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工業軟件的如火如荼,有人摩拳擦掌,說成功近在眼前;有人望洋興嘆,說彼岸遠在天邊。依我看,不論什么論調,都看似言之有理,但也似是而非。其實,這也絲毫不奇怪,進入新時代,面對新事物,我們必須要趟過一系列雷區。誤區往往無法繞過,甚至會被人們當成大本營安營扎寨數年。真理的獲得,就是不停從一個誤區進入另一個誤區的過程。經過多次誤區洗禮,迭代遞歸,終見規律。今天,就工業軟件發展的誤區,我們先選十個下鍋。
誤區一
中國工業軟件的“風口”
是“卡脖子”帶來
這幾年,中國工業軟件“風口”到來,很多人說 “卡脖子”是其原因,都還說中國工業軟件人應該感謝川建國。
你質疑過這個說法么?這個“風口”是怎么來的?有人說是他國制裁,有人說是國際打壓。似乎很對呀,貿易摩擦、科技競爭以及“卡脖子”導致了中國工業軟件風口的到來。
在我看來,卡脖子并不是中國工業軟件風口到來的原因。事實上,其實此次風口和卡脖子只是具有相關性,并非因果律,他們都是另外一件事的兩個結果:中國工業和經濟到達了分水嶺。其底層邏輯是: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中國進入中等發達水平,同時,面臨“中等收入陷阱”。此刻,跨越陷阱的方法是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工業軟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此刻,也是競爭者把你推下陷阱的最好時機,太早沒有陷阱可以落井下石,太晚就跨過去來不及了。這也很好地解釋了 “貿易戰”和“科技戰”為什么是在2018年開打,而不是其他時間。此后的20年是我們跨越陷阱的時間,國際斷供和卡脖子將是新常態。那國家出手推動工業軟件自主發展是必然選擇,也自然讓其成為風口。于是,我們看到卡脖子和風口同時到來現象,但不意味著卡脖子是風口的原因,他們只具有相關性,底層原因是中國工業經濟到達了分水嶺。
卡脖子的確是中國工業軟件風口的催化劑,但絕不是基本原因。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還是會被發現;沒有愛迪生,燈泡還是會被發明;沒有被蘋果砸中,牛頓也會發現萬有引力,甚至沒有牛頓,萬有引力也會被發現。歷史材料表明,以上事件都不是黑天鵝,而是趨勢,是規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只不過恰巧落在某個人的頭上。就像現在,落在了一個大家都認為個性異常的某國領導人。但其實,權力更替后,一切沒有變化,甚至變本加厲。國際經貿摩擦、科技競爭、工業軟件卡脖子將是新常態。
所以,此次工業軟件的所謂風口,根本就不是風口,而是趨勢;不是突發的黑天鵝,而是可預測的經濟規律;不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窗口,而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內生需求,不是外力使然。
誤區二
趕上國際標桿
才能實現國產替換
國產工業軟件確實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中國企業在用國際先進軟件。如果想做替換,你是不是必須得趕上甚至優于人家呀?這個過程,在我們國家稱為“對標”。中國社會喜歡“對標”,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特別喜歡!每做一件事,一定要先找一個先進“標桿”,然后找差距、定目標、定計劃,最后大干快上!工業軟件界也是如此。
對于工業軟件,多數人一直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做出大鱷們一樣厲害的軟件么?我們經常講對標,到底應該對什么標?現在每天講突破“卡脖子”困局,講國產替代,于是,就想當然地對標國際先進軟件。其實,我不反對“對標”,問題是你應該對哪個標?想對標別人先進的現在,那你需要先問問,你有沒有別人現在的基礎、環境和條件?我也倡導對標,但我主張:先掂量好自己,去對標人家當初和你相似條件下的樣子,而不是你的基礎、環境和條件不可企及的今天。
這些年,我們天天在用戶現場觀察,發現國際先進的工業軟件在用戶那里經常使用的功能非常有限。初期我們認為是用戶水平太低,也有人說是軟件不好用,但最后我們悟到,是中國工業水平所限。中國航天行業是中國最具正向設計特征的行業,是完全自主發展起來的,所以與國際同行具有可比性。人類60年前登上了月球,而我們仍在追趕,這差不多就能丈量出我們工業和科技水平的整體差距。
國際軟件的確先進,但那是根據產出國的工業水平的需求來開發的。一個國家的工業軟件水平是與這個國家的工業和科技水平相匹配的,印度就是個力證。印度是有名的軟件產業發達的國家,產業收入高、人才多,但并沒有出現全球知名和強大的工業軟件,就是因為工業水平不高,而不是軟件能力不夠。美國工業軟件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美國工業軟件人聰明勤奮,而是美國工業和科技水平高。中國的工業水平沒那么高,對工業軟件的需求必然不高。換句話說,我們每年花了很多錢買高水平國外軟件,大部分功能其實購買后閑置,這無疑是采購經費的浪費。
所以,我們對標,其實應該對標本國工業企業的“剛需”,而不是對標國際先進軟件。我們的工業水平不高,對工業軟件的需求也不高。盲目對標國際軟件,只會浪費時間和經費,開發本國用戶并不需要的功能,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反倒做不到位。開發那么強大的工業軟件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甚至是一種浪費,至少性價比不高。
今日之對標國際,恰如昔日之彎道超車。先驅是領先于真實需求(剛需)一到兩步,先烈則是領先太多。如果與國外先進軟件對標,只有那些先烈才能及格或達標,難道我們要鼓勵大家當先烈么?
