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哟哟视频在线观看-色哟哟视频在线-色哟哟欧美15最新在线-色哟哟免费在线观看-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計算架構

傳感器技術 ? 來源:量子位 ? 2023-01-06 11:25 ? 次閱讀

Can Machines Think?

這是阿蘭·圖靈在1950年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中的經典提問,圍繞著圖靈的目標,軟件和硬件開啟了分頭行動。

軟件,以算法為核心,衍生出了神經網絡,并在深度學習的加持下,讓人工智能浪潮實現全面洶涌。

硬件,以芯片為載體,從CPUGPU到各類AI芯片,從執行人的計算程序,到像人一樣計算。芯片和AI,硬件和軟件,一個源頭流出的兩條大河,終于在此刻合流交匯。

但背后的驅動力也越來越明顯: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架構。

現在,面向AI時代的計算架構,呼之欲出。

讓機器執行人的思考和計算:從CPU到GPU

要想知道未來到哪去,必先知道自己從哪兒來。

今天,一切智能機器無論大小,都少不了一塊CPU。正是這個好比“大腦”的東西,讓大大小小的硬件可以執行人寫好的規則,實現各式各樣的功能。

世界首塊CPU誕生于1971年,但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現代意義的通用計算機——EDVAC身上。

EDVAC是ENIAC(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小老弟,由馮·諾伊曼設計。EDVAC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將計算機劃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這五個部分組成。

這就是著名的馮·諾伊曼架構。從這個架構里,我們就可以看到CPU的雛形。

——從彼時至今,無論CPU的具體實現怎么變、晶體管數量翻多少番,它的構成始終由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這三大部分組成。

其中,運算器也叫算術邏輯單元(ALU),負責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寄存器細分為指令寄存器和數據寄存器等,負責暫存指令、ALU所需的操作數、ALU算出的結果等。

控制器則負責整體調度工作,包括對要執行的指令進行譯碼、從內存中調取數據給寄存器、向運算器和寄存器發出具體操作指令等。

從上面這個分工我們也能看出CPU的大概工作流程,簡單來說就是這四步:

1、從內存提取指令;2、解碼;3、執行;4、寫回。

其中寫回到寄存器的結果,可供后續指令快速訪問。

看起來,整個流程沒有什么bug。

但仔細回看一下CPU三大組成的各自分工,可以發現控制器和寄存器是這里面要負責的東西最多、要存的東西最多的兩部分。

從下面這張CPU的簡略架構圖也能看出,運算器“偏居一隅”,幾乎80%的空間都被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占據。

b50e2932-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這樣的設計就造成CPU最擅長的是邏輯控制,而非計算。

同時,依照馮·諾依曼架構“順序執行”的原則,“古板”的CPU只能執行完一條指令再來下一條,計算能力進一步受限。

當然,你說CPU靈活性高、通用性強,我們可以將它進行同構并行。

但別忘了,單個CPU的性能上限就那么高、能容納的核數也有限,這種方法能挖掘的潛能實在有限。

所以,要是讓CPU來完成計算量動輒上億的AI任務,實在是“愛莫能助”。就比如在自動駕駛領域,系統需要同時查看人行道、紅綠燈等路況,如果交給CPU來計算,總不能車都撞上了還沒算出來結果吧。

所以,針對CPU“拉垮”的計算能力,GPU站在了浪潮之巔。

正如其全稱“圖形計算單元”,GPU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接替CPU進行圖形渲染的工作。

因為圖像上的每一個像素點都需要處理,這項任務計算量相當大。尤其遇上一個復雜的三維場景,就需要在一秒內處理幾千萬個三角形頂點和光柵化幾十億的像素。

不過,由于每個像素點處理的過程和方式相差無幾,這項艱巨的任務可以靠并行計算來化解。

而這恰好就是GPU最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以處理這種邏輯簡單、類型統一的瑣碎計算任務為甚。

GPU之所以擅長并行計算,從其架構里就決定了。

GPU幾乎主要由計算單元ALU組成,僅有少量的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

這也就意味著,GPU可以擁有數百、數千甚至上萬核心來同時處理計算任務,使計算的并行度得到成千上萬倍的提升——相比現在普通電腦最多8核CPU同時工作,這是一個多么恐怖的數字。

