C2+產物。(a)帶有四個模塊化單元的100 cm2FTDT電池組的照片。(b)在14 V電池堆電壓下,在100 cm2FTDT電池堆測試中Ag-TEL電極的總電流和選擇性分布。(c)在1 cm2的FTDT池中用Cu-TE電極檢測產物的FE。(d) 在1 cm2的FTDT電池中使用Cu-TE在3.1 V全電池電壓下通過C2+產品的電流密度和FE進行穩定性測試。@ Nature
流通誘導的動態TPB的概念也可以容易地集成到電池堆中。在這方面,組裝了具有四個模塊化單元的按比例放大的4×100 cm2電解槽堆(圖8a)。在14 V的電池堆電壓下,總電流為59.0±2.6a,為了與單個模塊化單元相比較,這轉化為3.5 V的電池電壓(圖8b)。
一氧化碳產量在最初的120分鐘內保持在90L·h-1左右,在第三個小時內保持在70.6L·h-1以上。這樣的生產率打破了工業CO2升級的界限。在3.1 V的電池電位下,FTDT電池FEC2+保持在55%以上,Ecell在2.7和3.1 V之間(圖8c)。使用銅陰極的FTDT電池在68小時內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圖8d)。
這些結果表明,這種電極和電池結構的設計策略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商業上相關的電流密度下,高選擇性地將液體電化學轉化為氣體的解決方案。
05 成果啟示
FTDT電解池對于連續的大規模CO2還原反應具有穩定的一氧化碳產量(在100cm2的FTDT電解池中50小時為23.4±0.9L·h-1,在4 × 100cm2的電解槽組中最初2小時為90.6±4.0L·h-1),這為工業應用提供了機會。氣體-電解質-催化劑界面和δDL的十分之一降低有助于同時發生CEPP轉移,因此在使用功能化銀陰極時,電流密度超過3 A·cm-2。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具備超高收率的新型氣體原位出溶電解池,為大型電化學轉化裝置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構筑了商業應用和基礎研究之間的橋梁。
審核編輯:劉清
-
加速器
+關注
關注
2文章
800瀏覽量
37905 -
電解質
+關注
關注
6文章
814瀏覽量
20072 -
電解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48瀏覽量
23136 -
傅立葉變換
+關注
關注
3文章
105瀏覽量
32404
原文標題:Nature Energy:CO?原位出溶電解池用于高效電催化CO?回收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