當我們悟到這個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只需要做出國際先進軟件的40%的功能即可滿足中國剛需。甚至對于應用不深的大企業或者尚未采納工業軟件技術的中小企業,這些功能已經綽綽有余。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過去所積累的技術積淀已經超過了需要開發的軟件。所以,我經常說我們做自主工業軟件的自信是有科學依據的,并不是完全靠情懷和豪情。在國際工業軟件的珠峰面前,我們仍然覺得可以一戰的原因就在于此。
但也不要過于樂觀,搞清楚剛需到底是什么,卻不是吹氣就能來的。到底是這40%還是那40%,則需要在用戶現場摸爬滾打,實地考察。這也正是筆者所在團隊的專家們的優勢所在。這么多年,看似我們是在擺弄國外軟件,但積累的卻是對國內用戶的真實剛需的全面了解。
誤區三
避開國際大鱷鋒芒
差異化是取勝之道
中國古代的戰法里有“守正”和“出奇”兩種策略。那中國工業軟件突圍,是該守正還須出奇?“出奇制勝”和“差異化競爭”這樣的詞匯,在戰爭與商界中往往被賦予了魔力和褒獎。中國工業軟件要突圍嘛,當然應該出其不意!但真該如此么?
據我觀察,其實未必。君不見,中國的工業軟件公司:有些凌波微步,走上了利基小道;有些飛檐走壁,最終在云上漂泊;有些劍走偏鋒,一頭扎進APP長尾不能自拔。似乎都是峭壁上的靈芝,哪一個成了餐桌上的糧食?
我一直談一個觀點:中國工業軟件出現四個新賽道,這些賽道上沒有國際大鱷,只有中國工業軟件公司。這些新市場上沒有國際軟件,只有中國軟件可用。未來若干年,中國市場將產生大量對干糧而非靈芝的需求,即“剛需”。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在技術和產品研發上選擇了守正的原因。當然,新舊賽道遲早會合并,所有戰車將在同一個賽道上競技。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才要堅持守正路線,盡快在基本面上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唯有如此,未來合軌之時,我們才有一戰的能力。打仗是需要用奇兵,但最終的勝利取決于國力,也就是工業、經濟和人才的底盤,這些無一不是靠“守正”方能獲得。
關于用戶需求,中國工業軟件領域存在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用戶在采購軟件時,并沒有真正分析自己的剛需,而是對標國際先進軟件,作為自己的采購需求。喬布斯認為用戶會告訴你“他需要個更快的馬車”,那汽車永遠發明不出來。在中國工業軟件界的現象正好相反,他們往往說“他們要個飛機”,盡管那個飛機從來不去飛。和客戶溝通需求的時候,我們經常發現用戶無法清晰和系統地表達剛需。遇到需求調研,他們說出來的往往就是他了解的最強大的軟件的功能。用戶懶于認真研究自己的剛需,而是對標國外最先進的軟件來實施采購,雖然大部分功能他們用不上,但這個采購要求的提出最簡單、最省事、最安全啊。最后選定的產品往往遠遠超越真實需求,造成資金浪費。
第二個現象是開發商似乎也認定,國外那些先進軟件開發的時候已經了解過用戶需求,我們不需要再做過多研究,直接對標國外軟件,即可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軟件。最終的結果是,依舊不知道用戶真正需要哪些功能,我們稱之為盲目對標。喬布斯曾發表過關于需求調查的觀點:企業應該引領需求,而不是向用戶征集或調研需求,看來,此觀點在工業軟件界同樣適用。
識別剛需,可以讓好鋼用到刀刃上,把珍貴的經費用于剛需。無論融資與否,中國公司在經費方面對比國外軟件仍然有所欠缺,不應該將有限的經費用于暫時不需要的功能開發。何時開發何種功能,是時機選擇問題,應該避免被拖入開發陷阱,甚至影響企業的生死存亡。
誤區四
好產品是用出來的
必須走到用戶中去工程驗證