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直觀感受一下。

比如現在我們來計算一下5000個數相加之后的總和。

如果我們用CPU來算,即使派上8核CPU,每個核也需要計算625個數;假設每計算一個數需要1s,即使8核并行計算,總共也需要625s。(這里暫時不考慮支持向量指令的CPU)而GPU,核心數成千上萬,計算5000個數字只需每核算1個數,1s就能搞定。

625sVS1s,這是何等的差距。

除了并行計算能力,GPU的內存帶寬也是CPU的幾十倍 ,決定了它將數據從內存移動到計算核心的速度更快,整體計算性能更加讓CPU望塵莫及。

由于GPU的設計并沒有專門跟圖形綁定的邏輯,屬于一種通用的并行計算架構,所以除了圖像處理,它其實也非常適用于科學計算,乃至復雜的AI任務。

所以在2012年,當Hinton及其弟子Alex Krizhevsky將其作為深度學習模型AlexNet的計算芯片,一舉贏得Image Net圖像識別大賽之后,GPU在AI領域的名聲就一炮打響。

而早就基于自家GPU推出了CUDA系統的英偉達,又憑借著三年時間里將GPU性能提升65倍,并提供后端模型訓練和前端推理應用的全套深度學習解決方案,奠定了自己在該領域的王者地位。

直到今天,GPU也還是AI時代算力的核心、人工智能硬件領域的霸主。

然而,GPU屬于通用計算芯片和架構,并非專門為AI打造,無法實現性能和功耗的統一。它的計算能力越強代表核心越多,功耗也就越大。

比如RTX 4090,450W;比如今年9月剛上市的H100,直接史無前例,700W。這種情況還大有逐年攀升之勢。

還是拿自動駕駛舉例,在電車基本成為主流的當下,如此高的功耗勢必對續航里程造成困擾。更別提越來越多的終端也開始具備AI能力(比如手機智能音箱),它們不僅要求計算能力,對功耗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再強的GPU在這里也顯得很弱勢。

另外,一些更復雜的AI場景(如云端推理、模型訓練等),常常動輒就需要上百塊GPU一起運算,這讓整個計算平臺的功耗控制也是相當棘手。很多機構不得不考慮能源和環保問題。

這不,今年7月誕生的目前最大的多語言開源模型BLOOM,就動用了384塊A100煉成,釋放的熱量最終都用來給學校供暖了。

所以,綜上來看,CPU和GPU的出現,雖然幫助機器擁有了執行人的思考和計算的能力,尤其后者讓AI計算任務得到了相當大的加速,但一些缺點還是讓它們無法大展身手。

因此要想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和計算,通用計算芯片的架構決定了不會是最佳方案。

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和計算:AI芯片大爆發

數據驅動的方式方法,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和計算展現了可能。

但背后的計算需求,也讓過去的計算架構越顯強弩之末。

據統計,光是在2012年到2018年的六年時間里,人們對于算力的需求增長了就超過30萬倍。也就說,每3.5個月AI算力就大約翻一倍。如今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

所謂“通不如精”,以CPU和GPU為代表的通用計算芯片架構,已經無法很好地匹配和滿足這一需求,所以在各類新AI技術層出不窮的同時,新計算、新架構、新芯片在過去幾年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炸。

因此這幾年,我們看到了很多除了CPU和GPU以外的各種“xPU”,諸如谷歌TPU、Graphcore IPU、特斯拉NPU、英偉達DPU……

盡管它們的分類不同,有的屬于半定制化的FPGA,有的屬于全定制化的ASIC,有的應用于終端,有的應用于云端……但作為專門為AI任務和需求而生的新芯片,它們都有著比CPU/GPU功耗低、計算性能高、成本更低等優勢,落地到哪里就給哪里帶去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最近幾年的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機器人VR等領域。

按照能力和用途,這些AI芯片們在這個過程中上演了這樣兩個階段:

首先是僅作為加速器,輔助CPU完成HPC、模型訓練/推理等AI任務。

(AI芯片幾乎都不具有圖靈完備,所以必須要和CPU一起搭配使用,這也是所謂的“異構融合”大趨勢。)

它們的結構類似串聯,可以用“CPU+xPU”這樣的公式來表達。

這一組合最經典的其實就是CPU+GPU,它倆到現在其實也還在流行。

b532a92e-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只不過如前面所說,GPU不算專門為AI設計的芯片,無法在這一領域發揮出極致的性能,所以這里的xPU更多的指TPU、IPU、DPU等AI加速芯片。

