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
鋰金屬負極(LMA)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最低的氧化還原電位(-3.04 V vs. SHE),是構筑高性能電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鋰金屬負極與電解質之間形成的固體電解質界面不穩定,會導致鋰枝晶的生長和低庫侖效率(CE)。一般,理想的SEI應具有快速Li+傳導率,較低的電子傳導率、高機械強度,以及對鋰金屬的高界面能等特點。因此,電解質工程對于抑制鋰枝晶,及調整SEI組分實現高庫倫效率具有決定性意義。
LiF因其低電子導電性和高表面能而被認為是最有效的SEI組分之一,可以防止不穩定Li/SEI界面形成,且LiF晶格常數小可以允許SEI適應以不斷變化的鋰金屬彈性變形,從而抑制鋰枝晶生長。因此,構建富含LiF的SEI在抑制鋰枝晶和防止鋰金屬與電解質之間的副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受此啟發,研究者致力于調節氟化電解質(包括:氟化溶劑,電解液添加劑,高濃度電解質等),這些電解質由于其高氟含量而成功地構建了富含LiF的SEI,使得可逆鋰金屬電池具有超高庫倫效率。然而,由于LiF的Li+電導率較差,導致SEI上的Li+分布不均勻,形成鋰枝晶。因此,探究SEI在動力學上影響鋰沉積對于設計先進的電解質是非常必要的。
02
成果簡介
近期,浙江大學范修林研究員和范利武研究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Tackling realistic Li+flux for high-energy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文章。作者通過建立理論模型來破譯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對高氟電解質中鋰沉積的影響,提出了描述容量損失和電流密度之間的相關理論模型。
該模型激發了設計高效電解質的靈感,同時設計出一種可產生雙鹵化物SEI的新型電解質體系,以均勻化Li+分布和Li沉積。本工作為評估電解質與鋰負極的相容性提供了有前景的分析,指導了未來鋰金屬電池電解質的設計方向。
03
圖文導讀
圖1. LMBs中的鋰沉積模型。(a)不同SEI組分的Li+擴散能;(b) Li沉積過程和模型參數示意圖;(c)鋰完全沉積過程中容量守恒示意圖;(d) Li+跨電解質和SEI擴散的等效電路圖;(e) 鋰沉積對SEI中Li+遷移率的依賴性。
鋰沉積模型的建立。伴隨電解質濃度分布不均勻,鋰沉積過程受SEI局部能壘影響。盡管SEI具有復雜組分和分布,但可以近似簡單地將其分為高遷移率區和低遷移率區。為定量評估SEI如何影響鋰沉積過程,作者建立了一個基于鋰質量守恒定律的模型,如圖1d等效電路,以闡明各種參數對鋰離子在電解質和SEI中擴散的影響:LMA的總Li+容量Qtotal可分為由于死鋰和SEI形成導致的不可逆損失Qir,沉積不均勻的殘余鋰QLi-residue,及必要的鋰沉積Qdeposit(Qtotal= Qdeposit+ Qir+QLi-residue),并給出實際損耗方程關系式。
圖2. 不同電解質中Li沉積行為。(a)基于方程的Qloss與j擬合圖;(b)不同電解質k值、CEmax和Qir比較圖;(c)分別在BE、HCE和1.3M LDC中的鋰沉積物和負極殼的光學圖像;(d)k>0和k→0時鋰沉積示意圖;(e, f)富LiF-SEI中Li+濃度和電位分布的模擬結果;(g, h) 富LiFxCL1-x-SEI中Li+濃度和電位分布的模擬結果。
鋰沉積行為的研究。為了驗證所提出的理論,作者用該方程式對最近報道的高效電解質進行研究,發現不同電解質的Qloss與j(電流密度)的關系均呈現明顯線性相關,證明了該數學模型在評估不同電解質方面具備可行性。此外,LMA在各種電解質中的最大庫倫效率(CEmax)也可由方程式評估。
盡管這些高效電解質已具備高CE,但在高鋰容量下,高能壘富LiF-SEI仍會導致鋰離子分布不均勻。值得注意的是,k值(由SEI成分的Li+流動性決定)遞減順序遵循電解質的Li+電導率遞增順序,與經驗規則非常吻合,即具有較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通常會產生具有較低阻抗SEI。
因此,在不損害機械強度的情況下提高LiF-SEI的Li+電導率有望穩定鋰金屬負極。為此,作者設計出一種雙鹵化物電解液(1.3M LiFSIDCE,簡稱1.3MLDC)專門用于形成雙鹵化物(LiF1-xClx)SEI,由于較低離子遷移能壘,Cl摻雜可以賦予LiF1-xClx更高Li導電性、足夠的機械穩定性和高表面能,雙鹵化物SEI可以支持均勻的Li+擴散,并在各種電流密度下保持穩定Li生長。