工業軟件界一個共識:工業軟件需要大量的工程化驗證,才能進入實際工程中使用。的確,寫幾萬行代碼,開發出來第一套工業軟件其實并不難,難的是這套軟件是不是經得住實際工程的考驗。軟件的評測,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喜歡看的往往是軟件功能,內行則會鉆到深處看性能,底層的算法和引擎決定了軟件有多硬核,而它們則需要長時間大量的工程化驗證方堪大用。
過去企業一般有兩種方法進行工程化驗證,一是用試驗方法,二是用戶現場工程應用。不論哪種方法都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在現階段,這兩個途徑在中國工業軟件公司這里都不具有可行性。首先,國內工業軟件開發商沒有充足的經費進行試驗驗證,其次,即使資金花得起,時間也等不起,開發商現在沒有時間等待用戶的使用反饋。第三,新軟件的用戶基數小,反饋數量少,不足以支持工程化驗證。所以一家新創的工業軟件公司或新開發的工業軟件,在工程化驗證方面往往都是大弱項。因此,只會等待試驗驗證和工程應用反饋的人,基本都凍斃于風雪,走到終點的可能性基本上為零。于是,我們提出了另外一套切實可行的國內的驗證方法——用過去的案例驗證今天的產品。
我們過去積累各個行業大量的工程案例,形成了擁有上萬案例的工程案例庫(圖3-1)。案例庫的數據經由國外軟件應用實踐而來,并通過用戶試驗及工程結果進行過驗證,結果確認可靠?,F在,每當開發出新的功能或模塊,用把過去的案例調出,相同的問題,用同樣的模型,在新功能或模塊中重新計算一次。與案例庫結果進行比對,結果偏差不大則認為新的功能或模塊可行,結果偏差較大,則繼續優化。利用這個案例庫進行工程驗證,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經費,相當于用過去的時間置換未來的時間,過去曾經投入資源和經費置換未來的資源投入和經費。
通常,離散的工業品或離散場景不足以驗證工業軟件的完整功能。所以,工程化驗證需要考慮場景覆蓋性,通常需要用系列化的工業品及其子系統進行完整驗證,稱為系統性驗證。我們的工程案例庫中,除了案例數量多外,還依據這些案例整理了系列化工業品和子系統的工業軟件經驗、標準和解決方案,總數達到上百個系列,可以解決驗證場景的覆蓋度問題。
誤區五
成本高,競爭強
賣不出去,活不下去
談起中國自主工業軟件,第一反應是難!工業軟件大鱷們建立的技術珠峰實在是太高了,而且他們每年的研發投入是如此之多。按照我們的起點和投入,何年何月才能登頂?縱有豪情萬丈,僅憑家國情懷肯定是有去無回。
工業軟件市場是典型的B-to-B市場。國外軟件盤踞中國40年,經過長期的關系型營銷,客戶關系早已被固化,那些看似的潛在客戶,真相是早已被瓜分殆盡。全新進入者在觸達客戶方面往往具有難以逾越的障礙。
但我們并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窗口巨大。依據我們對今日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的理解,有以下幾個判斷:
1)禁運行業(軍工或實體名單)無工業軟件可買;
2)中國占比最高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無軟件可用。
3)卡脖子之后,重大民品企業的工業軟件供應也朝不保夕;
4)中國知識產權逐步合規之后,傳統的工業軟件產業將出現大量空白市場空間。
這就是前文所言的四個新賽道,這四個新賽道是天時留給我們的機會。但不同的賽道應該設計不同的市場開發策略,譬如禁運賽道中的攻關工程、重大民品中的備胎工程、中小高校的產業基礎打造工程等。每項工程的用戶特征畫像、核心訴求(剛需)、商務決策鏈、技術決策鏈、技術解決方案以及交付實施方案都完全不同,需要專業化打造。
另外,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開發,打造廣泛的用戶基礎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策略。中國乒乓球雄霸全球40年,憑的不僅僅是幾位優秀運動員,而是深厚的群眾基礎。令老外抓狂的是,從中國人中隨便抓出來一個,似乎都是乒乓球高手。國際仿真大鱷中最大的那只,在中國的成功秘訣是:早在20年前就成功占領了高校陣地。這讓后來的競爭者直接崩潰,這就是產業基礎的威力。