(當然,GPU還是自有它的用處,所以它有時也會加入進來,形成“CPU+GPU+xPU”的結構。)

這一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CPU只負責少量的計算,一般為那些情況比較復雜、計算難度不確定、靈活性要求高的部分;大部分“臟活累活”都由計算能力超強、能耗又沒那么高的xPU來完成。

就如下圖所示,在實際情況中,它們的分工很可能遵守“二八定律”——xPU負責整個系統80%的計算任務,剩下的20%由CPU+GPU分擔,其中GPU的比例又高達16%,留給CPU的只剩下4%。

b540a2cc-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如果進行軟硬件融合的進一步優化,三者之間的比例還可能變動為90%、9%和1%。

這樣各司其職、各揮所長的安排可以保證最極致的性能和性價比,做到從前CPU和GPU單上無法企及的高度。

其次,AI芯片作為專用芯片,針對專門的領域推出,負責某一特定AI任務的計算。

(說通俗點,就是某一塊專用芯片能在自動駕駛領域使用,換了機器人領域就不行)。

在這種模式下,各xPU已成為各系統的主角,決定該系統的整體性能和效果。

這就導致一些自動駕駛公司,在宣傳它們的技術時,只把xPU拉出來大肆宣傳,基本不提CPU和GPU的事兒了。

那么CPU在干嘛?當然是利用自己擅長的邏輯控制來把控整個流程。

因此此時,CPU和AI芯片的關系更像一種并聯結構,我們就可以用“CPU、xPU”的公式來表達(當然,GPU也仍然可能參與其中)。

如前面所說,由于CPU基本不決定計算性能,我們也就不用再寄希望于CPU的戰斗力有多強。

進一步地,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模式其實是將通用計算芯片的核心地位削減了——CPU的地位又變了。

那么,成為“中流砥柱”的AI芯片們究竟有多大威力?我們來看3個案例。

首先是云端。

在這個領域,互聯網巨頭們有著“本土作戰”的優勢,因此大多可以不依賴英偉達等傳統巨頭。

如谷歌2015年就推出了自己的云端加速AI芯片TPU。

它的中文名叫張量處理器,屬于ASIC芯片的一種,專為加速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而設計。

得益于用量化技術進行8位整數運算、脈動陣列、基于復雜指令集(CISC)等設計,它與同期的CPU和GPU相比(英特爾至強E5-2699 v3與Tesla K80 GPU),可以提供大約15-30倍的性能提升。

如下圖所示,當將延遲全部控制在7毫秒之內時,TPU每秒可運行的MLP0預測可達22.5萬次。同等情況下,CPU只有5000多,GPU也僅為1.3萬+。

b54f81c0-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效率方面(性能/瓦特)的提升也高達30-80倍:

b559b14a-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谷歌第一代TPU功耗約為40W,性能最強的第四代也只有175W,而同時期的A100已達400W。)

這樣的成績意味著它既可以大規模運行于最先進的神經網絡,也可以同時把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上。

b562e51c-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TPU在以上6種神經網絡中的CNN1上表現最好,性能是GPU的26倍

它的出現,不僅打破了深度學習硬件執行的瓶頸,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動了英偉達等傳統巨頭的地位。

谷歌也對它重用有加,搜索、街景、照片、翻譯等服務以及AlphaGo背后的神經網絡計算,都交由它來完成。TPU的出現,成為了AI時代云端計算需求的代表性解決方案。

終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場景是AI司機變革下的汽車領域,即自動駕駛。

目前,自動駕駛芯片有兩條主要技術路線:

一是英偉達Orin靠“魔改”GPU所走的通用架構路線;另一個是特斯拉、高通、Mobileye等青睞的專用芯片技術路線,也就是CPU+(GPU)+xPU的形式。

比如特斯拉FSD芯片就是主要由CPU、GPU和NPU組成。

b5701188-8d4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圖源wikichip,特斯拉FSD芯片die shot圖

其中,NPU是里面占比最大的處理器,是整個架構的重點。

它是由特斯拉硬件團隊自研的一種ASIC芯片,主要用來對視覺算法中的卷積運算和矩陣乘法運算進行有效加速。

具體來看,每塊NPU的運行頻率為2GHz,峰值性能可達每秒36.86萬億次運算(TOPs),總功耗卻僅為7.5W。

所以,正是從特斯拉開始,專為自動駕駛所需的神經網絡打造的NPU開始成為汽車芯片的主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通用芯片CPU、GPU開始退居輔助位置。

