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不論是半導體技術還是其產業本身,都已經成為所有市場中最大的產業之一。全球媒體、企業和政府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半導體工廠的下一個建設地。而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會進一步增加對智能設備的需求,半導體芯片的重要性也隨之變得愈加突顯。
然而,人們對半導體的變遷史和崛起卻未必同樣熟悉。從家用電器到智能手機,半導體是驅動電子設備不可或缺的元件。本期文章就來追溯一下這一核心元件的起源,了解一下它是如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
以下六篇文章將詳細介紹半導體的特征及工藝:“計算機與晶體管(Computers and Transistors)”、“工藝與氧化(Process and Oxidation)”、“光刻(Photolithography)”、“蝕刻(Etching)”、“沉積(Deposition)”和“金屬布線(Metal Wiring)”。這些文章著重于說明技術之間的相關性。
01人類的欲望: 計算機的誕生
從家庭到職場,人類一直在探索可以將各種場景中的日常活動簡單化的方案。這也讓技術設備的不斷升級成了創新思想家們(Innovative thinker)一直關注的焦點。人類的這種欲望促使只能做簡單運算的機器不斷升級為更實用、更精密的設備。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發明機器的腳步。1871年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的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實驗創舉。只要在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插入名為穿孔卡片(Punched card/Punch card)的輸入信息載體,就可以進行任何數學運算:分析機讀取穿孔卡片的指令后,反復進行各種數學運算,最后在機器的另一頭輸出其結果值。就跟紅白機(Famicom)的運作原理一樣,想玩什么游戲,就插什么游戲卡。
雖然分析機沒有最終完成,卻給我們帶來了啟發。分析機具備了現代計算機的所有設計思想:穿孔卡片和輸出設備相當于現在的存儲器。所以說分析機就是CPU*的雛形。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設計的分析機是用蒸汽作為動力源的。簡言之,就是一臺用金屬和木材制作存儲器和CPU,并用蒸汽機驅動的計算機。
可見,從那時起,人們已經開始形成有關計算機運作原理的初步思想了,但沒有把計算機與“電路”掛鉤。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電路是如何成為現代計算機核心元件的吧。當時,分析機的出現并沒有帶來石破天驚的震撼,也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如今,以電路為核心的計算機卻完全顛覆了世界。
02電控計算機
以電路為基礎的設備,比蒸汽、人力和水力驅動更先進。因為它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控制信號。以蒸汽驅動為例,蒸汽必須要達到一定水平才可以運轉機器,除了反應速度慢之外,高壓輸送更需要使用厚實的輸送管,大大降低了功效。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假設我們要讓一扇門的開關受粗繩拉動的控制:以蒸汽為動力源的話,我們需要拉動繩索以打開鍋爐閥門并驅動蒸汽,隨后更要等上一段時間,待蒸汽到達能推開門的壓力強度;然而,如果以電力為動力,只需一個按鈕和發動機就夠了,機器的體積變小了,還能大大提高功效和反應速度。
△蒸汽驅動自動門(左)& 電驅動自動門(右)
電的發現讓人類用電控制計算機的想法開始萌生,并成為了當時的一大主流思想。很多科學家開始嘗試用電力來驅動計算機,其中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就是這種嘗試的一大成果。與用齒輪和蒸汽動力來驅動的分析機不同,ENIAC采用了真空電子管和各種電路來驅動計算機。從“真空電子管”這一名稱就不難看出,ENIAC的動力源正是電力。
ENIAC的體積龐大,足以占據一個房間的面積。如此巨型的計算機,耗電量也達到了170kW,與同時使用170臺微波爐的耗電量相當。當然,不愧于其龐大的體積和耗電量,ENIAC解決了當時的不少問題。相比咯吱作響“慢悠悠”運作的齒輪,采用17萬根真空電子管的ENIAC也有著算是“破天荒”的運算速度。另外,ENIAC為氫彈的發明和仿真方法學 (Simulation Methodology)的創立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眾所周知,ENIAC的性能其實還趕不上20世紀90年代的手提電腦。為了驅動一臺低性能的電子計算機,功耗竟等同于同時運作170臺微波爐,簡直難以置信。而且,如此龐大的身軀,談何普及?退一萬步說,就是把ENIAC的體積縮小到其十分之一,也無濟于事。毋庸置疑,相比上一代的蒸汽驅動設備,ENIAC在性能方面的確進步了不少。但想將其普及到“人手一臺”,在體積和效率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顯然,ENIAC無法為人類創造其預想中的未來。世界呼喚進一步的創新,晶體管應運而生。
03晶體管的問世
上文說道ENIAC采用了真空電子管,那這些電子元件的作用是什么呢?當時,人們已經明白只要能控制信號就可以制成運算機器。上文談到的蒸汽自動門案例就是最好的證明:用粗繩(工具)控制蒸汽(信號),并設置了“只要拉繩就開門”的指令。電驅動自動門作為蒸汽驅動的升級版,其運作原理也是一樣,利用開關來控制流入引擎的電流,以此來完成對門的操作。
歸根到底,其實計算機就是在蒸汽自動門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的輸入和輸出,然后在其內部安裝數千個輸送管,連接形成各種復雜的邏輯結構。蒸汽自動門只有開門和關門的作用,但試想一下,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延伸,比如用一根粗繩同時開兩扇門,或設計一款人站在門口時不會關閉的安全門等。以此類推,計算機就是在蒸汽自動門的基礎上,不斷疊加升級的功能。“粗繩”和“蒸汽輸送管”就相當于真空電子管。
△一個簡單操作就可以同時打開幾扇門的蒸汽驅動自動門&經兩人同意才可以打開的自動門
如果想進一步升級“蒸汽計算機”的功能,改善整體性能,該怎么辦?我們可以增加蒸汽管數量,形成更多的功能,或安裝壓力更大、溫度更高的鍋爐,提高反應速度等。原理雖說很簡單,但現實操作起來卻談何容易?
