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過后,設計行業開始變得很凌亂。很多同行開始打價格戰,設計崗位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新型的流水線。在我國,不管什么行業,到最終都會演變成飽和狀態。
用金融理論來說:供不應求,就賺錢,供過于求,就不賺錢。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ChatGPT的火出圈,大家都在圍觀這個「史上最強的聊天對話機器人」,我也注冊了個賬號試了試,發現這家伙不僅聰明,而且知識量大的驚人,真的可以成為生產力工具,代替很多人的基礎工作了。
對此,不免讓人產生了對未來崗位的擔憂,原因很簡單,機器人能完成的事情,為什么要交給人類來做?
例如:
圖像版 GPT-3!OpenAI 在官博中介紹,DALL?E 是 GPT-3 的 120 億參數版本,如此龐大的數據集,足以讓它發揮 “想象力” 創造出那些不同尋常的圖像。
你只用簡單描述一下想要的圖像特征,比如 “一個高質量的龜兔插圖” “一只模仿烏龜的兔子” “一只烏龜做成的兔子”,DALL?E 就可以生成以下圖像,堪稱幫助設計師 “開腦洞” 的神器。
該模型一經發表,再次引燃 AI 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者吳恩達,就用 DALL?E 模型生成了多張藍色襯衫搭配黑色長褲的圖像,并發推文對 OpenAI 表示祝賀,他認為這個成果很酷。
如果說GPT-3還停留在“對人類語言的理解分析,并作出回答”這樣單一酷炫的技能上,那么它的下一代GPT-4,不僅會“說話”,還能識圖。
體驗:GPT-4能識圖了
把氣球的線剪斷,會發生什么?人類問升級版GPT-4。GPT-4:會飛走。
面對人類提出的帶有圖片的問題,GPT-4作出了從識別到理解分析,再到回答的連貫動作。
如果這些還不能讓你深刻體會到那種急迫之感的話,再來看看百度推出的文心一言,相信那種急迫之感必將涌上心頭。
從文心一言在3月16 日正式發布后,從官網上查詢到截止發稿時已有1,389,890人在排隊等待加入體驗。
那么百度的文心一言到底能干什么呢?
對于這個問題,百度CEO李彥宏展示了文心一言的五大能力:文學創作、商業文案創作、數理邏輯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態生成,可見文心大模型家族的新成員,不僅能夠與人對話互動,回答問題,協助創作,高效便捷地幫助人們獲取信息、知識和靈感。還在深深的刺激著相關行業、企業人才的轉變,不然什么時候被淘汰可能都不知道吧?
那么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下人工智能的“大腦”和人類的大腦相比,它們之間有哪些不同,或者你也可以這么認為:人工智能真的比人腦更優秀嗎?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神經元的對比:這里人工智能擁有的,是電子神經元,這是科學家們賦予它的“大腦神經”,而人類的大腦神經元則是與生俱來的,它的復雜性讓我們成功在很短的時間里進化成人。
根據數據顯示,以一秒鐘的時間為單位,人工智能的電子神經元激活次數約為上億次,而人類的大腦神經元,則僅有200次,從這里可以看出,至少是300萬倍的差異。
其實,人類的大腦經常會出現“故障”,現代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神經元傳輸成功率僅為30%,而人工智能的電子神經元成功率卻幾乎為100%。
這意味著什么?對于人類來說無法解決的難題,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只要它們經過了系統的學習,都可以一一解決。
此外,人類的大腦和人工智能相比,還有一個明顯的詫異:人類的記憶力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不過,人工智能卻可以做到“過目不忘”,而且很多人類注意不到的細節,對于人工智能來說,都可以立刻鎖定,讓任何蛛絲馬跡都無處遁形。
可以說,人類創造了人工智能,但是它們卻比人類更強大。而且目前通過研究,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很多人類無法做到的,它們都可以一一完成。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人工智能未來一定會取代人類?
不過,科學家們卻表示,人類不需要這種擔心。因為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在發現“苗頭”不對之前,科學家們也會想辦法去消滅它,避免它未來成為人類的隱患。
但是!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一些低效率、沒用含量、重復性及流水線的工作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情,就像達爾文進化論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道理。
在這里就以設計師行業及人群來說,在我國“設計師已經慢慢變成流水線工人”!
