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為了能夠使得產品得到更好的開發速度與以后更好的迭代和移植,框架分層是很有必要的。但如對于中小型項目嚴格遵循這些原則,勢必會消耗過多精力去思考怎么設計系統,這是一個抉擇的過程。
一、框架分層是什么?
在嵌入式架構中:一般分為硬件架構與軟件架構。這里是嵌入式軟件設計,也是大多數人接觸的設計。
所謂的分層,也可以理解為模塊化的設計,但是框架分層的設計一般會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每個模塊提供的接口要統一,只能增加,不能改。在設計的時候得考慮好兼容性,使用起來麻煩不麻煩等等。
同一級模塊與模塊之間相互獨立,互不影響,不能相互調用,只能調用它下一層的接口。
不同模塊構成不同的層,層與層之間不能跨級調用。
模塊中又可以繼續分層,可以增減分層,這個需要根據自己的項目需求來進行設置。
一般可以分為:硬件驅動層–>功能模塊層–>應用接口層–>業務邏輯層–>應用層
讓我們看看這個經典的圖,簡單了解一下框架分層。
從圖中不難觀察出,設計都是遵循設計的原則的,層與層之間不能相互調用。
二、框架分層的優劣勢
1.優勢
單一職責:每一層只負責一個職責,職責邊界清晰,不會造成跨級調用,在大型項目中,每個人負責的部分不一樣,加快整個項目的開發進度。
高內聚:分層是把相同的職責放在同一個層中,所有業務邏輯內聚在領域層。在測試的時候,只需要測試該領域的層即可,一般不需要考慮其他層的問題。
低耦合:依賴關系非常簡單,上層只能依賴于下層,沒有循環依賴。
易維護:面對變更容易修改。在平臺更改后,如果只是改了驅動,其他層都不需要動,只需要把驅動層給更改,其他層的功能不需要更改。
易復用:如果功能模塊變動了,只需升級相應的功能模塊,其他的模塊不受影響,應用層也不受影響。
如果想要更好地利用這些優勢,那得嚴格遵循設計的原則。
2.劣勢
開發成本高:因為多層分別承擔各自的職責,增加功能需要在多個層增加代碼,這樣難免會增加開發成本。但是合理的抽象,根據自己的項目設置合理的層級是能降低開發成本的。
性能略低:業務流需要經過多層代碼的處理,性能會有所消耗。
可擴展性低:因為上下層之間存在耦合度,有些功能變化可能涉及到多層的修改。
有優勢也有劣勢,需要根據自己的項目需要,進行部分的取舍,如果是中小型項目,可以不需要分層(如果不考慮到以后會迭代的話),或者部分分層就夠了,既能利用框架分層的部分優勢,也能降低開發成本。
三、一個簡單的例子
由于主要討論的是軟件框架的分層設計,這里使用STM32cubemx來進行硬件的初始化,盡可能少考慮到硬件驅動的部分。
以一個智能小燈的作為例子:
功能
按鍵控制小燈的亮度,等級為:0,1,2,3
串口可以觀察當前小燈亮度等級
OLED也可以觀察當前小燈亮度等級
下面就是這個例子的一個簡單的圖示。
這和例子比較簡單,業務邏輯層完全可以去除,直接從應用層調用功能模塊層,加快開發進度。
最后附上一點點代碼,就是關于LED如何進行在不同層進行封裝
硬件層
首先看HAL庫生成提供的代碼,這個就是LED硬件層,也就是GPIO層,cubemx已經生成了,在stm32f4xx_hal_gpio.c(我用的是F4),以及有相應的GPIO的驅動了,這里不需要我們進行處理。
硬件層驅動層
看LED部分的驅動,也就是下面的這兩個函數
voidMX_TIM1_Init(void); voidHAL_TIM_MspPostInit(TIM_HandleTypeDef*timHandle); 12 /*TIM1initfunction*/ voidMX_TIM1_Init(void) { /*USERCODEBEGINTIM1_Init0*/ /*USERCODEENDTIM1_Init0*/ TIM_ClockConfigTypeDefsClockSourceConfig={0}; TIM_MasterConfigTypeDefsMasterConfig={0}; TIM_OC_InitTypeDefsConfigOC={0}; TIM_BreakDeadTimeConfigTypeDefsBreakDeadTimeConfig={0}; /*USERCODEBEGINTIM1_Init1*/ /*USERCODEENDTIM1_Init1*/ htim1.Instance=TIM1; htim1.Init.Prescaler=168-1; htim1.Init.CounterMode=TIM_COUNTERMODE_UP; htim1.Init.Period=10000; htim1.Init.ClockDivision=TIM_CLOCKDIVISION_DIV1; htim1.Init.RepetitionCounter=0; htim1.Init.AutoReloadPreload=TIM_AUTORELOAD_PRELOAD_ENABLE; if(HAL_TIM_Base_Init(&htim1)!=HAL_OK) { Error_Handler(); } sClockSourceConfig.ClockSource=TIM_CLOCKSOURCE_INTERNAL; if(HAL_TIM_ConfigClockSource(&htim1,&sClockSourceConfig)!=HAL_OK) { Error_Handler(); } if(HAL_TIM_PWM_Init(&htim1)!=HAL_OK) { Error_Handler(); } sMasterConfig.MasterOutputTrigger=TIM_TRGO_RESET; sMasterConfig.MasterSlaveMode=TIM_MASTERSLAVEMODE_DISABLE; if(HAL_TIMEx_MasterConfigSynchronization(&htim1,&sMasterConfig)!