蒸汽管本身就很大,即使只添加一條管道,增加的體積也相當可觀;想提高鍋爐的性能,不僅需要大量的能源,危險性也會大大增加。當時,真空電子管是人類找到的最好的替代方案。它由電力驅動,沒有像高壓鍋爐爆炸那樣的危險,且運作速度也達到了每秒數十次。當然,真空電子管的缺點就是龐大的耗電量,因此個別真空電子管會經常損壞。為了制造更好的計算機,就要尋找比真空電子管更勝一籌的元件。
1947年,晶體管誕生了。晶體管可以用微小的電量控制大量電流的流動,可謂是顛覆性的創造。科學家發現,只要使用以下兩種半導體元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連接或斷開信號(參見下圖)。盡管其結構有些復雜,但原理卻跟用粗繩控制蒸汽輸送的道理一樣。在晶體管誕生的那一年,人類發明了一款名叫 BJT*的產品,一直沿用至今。當然,晶體管的問世,也讓半導體這一材料開始映入人們的眼簾。
△晶體管的結構:使用N型和P型兩種半導體。(右圖摘自了解半導體制造技術的圖表)
04MOSFET的創新與制造技術
1959年,貝爾研究所的研究員默罕默德·阿塔拉(Mohamed M. Atalla)博士和姜大元(Dawon Kahang)博士共同發明了一種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兩人在硅晶圓上形成了兩種半導體層,并在此之上堆疊金屬制成了平面型的晶體管。MOSFET的運作原理與上一代晶體管雖有些不同,但使用方法卻大同小異,其最大亮點就是生產率。
△姜大元博士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模型結構(摘自(株)圖書出版HANOL出版社)
得益于MOSFET的平面式結構,我們可以在硅晶圓上同時制造出好幾個MOSFET。這意味著,只要把單個MOSFET的大小控制好,在相同面積的晶圓上可以多制作數十倍的晶體管,還可以直接把單個的MOSFET連接在一起。假設采用BJT晶體管制作CPU,即使BJT的制作過程再高效,想把數億根BJT連接成CPU,仍然需要重復焊接以及將其固定在基板上的過程。相反,MOSFET可以一次性達到數億根晶體管結合好的狀態。正因為如此,“在硅晶圓上形成的MOSFET集合”在物理學上被“剝奪”了“半導體”的頭銜。
接下來,我們將一探MOSFET的制作過程。我們常說,建造一個半導體工廠需要投數萬億(韓元)。出乎意料的是,如此的高投入其實就是為了以低成本生產MOSFET。那么半導體工廠是如何采用曝光(Exposure)、蝕刻(Etching)、沉積(Deposition)等半導體領域最常見的工藝來制作“廉價”的MOSFET的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通過本篇文章希望讀者們能分清技術研發的目的與工具:科學家的目的是發明計算機,可以傳遞信號的電流是工具。MOSFET是目前以電力為基礎的最頂級的“工具”,這是因為其制造工藝可以實現晶體管的量產。希望讀者們能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想一想半導體的制造技術是如何降低半導體成本,進而為計算機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奠定基礎的。
*CPU:全稱為(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相當于計算機的大腦。
*BJT:雙極結型晶體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即通過一定的工藝將半導體內的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結合在一起(PN結合)制成的晶體管。
審核編輯:湯梓紅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382瀏覽量
230459 -
MOSFET
+關注
關注
147文章
7208瀏覽量
213766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70瀏覽量
220435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523瀏覽量
88310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711瀏覽量
138586
原文標題:【檔案室】半導體變遷史科普:計算機、晶體管的問世
文章出處:【微信號:汽車半導體情報局,微信公眾號:汽車半導體情報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