對于此觀點,在這里大家先不要否認!因為這種現象目前確實存在于一部分國內的設計公司,以及各類企業,工廠等。
國內的很多設計,其實還停留在外觀設計,改良設計層面,可以理解為換湯不換藥。很多企業主為了節省研發成本,縮短資金回籠周期,一般都會找到設計公司,要求快速的提供設計方案,甚至有些甲方公司會采用競單的方式來獲取方案。而這類所謂的設計方案,一般也只是換殼設計,或者往原產品上增加一兩個簡單的功能。久而久之,眾多企業家逐一效仿,慢慢形成了這種風氣,從而直接導致設計師有如流水線工人,在設計過程中忽略了很多產品開發設計必要的流程,只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出最多的方案,基本不考慮功能創新,只是單純做外觀設計。
同樣抱有此類觀點的還有76歲清華教授柳冠中,其曾痛斥中國設計弊病:80%的設計師,還干著美工的活。
中國設計教育-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國目前的設計教育并沒解決這個問題,別看每年開那么多論壇,大部分講的還是表面東西。真正深入進去,發現知識結構不對,硬件也沒有,老師教的就是做方案。最后用參加競賽代替教學,競賽做的是什么?概念。
在大部分院校, 學生4年下來,從來沒有一個產品是從頭做到底的,沒有。都是在做表面效果,創意,造型,時尚,漂亮,好看。
中國80%以上的設計公司
只有電腦,沒有工具
你看國內遍地都是設計公司,我敢說80%以上的設計公司,只有電腦,沒有工具,沒有自己的車間,都在電腦前面操作。
基于此,對于這些不論是流水線上的工人來說,還是所謂的設計美工來說,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所淘汰,答案明顯是已經呼之欲出,那便是:中國企業所謂的設計師肯定是會被淘汰!
反之,那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呢?
首先!中國設計要沉淀下來,企業家要重新認識設計
沉淀,說的大白話一點,就是學到有用的東西,獲得有價值的積累,領悟到生活的真諦,這其實就是成長,成熟的過程。
而非所謂的把設計叫“時尚”,時尚是什么?短命鬼。
喬布斯再偉大,還是被蘋果這樣的商業集團控制了。蘋果4、4s、5、5s,你換吧。
設計不該是這樣,設計需要被使用,能用5年就不要用4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和可持續,不然就是在糟蹋資源。
當然,沉淀這個東西,人人都需要。尤其是進入社會,開始工作,接觸人際以后。要學會正確解讀些社會現象,理解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思想,成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成長。
其次,中國設計師要奮發圖強,始終堅持提高設計師素養
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在設計不斷被商業化的進程中不斷學習,提升創新意識,敢于創新勇于創新。而非所謂的“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這一點可能也是中國90%設計師的通病。就拿再簡單不過的“考證”一事來說,設計師要不要考證就然都能成為熱點,成為話題。
事實上!設計師是否需要考取證書取決于設計師的領域和行業要求。一些設計領域,如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需要設計師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才能從事該領域的工作。其他設計領域,如平面設計和工業設計,證書通常是可選的,但持有證書可以提高設計師的專業聲譽和就業機會。
對于需要取得證書的設計領域,通常需要完成相關的學歷或培訓課程,并通過相關的考試才能獲得資格證書。例如,美國的建筑設計師需要通過國家考試(NCARB)才能取得建筑師資格證書。而平面設計師資格證也稱為Adobe Photoshop 國際認證(簡稱:Photoshop 國際認證),是Adobe公司CEO簽發的權威國際認證體系,面向設計師、學生、教師及企業技能崗位的國際認證及培訓體系。
無論你持什么態度,都不能否認證書的作用,有人說,能力比證書更加重要,但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沒有證書,你可能連展示能力的機會都沒有,反過來說,證書也能在側面展示你的個人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設計師,擁有專業資格證書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建筑設計還是工業設計等領域,持有相關的證書可以增強設計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競爭力。更何況在現代社會,擁有專業證書已經成為了競爭職場的基本要求。
同樣的,設計師如果想在行業內立足,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擁有相關的證書必會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跳出所謂的流水線、美工怪圈。
.....
當然,艱難的考證路上,總會有彎路。
但不得不承認,同樣的證書對于每個人而言,能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考證考多了,并不是拿到證書就可以了,一定是需要自己多學習,多加強反復的練習,把自己的技能提升,做到精益求精。
任何時候都是需要靠努力、認真的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為了拿證而拿證,我們可以選擇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并不是只靠考證這一個途徑。
注:?文章部分圖片文字來源網絡
審核編輯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98瀏覽量
269435 -
ChatGPT
+關注
關注
29文章
1564瀏覽量
78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