所以,產業基礎的打造,是商業成功的重要步驟。但時移世易,模仿成功者的成功道路已不可能?,F在流行“重走長征路”,但走大鱷們的商業老路,等待你的也許就是其血盆大口。那今天,留給我們的產業基礎培養之路是什么呢?“基礎免費,云化普及”是我們認為比較與時俱進的道路。
誤區六
功能不強,性能不好
咱靠價格感動用戶啊
其實,開發一款符合用戶需求的工業軟件的難度還不是最高的,畢竟這些事情都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是可控的。真正難的是,即使我們開發一款比肩國際大鱷的軟件,用戶憑什么就要用你的軟件替換已經運行在他那里的國外軟件?有人說,我價格可以便宜,性價比高啊。其實,即使你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比肩大鱷,如果對方決心與你一戰的話,你價格也未必能占了優勢。畢竟,軟件的邊際成本為零,對方想短時間內降價根本沒有壓力。
不能替換舶來品,就別談自主研發!那能替換么?答案是能,雖然有難度,但仍然存在機會。中國工業軟件用戶的應用困局是國際大鱷們留給我們的最后機會。中國用戶的工業軟件效益普遍不高,中國政府為企業在購買國外工業軟件上花去大量的錢,但并沒有換回期望的能力,企業沒有把工業軟件技術變成生產力。
商業的成功并不僅僅是營銷的成功,而在于對中國工業的深刻理解。誰能為工業企業打造適用的解決方案,誰才是真正建立用戶信任的企業。
對比國際先進企業和國內同類企業時,我們發現,工業軟件在國內企業的開發深度和使用效果遠未達到預期。其實,國內企業和國際標桿企業的工業軟件條件差別并不大。但工業軟件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到底是為什么?我們以仿真為例,來探究其中的原因,并找出解決方案。
在企業調研時,多家企業講了同一個怪現象:中國企業多數都在做“假仿真”,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大拿迷局”。這其實是企業關于仿真的一系列誤區造成的。這些誤區導致中國企業每年花費大量經費采購的仿真軟件沒有成為真正的設計手段。但企業也并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提升仿真應用效益。
這個曾經令人痛心疾首的問題,現在卻很有意思地演變成了我們的機會!誰能改變這個現狀,誰將擁有中國仿真的下一代機會。買仿真不是買軟件硬件,而是希望買到研發能力。只要能幫助用戶他提升的研發生產力,他并不會在乎用的是什么軟件。中國自主仿真若想成功,只能瞄準這一訴求:賦能企業仿真。通過解決中國企業仿真應用實效不高的問題,逐步實現自主軟件的替換。
憑什么賦能企業?我們的法寶就是《企業仿真體系建設方法論》。該方法論體系是一套幫助企業建立仿真能力的體系,所以也可稱為“仿真賦能體系”,是根植于安世亞太的北京市綜合仿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我們把這套策略稱為“賦能開道”。賦能開道策略的核心思想是:用戶以前的軟件采購經費的一部分轉變為能力建設經費,用于企業的仿真體系建設。我們利用仿真體系建設方法論,孵化一批中國咨詢服務公司,持之以恒地幫助企業建立仿真能力體系。中國的仿真技術公司今后的發展目標不是銷售國外的軟件,而是發展一種咨詢能力,可以幫助企業進行仿真體系建設。
我們相信,以上的思路、方法和路線,很大程度上適用于其他工業軟件,只需稍加改變,也許就成為一條你的軟件實現國產替換的通路。
誤區七
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產品不愁賣
關于自主工業軟件,很多人說“只要我能開發個好軟件,何愁賣不出去!”乍一聽,這句話沒毛病。細想想,這其實是個商業悖論!
