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源極跟隨器不是容易設計的電路,但通過仔細分析并在BSIM模型中考慮源電阻,設計人員可以獲得更準確的結果,從而在低噪聲放大器的設計中實現更好的匹配。
介紹
CMOS源跟隨器很難使用CMOS器件進行設計,因為與雙極結型晶體管(BJT)相比,CMOS器件的跨導較低。因此,非常規跟隨器必須設計為提供接近1的增益。相比之下,簡單共漏極跟隨器的增益遠小于1。然而,經過分析,您可以看到,不僅跨導會影響放大器的增益,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縮小和器件的縮小,源電阻(RS)也會導致增益減少。
增益測量
圖1所示電路為一個簡單的共漏放大器,用于測量增益。
圖1.用于增益測量的測試電路。
圖2所示為可從圖1電路得出的小信號模型。
圖2.圖1電路的小信號模型。
從圖2可以看出,簡單共漏極跟隨器的增益(G)為:
其中 gL是負載的跨阻(RL), gDS是漏源電阻的跨阻(RDS) 和 gm是CMOS跨導。
使用臺積電0.18μm工藝和寬度為1μm、長度為1.5μm的CMOS器件(圖0 nFET,M18),在100kHz下獲得10mV AC波形的預期增益和測量增益(見表1)。
表 1.簡單共漏極跟隨器的測量增益
VG(DC) (V) | Expected Gain | Measured Gain |
1.2 | 0.836 | 0.655 |
1.0 | 0.7490 | 0.63 |
0.9 | 0.703 | 0.612 |
0.75 | 0.631 | 0.56 |
表1結果顯示,增益存在額外的損耗,這是由RS.
計算源電阻(RS)
圖3顯示了為圖2小信號模型計算直流解決方案后得出的電路。
圖3.簡單共漏極跟隨器的直流模型。
IDC:測量的直流電流
VS:電源電壓
VIN:10kHz 時的交流輸入電壓 (100mV)
VDD:電源電壓
RDS:漏源電阻
從這些中,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計算內在gm':
其中 IDC' 只是:
和:
假設:
和:
其中β是晶體管的直流增益,UO是表面遷移率,C牛是單位面積的柵極氧化物電容,W是晶體管柵極寬度,L是晶體管柵極長度。
注:內在的gm' 只能使用測量的直流電流進行測量,因為 V一般事務人員' 沒有 R 就無法測量S.
使用圖2小信號模型,可以推導出以下測量增益公式。這個方程考慮了g的影響m' 由 RDS,如前所述。
測量源電阻(RS)
R型S表2中的結果是使用用于增益測量的相同晶體管獲得的(寬度= 5μm,長度= 0.18μm,100kHz時輸入交流波形為10mV)。
表 2.測量簡單共漏極跟隨器的源極電阻
VG(DC) (V) | IDC (μA) | gm' (mA/V) | RS (Ω) |
1.2 | 364 | 2.75 | 370 |
1.0 | 251 | 2.26 | 357 |
0.9 | 197 | 1.99 | 357 |
0.75 | 119 | 1.52 | 375 |
結論
從本文顯示的結果可以看出,RS是一個有效的關注點,并且對源追隨者的收益有重大影響。結果顯示 R 值的分布為 5%S,這可能是由于對 R 值的估計DS模擬時。還值得一提的是,R的值S影響計算的跨導值——這是因為跨導目前是使用測量的 V 計算的一般事務人員值,包括 R 兩端的壓降S這被假定在價值上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因為RS是真實的,并且源極電阻兩端存在有效的壓降,晶體管的V一般事務人員有效降低,進而降低CMOS器件的跨導性。
使用寬度為5μm至10μm的晶體管,人們會期望RS減少一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由此產生的測量結果突出表明電阻值相似。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所使用的設計套件基于最小源面積進行計算。無需在晶體管模型中添加 BSIM 參數,RS在大多數情況下,計算和模擬不準確。這意味著在計算晶體管跨導等測量值時,真實硅和仿真之間始終存在不匹配。RF設計(如MAX2645低噪聲放大器)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其中匹配對于防止插入和電壓波反射引起的損耗至關重要。在使用標準設計套件的基帶設計中,這個問題可能會被忽視。
審核編輯:郭婷
-
CMOS
+關注
關注
58文章
5710瀏覽量
235420 -
放大器
+關注
關注
143文章
13583瀏覽量
213368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682瀏覽量
1380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