=HAL_OK) { Error_Handler(); } sConfigOC.OCMode=TIM_OCMODE_PWM1; sConfigOC.Pulse=0; sConfigOC.OCPolarity=TIM_OCPOLARITY_HIGH; sConfigOC.OCNPolarity=TIM_OCNPOLARITY_HIGH; sConfigOC.OCFastMode=TIM_OCFAST_DISABLE; sConfigOC.OCIdleState=TIM_OCIDLESTATE_RESET; sConfigOC.OCNIdleState=TIM_OCNIDLESTATE_RESET; if(HAL_TIM_PWM_ConfigChannel(&htim1,&sConfigOC,TIM_CHANNEL_2)!=HAL_OK) { Error_Handler(); } sBreakDeadTimeConfig.OffStateRunMode=TIM_OSSR_DISABLE; sBreakDeadTimeConfig.OffStateIDLEMode=TIM_OSSI_DISABLE; sBreakDeadTimeConfig.LockLevel=TIM_LOCKLEVEL_OFF; sBreakDeadTimeConfig.DeadTime=0; sBreakDeadTimeConfig.BreakState=TIM_BREAK_DISABLE; sBreakDeadTimeConfig.BreakPolarity=TIM_BREAKPOLARITY_HIGH; sBreakDeadTimeConfig.AutomaticOutput=TIM_AUTOMATICOUTPUT_DISABLE; if(HAL_TIMEx_ConfigBreakDeadTime(&htim1,&sBreakDeadTimeConfig)!=HAL_OK) { Error_Handler(); } /*USERCODEBEGINTIM1_Init2*/ /*USERCODEENDTIM1_Init2*/ HAL_TIM_MspPostInit(&htim1); } voidHAL_TIM_MspPostInit(TIM_HandleTypeDef*timHandle) { GPIO_InitTypeDefGPIO_InitStruct={0}; if(timHandle->Instance==TIM1) { /*USERCODEBEGINTIM1_MspPostInit0*/ /*USERCODEENDTIM1_MspPostInit0*/ __HAL_RCC_GPIOE_CLK_ENABLE(); /**TIM1GPIOConfiguration PE11------>TIM1_CH2 */ GPIO_InitStruct.Pin=GPIO_PIN_11; GPIO_InitStruct.Mode=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Pull=GPIO_NOPULL; GPIO_InitStruct.Speed=GPIO_SPEED_FREQ_LOW; GPIO_InitStruct.Alternate=GPIO_AF1_TIM1; HAL_GPIO_Init(GPIOE,&GPIO_InitStruct); /*USERCODEBEGINTIM1_MspPostInit1*/ /*USERCODEENDTIM1_MspPostInit1*/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
對其進行封裝,就是我們想要的Led小燈的驅動了,到時候如果需要,改驅動直接改底層就行了。
voidLed_init() { MX_TIM1_Init(); HAL_TIM_PWM_Start(&htim1,TIM_CHANNEL_2);//啟動PWM } 12345
功能模塊層
根據上面的需求要求劃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同時也需要對LED驅動進行進一步封裝,以便滿足層與層之間不能跨級調用的原則(到這里是不是發現很麻煩!小項目就不要用啦!)
//ARR計數器設置值為0~10000 #defineLED_GRADE_00 #defineLED_GRADE_13000 #defineLED_GRADE_26000 #defineLED_GRADE_310000 //設置LED亮度功能 voidLed_Set_brightness(intGrade) { if(Grade==LED_GRADE_0) { __HAL_TIM_SET_COMPARE(&htim1,TIM_CHANNEL_2,Grade); HAL_TIM_PWM_Stop(&htim1,TIM_CHANNEL_2);//關閉PWM輸出 } else { HAL_TIM_PWM_Start(&htim1,TIM_CHANNEL_2,Grade); __HAL_TIM_SET_COMPARE(&htim1,TIM_CHANNEL_2,Grade); } } //啟動LED功能 voidLed_Start() { Led_init();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業務邏輯層
這里僅僅以啟動層為例:
voidStart_app() { Led_Start(); } 1234
應用層
基本流程是:啟動業務邏輯->讀取業務邏輯->處理業務邏輯->顯示業務邏輯。
四、總結
到這里,一個簡單的例子也解釋完畢了,通過LED這個簡單的例子,已經大概了解到這個設計的復雜了,如果是大型項目,運用起來會很爽,小型的話完全沒必要這樣分層,太麻煩了,嚴重減慢開發效率,時間都用在思考如何進行分層才能符合框架分層的原則。
審核編輯:湯梓紅
-
led
+關注
關注
242文章
23256瀏覽量
660622 -
嵌入式
+關注
關注
5082文章
19111瀏覽量
304857 -
嵌入式軟件
+關注
關注
4文章
240瀏覽量
26644 -
架構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3瀏覽量
25468 -
stm32cubemx
+關注
關注
5文章
283瀏覽量
14792
原文標題:嵌入式軟件分層框架的優劣
文章出處:【微信號:最后一個bug,微信公眾號:最后一個bug】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