沒有成功的商業路線,就沒有成功的技術路線。任何一個產業的DNA由兩條鏈構成:技術鏈和商業鏈,兩者缺一不可。在當前的技術和市場格局之下,中國自主工業軟件研發的成功更多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能否成功的問題。不論開發多好的產品,只有能賣給用戶才能回籠資金,繼續開發新的功能和版本。
“好軟件不愁賣”的相悖之處就在于:工業軟件需要與用戶迭代打磨才能成為好軟件,賣不出去,何談迭代打磨?到底是先開發出來好軟件還是先賣出去,這似乎是那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千古迷思。其實,無論是雞還是蛋,都不是天地洪荒時就有,而是慢慢進化出來的,就像商業和技術一樣,是一步步迭代出來的。所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問題。這項迷思帶給我們的證悟是:沒有過硬技術是千萬不行的,沒有商業通路是萬千不行的。
誤區八
工業龍頭才能開發好的工業軟件
最近很多人談一個觀點:只有工業龍頭才能開發成功的工業軟件,你看,西門子、達索生產的工業軟件都是優秀的工業軟件,這兩個都是工業公司。其實他們忘了三件事:一是西門子收購UG的時候,UG已經是CAD/PLM界三強之一;二是達索從工業品公司分離出來后才開始壯大;三是ANSYS和PTC都很強,但不是工業公司。
其實,工業軟件基因和技術積累很重要。成就任何事情都要有基因,至少,強大的基因能提升你的成功率。大自然的基因是生物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那串遺傳密碼。在產業上,基因其實就是你的組織經過長時間創建和進化而成的積淀。虛的方面講是文化、思維和意識,實的方面講就是技術、數據、人才、客戶等。不否認工業龍頭企業有人有錢,但沒有工業軟件基因,戰略上也不可能轉向工業軟件,也不具備工業軟件用戶基礎,除了他自己自作自受外,他的同行會避之不及……。
技術積累是工業軟件的另一大基礎,沒有長時間的工業軟件技術積累就貿然出發的人,基本上都會死在半山腰。這里所謂的技術積累是個技術譜,而非幾項零散的技術。且技術譜要跟目標用戶的需求譜要匹配,特別是“剛需譜”。技術譜和剛需譜中的“譜”字是需要時間和規模來積累的。那些突然宣稱自己可以做工業軟件的組織,若不是迷之自信,就是想欺負中國懂行的專家不多,誤導主管部門的決策。
下表給出了不同工業軟件的技術要素構成以及這些要素的最重要來源,這些來源的判定就是根據這些組織是否具有積累的基礎、歷史和動機。
通過上表各項要素分析,顯然只有長期堅持在工業軟件領域的公司才是肩負中國工業軟件破冰使命的主體。雖然確實需要其他類型的組織,譬如工業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第三方機構來加持,但每類機構都有其固有使命、業務特長和技術積累。雖然對工業軟件發展都有其獨特價值,但不代表任何一個和工業沾邊的組織就真能在工業軟件風口下起飛,然后還能平穩落地。因此,我們強烈不建議各組織隨意和盲目跟風,經不住誘惑,去發展與自己戰略和使命不一致的業務和能力,不僅不利于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良性發展,還會把自己的發展帶入不良境遇。要不然,幾年下來,中國工業軟件行業肯定是一地雞毛。
誤區九
中國工業軟件全面落后于西方
談起國產自主工業軟件,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技術差的遠,市場占有率低得多。但果真如此嗎?