國內方面,唯一實現車載智能芯片大規模前裝量產的地平線,其代表芯片征程系列,也是采用“CPU+ASIC”的技術路線,ASIC部分用的是自研的BPU。

它的使用使最新的征程5芯片算力達到了128TOPS,功耗也只有30W。

由此,征程5靠4.3TOPS/W能耗比,一舉超過了特斯拉FSD(2TOPS/W)、也超過了2022年高端智能電動車標配的英偉達Orin(3.9TOPS/W)。

這種性能和功耗展現出的對比,甚至是標志性的。背后是芯片架構在AI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趨勢:

CPU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在變化,而這其實反映的是AI時代計算架構客觀需求的進化——

一開始是完全規則驅動,只有CPUGPU等通用計算芯片進行發力,但由于架構的規則都是被寫死的,無法適應越來越快的算力需求;

于是開始了半規則驅動,CPUGPU等通用計算芯片的核心能力繼續發力,但已開始有專用芯片的介入,讓AI計算架構不再依賴于完全寫死的規則,相對靈活地發揮出價值;

再到后來,便開啟了自定義規則驅動的階段,此時專用型AI芯片占據核心地位,CPU/GPU僅僅作輔助之用,AI計算架構獲得最大的自由度。

而我們的機器也終于能夠從執行人的思考和計算,越來越接近像人一樣思考和計算。

但這還不是終點。

終極計算架構:Neural Computing

終點是什么?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答案。

最近正在被更多人認同的是:Neural Computing,神經網絡架構,或者說神經網絡統一架構。

即一個大一統的神經網絡計算架構,一套架構驅動所有場景、領域或任務,比如圖像處理、視頻編解碼、圖像的生成、渲染,只需要很少的一點點改動或者一點點算法的調優,就能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其特點,就是用技術驅動的方式去集成少量的規則,讓硬件因軟件而打造,軟件為實現算法而生,這樣更符合AI算法模型和任務的特點,也才能真正讓模型躍遷驅動性能躍遷。而不再是傳統的用硬件迭代解決問題。

而且這種方法論,不只是單純的展望,因為正在被實踐。

比如智能車載芯片,不僅用神經網絡做了分割、檢測和識別等語義級信息,而且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趨勢,包括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這樣的圖像處理任務,也都能夠用神經網絡實現了。

而業內,視頻編解碼相關的方法,神經網絡也比傳統方式實現得更好,信噪比更優異。

這兩年火爆的NeRF,涉及到過去非常考驗硬件能力的圖像渲染,需要基于光線追蹤等等圖形學理論建立復雜規則的算法,也都被證明神經網絡可以做得更好。

甚至用的還是很簡單的神經網絡計算方法,通過學習再推理的方式重構整個過程,把過去花費大力氣求解的3D點云恢復重建等問題,更直接高效解決,實力和潛力,都不言自明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實踐被放到了一個更具時代變革的趨勢上:計算架構領域到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候,到了一個傳統馮諾依曼架構亟待突破的時候。

這是兩個時代的劃分,背后是人與機器關系的兩種范式。

1.0時代,依賴于經驗和規則,把人類理性分析轉換成計算機可具體執行的規則代碼,不僅定義目標,也定義整個執行的過程。

這個時代里有很多經典的算法排序,會告訴機器每一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CPU和GPU都是這個時代里的集大成者。

2.0時代,依靠的是神經網絡學習和迭代,人類提目標、要求,有時目標甚至會是一個大致的方向和框架,但機器會在神經網絡驅動下,搞清楚如何去執行,如何圍繞目標求解最優解——機器有了自主性。于是就得從算法、架構到芯片確保機器的這種自主性。

1.0時代可以很多精細的規則、后處理、后融合,把所有人類對于具體場景任務的know-how變成計算機可嚴格執行的代碼,再與“摩爾定律”和硬件革新配合,做到極致的高效。

然而AI模型范式下對數據的需求,以及先進制程的瀕臨極限,摩爾定律失效已然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所以計算架構和范式,一定會進入2.0時代,人類架構的是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自己去求解目標和結果,整個過程不再依賴人寫死的規則和經驗。這會是軟件、硬件到認知方法方方面面的根本性改變——傳統的計算架構不再適用。

