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有的第三代半導體迷思
SiC 是由硅(Si)與碳(C)組成,結合力強,在熱量上、化學上、機械上都穩定,由于低耗損、高功率的特性,SiC 適合高壓、大電流的應用場景,例如電動車、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太陽能及離岸風電等綠色能源發電設備。
現今電動車的電池動力系統主要是200V-450V,更高端的車款將朝向800V發展,這將是SiC的主力市場。不過,SiC晶圓制造難度高,對于長晶的源頭晶種要求高,不易取得,加上長晶技術困難,因此目前仍無法順利量產。
另外SiC本身是同質磊晶技術,所以品質好、組件可靠度佳,這也是電動車選擇使用它的主因,加上又是垂直元件,因此功率密度高。
SiC和GaN各具優勢發展領域不同
GaN為橫向組件,生長在不同基板上,例如SiC或Si基板,為異質磊晶技術,生產出來的GaN薄膜品質較差,雖然目前能應用在快充等民生消費領域,但用于電動車或工業上則有些疑慮,同時也是廠商極欲突破的方向。
GaN應用領域則包括高壓功率器件Power、高射頻組件RF,Power常做為電源轉換器、整流器,而平常使用的藍牙、Wi-Fi、GPS定位則為RF射頻元件的應用范圍之一。
若以基板技術來看,GaN基板生產成本較高,因此GaN組件皆以硅為基板,目前市場上的GaN功率元件以GaN-on-Si硅基氮化鎵以及GaN-on-SiC碳化硅基氮化鎵兩種晶圓進行制造。
一般常聽到的GaN制程技術應用,例如上述的GaN RF射頻器件及PowerGaN,都來自GaN-on-Si的基板技術,至于GaN-on-SiC基板技術,由于碳化硅基板SiC制造困難,技術主要掌握在國際少數廠商手上,例如美國科銳、羅姆半導體ROHM。
射頻組件、Power GaN 都來自 GaN-on-Si 技術,磊晶技術困難、關鍵SiC基板由國際大廠主導。第三代半導體(包括SiC基板)產業鏈依序為基板、磊晶、設計、制造、封裝,不論在材料、IC設計及制造技術上,仍由國際IDM廠主導,代工生存空間小,目前臺灣地區的供貨商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基板、磊晶)與晶圓代工。
首先,想要讓SiC生長,先得高溫伺候,硅在1600度就可以生長,SiC則直接沖上了2300度,壓力要到3500MPa,而一個大氣壓才100kPa,要面對如此高溫,還要精確操作,對儀器的要求就十分苛刻,一個失誤,通通白費,這樣的高溫高壓下,通常采用名為物理氣相傳輸的方法生長Sic晶體,簡稱PVT法。
PVT法加熱讓原材料升華,產生SiC混合氣體SixCy,比如SiC2等,這些氣體沿著溫度梯度緩慢流動,到達低溫區的籽晶,借助籽晶形成晶核,慢慢開始生長,成為單晶SiC,與兩天能長出兩米、直徑8英寸的圓柱的硅相比,SiC一周才能長出2cm,可謂是天差地別。
由于氣體順著溫度梯度順流而下,溫度梯度大,氣體跑得快,但跑得太快又會產生很多錯誤的結構型,在SiC具有的200多種晶體結構中,4H型等少數幾種才能用來做芯片,過多的其它結構型會讓成品報廢,溫度控制、原料配比、氣壓氣流都不可忽視。
生長完成后,還會面臨圓柱高度低、晶錠加工難度大,表面質量難保證等問題,這也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對生長后的晶錠進行切割、打磨,同樣困難重重。利用激光對SiC進行劃切,是當前最主流的方法,對于激光的精準控制,當然必不可少。
隨著晶圓尺寸的增大,生產難度也迅速增大,但更大的晶圓對于芯片制造更為有利,因此盡管困難重重,各個廠家依然在追求更大尺寸的晶圓生產,然后好不容易費盡了千辛萬苦,終于做出了SiC晶片,這個晶片成為襯底。
為了追求更佳的性能,往往會在這層襯底上在生長一層薄膜的晶體,叫做外延,外延完成后就能得到成品SiC外延片晶圓了,和硅類似SiC晶圓尺寸也是468英寸,目前12英寸還沒搞定,上次的硅晶圓廠家中,美國意外缺席,這次的SiC,美帝可謂重度參與。
審核編輯 :李倩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290瀏覽量
218087 -
功率器件
+關注
關注
41文章
1758瀏覽量
90416 -
SiC
+關注
關注
29文章
2804瀏覽量
62607
原文標題:SiC是怎么制造出來的?
文章出處:【微信號:芯片崛起之路,微信公眾號:芯片崛起之路】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