工業軟件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有人分為研發、生產、維護和管理四類,我曾在另外的場合下經將其分為業務執行、業務管理和業務資源三類。為方便討論中國工業軟件的當前水平,本文提出一種新視角——根據所基于技術、資源(知識)或原理的屬性來分類,因為這種屬性與我國工業軟件當前發展水平具有正相關性。同時說明此屬性對軟件的發展具有明顯影響,也隱約指出改善焦點和突破順序。
從底層屬性這個視角來看,工業軟件分三類:科學類、工程類和管理類。
1.科學類軟件:此類軟件是基于自然科學的固有規律而開發的軟件,譬如CAD、CAE、CAM、EDA等;
2.工程類軟件:此類軟件是基于人類在改造現有世界和創建新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工程知識而開發的軟件,譬如PDM、MES、APS、CAPP、工業互聯網、工業APP等;
3.管理類軟件:此類軟件是基于社會科學的固有規律而開發的軟件,譬如項目管理、知識管理、CRM、HR、財務等。
總體來說,中國的科學類工業軟件距離國際水平差距最大,工程類次之,差距最小的是管理類軟件。這與中國工業在這幾類軟件所基于的底層技術、資源(知識)或原理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是一致的。
1.自然科學和基礎科學雖無國界,但我國的科技水平相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很多,所以其對應的科學類工業軟件必然差距不小,其所需要的技術積累相較于國際軟件薄弱很多。這些軟件以產品化形態存在于中國市場的份額不到5%。但人們在用戶現場確實能看到一種類似的軟件,其實多數是定制開發的項目化軟件,這種軟件應該歸類為工業APP,屬于第二種——工程類軟件;
2.工程技術和知識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以“基建狂魔”和“世界工廠”著稱的中國工業,在實踐方面自然不遜色于國際,其對應的工程類工業軟件也與國際差距不大,在國內市場占有方面與國際軟件平分秋色;
3.中國的社會和經濟體制基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儒釋道文化發展而成,西方社會體制基于亞當斯密市場經濟學、泰勒科學管理和基督宗教文化發展而成,兩者的社會和經濟體制差異巨大,其中的社會科學規律的差異也自然巨大。因此,西方管理類工業軟件在中國基本水土不服,所以也談不上國際管理軟件和中國管理軟件誰強誰弱。中國企業的首選是國產工業管理軟件,占據70%的市場份額。
其實,除了這三類軟件,還有一種隱藏在水面之下的軟件——核心引擎。引擎軟件在用戶界面不可見,但卻巨大影響著可見部分的表現。軟件的可見部分往往是用來定義功能和操作性,而核心引擎決定著軟件的性能和質量。核心引擎軟件存在于CAD、CAE、EDA等第一類工業軟件中,譬如幾何建模引擎、約束求解器、網格剖分引擎、數值計算引擎等,也有可能存在于第二類和第三類工業軟件中,譬如人工智能引擎、流程驅動引擎等。在該領域,我們與國際標桿的差距更大,甚至超過第一類工業軟件的差距。工業軟件發展難度大,但可見部分的難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難的部分是水面之下的部分。
總結來說,就中國市場占有率而言,國產工業軟件水平并不是全面落后于國際,而是應類別而異:核心引擎完全空白,科學類軟件全面落后,工程類軟件彼此彼此,管理類軟件領先于國際。
誤區十
一流組織造標準
三流組織造產品
中國工業及管理機構向來對標準很重視,工業相關標準也很多。工業軟件的熱潮把工業軟件標準熱也帶起來,各機構、團體都熱衷于搞標準。業界一直有個說法:“三流組織搞產品,二流組織搞服務,一流組織搞標準”,于是很多機構和企業把做標準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熱衷于搶占標準高地,積極參與各種標準的制定,以為這樣就能成為一流企業。
其實,這件事情的底層邏輯是:“一流組織做標準”的真正含義是企業首先成為了一流企業,然后才有資格做標準。一流企業首先是個成功的產品型企業,其次是個成功的服務型企業,然后才是個有資格做標準的企業。服務也是一樣,首先是個成功的產品型企業,才能有能力做高端服務。企圖跳過產品和服務兩個階段,投機取巧走捷徑,直接做標準是不可能成為一流企業的,做出堆積如山的僵尸標準而不自知,只能被人貽笑大方。
沒有硬課題的軟課題只能是“疲軟”課題。如果“硬課題”成功,其配套的標準必然成為事實上的標準。沒有工業軟件相關的硬項目,工業軟件標準這樣的軟項目很不容易稱為事實上的標準,其價值會大打折扣。
因此,“造標準”其實是“一流企業”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一流企業”的原因還是“一流產品”,千萬不要搞錯了因果關系!
-
工業軟件
+關注
關注
2文章
187瀏覽量
16015
原文標題: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的十大誤區
文章出處:【微信號:CADCAM_beijing,微信公眾號:智能制造I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