這種對自主機器到來的判斷,實際也能理解很多新現象。

比如馬斯克為什么把特斯拉的下一步,定在機器人形態上。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把自動駕駛、智能車,放在了“汽車機器人”的維度上思考和談論。

以及當前以智能車載芯片知名的地平線,全名里為啥是“機器人技術”。

因為一旦沿著AI落地展開思考和推演,最后能作為獨立品類、物種展現AI核心變革力的,有且只有機器人,或者說就是自主機器人。

它可以是家里掃地的那種,可以是提供自動駕駛出行的那種,也可以是仿照人類形體而生的那種——從感知到控制都有自主權,會是邊緣的而非云端的,會是去中心化的而非中心化的。

而既然自主機器人是AI最終的歸屬,那更本質的要打造的產品,就是驅動這個自主機器人的大腦,就是處理器,或者更本質地說是計算架構。

這個本質問題的搞清楚,也能理解整個芯片半導體、信息計算產業的興衰規律。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說,需求決定了供應,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

這也是為什么一個時代會有一個時代的芯片,因為一個時代會有一個時代的計算架構。

既然神經網絡已經開啟了“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和計算”的變革,那固化執行人類思考和計算過程的架構,注定讓出中心地位,通用計算芯片也會逐漸失去主導權。

One more thing

這種無情的歷史變遷,也讓另一個知名類比更具現實骨感。

在AI浪潮洶涌的熱潮中,CPU一而再被質疑,一而再被挑戰,后來英特爾的高管給出了極具中國色彩的比喻——

“CPU是所有XPU平臺的中央神經系統,這就有點像中國人的主食米飯,別的XPU都是菜,不同地方的人喜歡不同的菜,但他們都需要和大米來搭配。”

這個類比,彼時彼刻,不得不承認既形象又巧妙。

只是比喻后來也跟此時此刻一樣精準:追求低碳水的新時代里,誰也沒想到,米飯竟然不再必要了。

審核編輯 :李倩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cpu
    cpu
    +關注

    關注

    68

    文章

    10898

    瀏覽量

    212535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

    文章

    4777

    瀏覽量

    10099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

    文章

    47567

    瀏覽量

    239427

原文標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計算架構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為什么說雷達功能是UWB的“寶藏”

    我們都知道AI時代正在來臨,而IoT產業也在往AIoT方向發展。從AI變成AIoT,看字面的變化只是加了AI,更底層的邏輯是IoT設備將會更加智能,而智能方面是需要AI的算力與算法,另外
    的頭像 發表于 12-20 15:26 ?583次閱讀
    為什么說雷達功能是UWB的<b class='flag-5'>一</b><b class='flag-5'>個</b>“寶藏”

    【「大模型時代的基礎架構」閱讀體驗】+ 第、二章學習感受

    今天閱讀了《大模型時代的基礎架構》前兩章,還是比較輕松舒適的;再就是本書知識和我的工作領域沒有任何關聯,切都是新鮮的,似乎每讀頁都會有所收獲,這種快樂的學習過程感覺也挺不錯的。 第
    發表于 10-10 10:36

    【「大模型時代的基礎架構」閱讀體驗】+ 未知領域的感受

    國慶前就收到《大模型時代的基礎架構書,感謝電子發燒友論壇。歡度國慶之余,今天才靜下心來體驗此書,書不厚,200余頁,彩色圖例,印刷精美! 當初申請此書,主要是看到副標題“大模型算力中心建設指南
    發表于 10-08 10:40

    大模型時代的算力需求

    現在AI已進入大模型時代,各企業都爭相部署大模型,但如何保證大模型的算力,以及相關的穩定性和性能,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帶著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我需要在此書中找到答案。
    發表于 08-20 09:04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1】大模型時代的基礎架構:大模型算力中心建設指南

    如何基于云原生技術為機器學習應用設計與實現更好的開發和運行平臺;第12章講解基于云平臺的GPU集群的管理與運營,涉及云運維平臺、云運營平臺和云審計平臺;第13章基于服務機器學習的GPU計算平臺落地
    發表于 08-16 18:33

    socket對應連接嗎

    的接口,允許在不同計算機之間建立連接,進行數據交換。socket可以看作是兩程序之間的通信端點,由IP地址和端口號唯標識。
    的頭像 發表于 08-16 10:55 ?542次閱讀