圖3. Li+溶劑化結構和SEI成分分析。(a) 溶劑和電解質的拉曼光譜;(b) 1.3M LDC電解液模擬結構圖;(c) 1.3MLDC電解液中不同比例FSI-/DME;(d)典型Li+溶劑化結構,FSI-/DME比為3:1和2:1;(e)以FSI-陰離子為中心的相鄰Li+數;(f)Li-ODME、Li-OFSI-和Li-ClDCE在1.3M LDC電解液中徑向分布函數;(g-j)表面深度刻蝕XPS圖。
雙鹵化物電解質中LMA的界面化學。為闡明LMA在雙鹵化物電解質中的界面化學,研究了Li+溶劑化結構和表面組分,以分析LMA上雙鹵化物SEI形成機制。拉曼光譜證明添加DCE后,溶劑化結構保持不變。對1.3M LDC電解質進行分子動力學(MD)模擬進一步確定Li+溶劑化結構,結果表明,AGG溶劑化結構在1.3M LDC電解質中占主導地位,在模擬的1.3M LDC 電解質中也觀察到DCE分子與Li+的弱溶劑化作用。這些現象表明,FSI-陰離子在1.3MLDC電解液中優先分解,伴隨DCE分解產生LiF1-xClx物質。
通過不同Ar+刻蝕時間的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進一步確定LMA界面成分,同樣證明1.3M LDC中形成的SEI是基于FSI-分解,并在DCE分子輔助下產生的富含雙鹵化物LiF1-xClx的SEI。
圖4.模擬SEI中Li+傳輸。(a, b) Li+沿LiF和LiF1-xClx晶界擴散結合能;(c) Li+擴散路徑示意圖;(d) 沿LiF和LiF1-xClx晶界的路徑1和2的NEB能量變化;(e)LiF和LiF1-xClx中Li+均方位移(MSD);(f)Li+擴散系數-溫度函數。
SEI中鋰離子傳輸行為研究。隨后,作者通過理論模擬揭示雙鹵化物SEI如何影響SEI中Li+擴散行為。根據Li+遷移結合能圖,能壘遵循Li3N
與單純LiF相比,引入Cl原子擴大了結合能低的區域,有利于Li+快速傳輸。根據結合能圖確定了兩條Li+擴散途徑,Cl-摻雜后,Li+沿LiF晶界擴散能壘明顯降低至0.03和 0.09 eV。同時,MSD計算表明,LiF和LiF1-xClx晶體具有相似活化能和Li+擴散系數,顯示出Cl摻雜對通過體相的Li+轉移幾乎沒有影響。
圖5.LMBs電化學性能和相關表征。(a) 不同電解質Li||NCM811電池性能;(b) LDC的Li||NCM811電池充放電曲線;(c) HCE和LDC的Cu||NCM523軟包電池性能;(d)含HCE和LDC的Cu||NCM523充放電曲線;(e, f)NCM811電極在1.3M LDC電解液中循環后XPS圖;(g, h)NCM811在BE和LDC電解質中循環后HRTEM圖。
雙鹵化物電解液中的電化學性能研究。作為一種有前途的LMB電解質,作者使用高負載NCM811正極和鋰金屬負極對1.3M LDC電解質在苛刻條件下進行評估(N/P比約為1)。由于BE電解質中鋰金屬的低CE和LCE電解質的不穩定性,其構成的電池在60個循環內迅速失效。
相比之下,使用1.3MLDC電解液的LMB實現超過200次循環的長循環壽命,證明1.3M LDC電解液優異的正負極穩定性。隨循環進行,1.3M LDC中LMB的充放電曲線更穩定,這歸因于LiF1-xClx-SEI的致密性,阻止DMC溶劑可持續分解,同時實現鋰離子在體電解質和電極/電解質界面中快速擴散,降低電壓極化。
因此,NCM811正極在1.3M LDC電解質中表現出優異倍率性能。為更好地評估雙鹵化物電解質對全電池性能影響,無負極軟包電池在慢速充電和快速放電下循環,采用1.3M LDC 電解液的Cu||NCM523軟包電池可穩定循環125次,保持率為70%,且幾乎沒有放氣問題。
這些結果證明,雙鹵化物電解質的安全性和可加工性,雙鹵化物電解質在正極和負極建立起穩定界面,不僅保持高壓正極的結構穩定性,而且通過均勻的Li+傳輸抑制鋰枝晶生長。
04
總 結
通過對富含LiF-SEI的Li+傳輸和Li枝晶分析,作者提出了一種用于破譯Li+通量與Li生長之間相關性的機制,定義“k”來反映沉積前Li+分布的均勻性,由SEI的局部擴散能壘決定。在足夠離子電導率的前提下,需要“k→0”來實現無枝晶鋰沉積。
此外,還提供了一個模型,計算了電解質可以達到的最大庫倫效率值,以評估其與LMA的兼容性,指導了新型高效電解質的設計。并在這一理論模型指導下,通過電解質工程構筑了雙鹵素元素LiF1-xClx-SEI,形成Li+均勻傳輸所需SEI,這一策略維持了高壓Li||NCM811和Li||LCO全電池超過200次循環,還可以實現無負極Cu|||NCM523軟包電池循環壽命大于125次。該電解質在鋰金屬電池的成功應用驗證了所提出的評估高效“電解質機制的可行性,從而為實現產業化LMB電池體系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審核編輯:劉清
-
等效電路
+關注
關注
6文章
292瀏覽量
32773 -
XPS
+關注
關注
0文章
97瀏覽量
12004 -
LDC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瀏覽量
9712 -
固體電解質
+關注
關注
0文章
46瀏覽量
8398
原文標題:浙江大學Nature子刊:“破譯“電解質工程,實現高能鋰金屬電池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