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不知道我到底喜歡什么了?我好像喜歡一切和成像的東西~這篇文章全無條理,更加像是自己平時閱讀的一個記錄,可是在草稿箱也不便于閱讀,整理一下發出來,標簽打為雜文。
幾種常見的顯示方式的比較
更加詳細的對比
在完成微米級Micro LED晶粒制作后,要把數百萬甚至數千萬顆微米級的LED晶粒正確且有效率地移動到電路基板上的過程稱之為“巨量轉移”。
以4K電視為例,4K通常指4096x2160分辨率,假設每像素點為三個R/G/B晶粒,制作一臺4K電視需要轉移的晶粒高達2600萬顆,即使每次轉移1萬顆,也需要重復2400次。
這個是顯示技術的基底
忘了是一個國產的什么鏡頭了,效果不錯,好像做鏡頭的方案大家可以抄?比如這個放出來了,就可以自己模擬。
成像里面的一些概念
焦點是從無窮遠處物體出發的光線經過光學系統后會聚的點。但這只是概念中的一個理想點,在現實世界中,焦點會存在一定的空間分布,稱為彌散圓。這種非理想的焦點通常源于光學系統的像差(aberration)。
所有鏡頭都可以對無窮遠處的物體成清晰像,但對于非常靠近鏡頭的物體則存在一定的限制,超過限制后成像開始模糊。
這個距離稱為最小對焦距離(minimum focus range / distance)。
當鏡頭對焦良好時,來自拍攝對象(subject)的光線剛好會聚到sensor感光面,此狀態稱"in focus",如下圖所示:
AF算法從ISP得到統計信息FV(Focus Value),算出鏡頭下一次要移動的距離和方向,遍歷完NE(Near End)和FE(Far End)后,選擇FV最大的位置。
VCM(Voice Call Motor):靠磁場+電來推動馬達運動
找等效銳度最高的地方
離焦轉換系數(defocusconversioncoefficient,dcc)是將相位差轉換為驅動電流(對應馬達位移偏移量)的轉換系數。當相位差與驅動電流(馬達行程)呈線性關系時,dcc是一個斜率參數,相當于一次函數的斜率值。
這個是看到一個咸魚上面賣的工業相機,停產了都,
M12是常見的鏡頭座
安裝尺寸
這個是機械的加工圖
這個是上面圖的一些參數
原來這個鏡頭里面也有這個區別
牛啊,聽說兩個東西是法蘭距不一樣
就是這個后焦平面不一樣
松下14餅+大法ECU1,這個組合能做到等效22mm的焦距,小超廣了,除了鬼影厲害外其他表現都略神。
我第一次聽見這種鏡頭
松下的 25MM
啦啦啦
我的GH3的傳感器,好像也不是那么落后,當然也不先進
和GH4比,甚至對焦還好點
和GX9比就有點不行,不過是Sony的傳感器
IMX272
可以輸出的規格
3/4,這個是SONY賣的傳感器
1/3
消費類相機傳感器
松下GH3的對焦點是全區域的,但精確對焦點只有9個,呈3×3排列。圍繞這9個精確對焦點還有若干輔助對焦點,所以按照一般我們常用的表述,松下GH3具備23點對焦能力。
所謂DV感,就是幾乎沒有景深,畫面清晰,寬容度較高的畫面;所謂電影感,就是恰到好處的虛化,高飽和度以及高對比度。當然這只是數碼時代的概念。
今年3NM的芯片也可以做了~
審核編輯:劉清
-
LED顯示
+關注
關注
0文章
361瀏覽量
38032 -
光學系統
+關注
關注
4文章
243瀏覽量
18298 -
VCM
+關注
關注
0文章
25瀏覽量
19472
原文標題:相機光學雜文
文章出處:【微信號:TT1827652464,微信公眾號:云深之無跡】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