    寧德時代調整組織架構,曾毓群親自掌舵制造與采購

    近日,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宣布了新輪的組織架構調整,以更好地支持其全球化戰略。據消息透露,寧德時代將其所有工廠重整為國內和海外兩個大區,分別由安國平和華夏擔任海外和國內制造運營負責人
    的頭像 發表于 06-21 11:49 ?1412次閱讀

    AI時代的芯片革命:GPU、FPGA與TPU競相涌現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正站在時代的門檻上,這個時代將由強大的計算芯片引領,徹底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
    的頭像 發表于 06-20 09:47 ?654次閱讀

    華為云函數工作流:引領未來無服務器計算時代

    在當今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和個人對于計算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傳統的服務器架構帶來的管理成本和資源浪費問題也愈發凸顯。為解決這難題,華為云引領著無服務器
    的頭像 發表于 05-27 10:50 ?388次閱讀
    華為云函數工作流:引領未來無服務器<b class='flag-5'>計算</b><b class='flag-5'>時代</b>

    芯盾時代深度參編的行業標準《總體架構》即將施行

    近日,工信部發布公告,芯盾時代深度參與編寫的行業標準:YD/T 4598.1-2024《面向云計算的零信任體系 第1部分:總體架構》(以下簡稱《總體架構》)將于2024年7月1日正式施
    的頭像 發表于 04-29 14:30 ?386次閱讀
    芯盾<b class='flag-5'>時代</b>深度參編的行業標準《總體<b class='flag-5'>架構</b>》即將施行

    錨點到座港灣:華為加速“巨幕手機”時代到來

    “巨幕手機”進入萬元級時代,千帆過盡處,藍海在舟前;從技術上看,華為在電視交互技術上的創新,為行業探明了技術迭代的實現方式,解決了行業面臨的最大技術痛點。
    的頭像 發表于 04-11 09:15 ?1593次閱讀
    從<b class='flag-5'>一</b><b class='flag-5'>個</b>錨點到<b class='flag-5'>一</b>座港灣:華為加速“巨幕手機”<b class='flag-5'>時代</b>到來

    半導體發展的四時代

    臺積電的 Suk Lee 發表了題為“摩爾定律和半導體行業的第四時代”的主題演講。Suk Lee表示,任何試圖從半導體行業傳奇而動蕩的歷史中發掘出些意義的事情都會引起我的注意。正如臺積電所解釋
    發表于 03-27 16:17

    半導體發展的四時代

    臺積電的 Suk Lee 發表了題為“摩爾定律和半導體行業的第四時代”的主題演講。Suk Lee表示,任何試圖從半導體行業傳奇而動蕩的歷史中發掘出些意義的事情都會引起我的注意。正如臺積電所解釋
    發表于 03-13 16:52

    寧德時代市值天暴增千億

    寧德時代市值天暴增千億 就在業界討論AI的盡頭是光伏和儲能之時,摩根士丹利上調寧德時代的評級至“超配”,并將寧德時代的目標價上調14%,寧德時代
    的頭像 發表于 03-12 17:43 ?1013次閱讀

    新火種AI|夜漲出1可口可樂,英偉達無愧為AI時代的領航者

    英偉達:AI時代的領航者與全球戰略布局
    的頭像 發表于 02-24 11:13 ?770次閱讀
    新火種AI|<b class='flag-5'>一</b>夜漲出1<b class='flag-5'>個</b>可口可樂,英偉達無愧為AI<b class='flag-5'>時代</b>的領航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视频| 色愁愁久久久| 97人摸人人澡人人人超一碰|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黑丝制服影院| 高hh乱亲女真实| 一级大乳奶| 狠狠啪在线香蕉| 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 千禧金瓶梅 快播|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影院| av先锋影音资源男人站|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hd高清xxxⅹ|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 果冻传媒免费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乱码免费| 97久久精品视频| 一天不停的插BB十几次| 武汉美女洗澡|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电影不卡 |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久久无码| 首页 国产 亚洲 中文字幕| 木凡的天空在线收听| 美女伸开两腿让我爽| 久久久久国产| 超碰国产视频免费播放|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按摩|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乱码电影在线|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 亚洲区偷拍自拍29P| 亚洲看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白色在线发布|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依恋影院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扒开双腿| 男女性杂交内射妇女BBWXZ| 欧美精品专区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